首 页 国家大局 思想理论 市场经济 民主法制 学术思潮 科学技术 中外历史 干部教育
当代世界 参考文摘 社会观察 党的建设 文化教育 军事国防 文学艺术 特别专题
 
  依托“双师型”教师 培养“双证书”人才 陈强 楚劲风  
 

——河南职业技术学院改革发展纪实

这是一所有着52年发展历史的高等职业院校,这里承载着万余名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莘莘学子的希冀与梦想。

在探索高职教育发展模式的道路上,她依托“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双实”基地,创造了独特的演练教学模式。

她致力于培养高素质的“银领”人才,在同类院校中率先使理论与实训教学总学时比例达到1∶1,呈现了高职院校走内涵式发展的魅力。

她创造了众多让业内人士为之叹服的“第一”:毕业生就业率连续5年在全省高职院校中名列第一;河南数控教育第一;在数控、烹饪、电子商务大赛中名列第一 …… 她领跑着河南高职教育的发展,已成为河南乃至全国高职教育的知名品牌。

一个领导团队的

高职教育理念

什么是特色?怎样塑造特色?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到底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见到河南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王爱群的时候,他谈得最多的就是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和学院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王爱群,这位在职业教育领域默默耕耘的智者,对当前高职教育的发展有着自己清醒的认识和独到的见解。

“高职院校要对自己的发展有一个准确的定位,我们的定位就是培养实用型、技能型和操作型的‘现代工匠’,培养高素质的‘银领’人才。”王爱群认为,以“双师型”教师为依托,以实训实习基地为手段,培养“双证书”人才,是面向经济主战场的需要,也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当前,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已取得越来越广泛的社会共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进程中,如何构建有自身特色的高职院校发展新格局,促进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基于对高职教育发展形势的准确把握和理解,近年来,王爱群带领学院领导一班人,群策群力,提出一系列新理念和改革措施。在培养什么人才的问题上,把技能型“银领”人才浓缩为“四种能力”,即谋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基层管理能力和优质服务能力;在诠释周济部长以就业为导向的思路方面,提出“学精湛技艺,拿资格证书,择理想职业”的具体要求。

正如专家所言,教育已经走进品牌觉醒时代。王爱群和他的同道者们一直致力于打造一个全国高职教育的知名品牌。

笔者了解到,与其他高职院校相比,河南职业技术学院的独特优势是,她隶属于河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有着鲜明的行业办学特色,在技能操作、培训与鉴定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1993年,河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在该院设立了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可为社会鉴定机械、电子、汽车维修、中式烹饪、面点等19类139个工种,这在全省高职院校中是惟一的。

这些都促使新一届领导班子在探索高职教育发展模式上看得更远,走得更坚实。该院领导班子全面梳理了以实践为主线的教学理念,对全院实践教学的组织、运行、管理、教改、质量反馈与检查,提出了规范性要求,经过一系列的探索、研讨、交流、试点等前期准备工作,现代实践性教学理念的基本框架初步形成。他们积极尝试与企业合作,实现共赢。学院决策者认为,校企合作的范围、内容和方式十分宽泛,包括联合设置专业、联合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和教学计划等。高职院校要努力探索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逐步建立起“小企业灵活结合,大企业稳定结合,行业全方位结合”的多层次、多渠道校企合作机制。企业不仅是实习基地,也成了毕业生的就业基地。

在这一背景下,上个世纪90年代末,正当众多高职院校还在为“什么是高职教育特色”而迷茫时,河南职业技术学院已在高职教育领域沿着自己的路子探索了多年,尤其是在实训实习课程的建设过程中,该院针对那些操作性较强的专业,打破传统教学方法,创造了演练教学法,用王爱群的说法叫“说一说,做一做,一边说,一边做。”教师讲解、演示,然后学生操作练习,教师再适时给以点评。过去教师动口不动手,现在是既动口又动手,教师有绝招,学生学到真技能。

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要有一批高水平的创新型大学作为依托和支撑,这是时代赋予包括高职院校在内的所有高等院校的重要历史使命。那么河南职业技术学院的使命是什么?正象其决策者所说的:“确立培养目标,创新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接轨,培养高技能 ‘银领’人才。”

一支“双师型”

教师队伍迅速成长

大学之“大”不在于高楼之大,不在于校园之大,而在于有“大师”也。这句话在河南职业技术学院得到了新的诠释:高职院校之“高”不在于层次之高,而在于学生技能之高,更在于 “双师”素质之高。

人才资源是学院发展的第一资源。内强素质,外引人才,建设一支既能讲理论又能指导学生实习实训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对于河南职业技术学院来说,这样的教师队伍是有效实施演练教学法的最有力“软件”支持。

所谓“双师型”,具体讲,就是既能教理论又能教技能,既具有讲师及以上职称,又具有工程师、经济师、技师或高级技师等职业资格证书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对于“双师型”,王爱群则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他认为,教师不仅要成为理论教学和实习指导的专家,还应该在刻苦学习、创新进取、乐于奉献、讲求职业道德等方面为人师表。培养这样一支教师队伍,既要靠多种形式的政治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更要靠学院的领导班子成员言传身教,率先垂范。“从某种意义上说,双师型教师队伍素质是靠领导班子的表率作用带出来的。”这是王爱群的切身体会,学院的领导班子成员也是这么做的。

为了提高教师教学业务水平,学院出台《“双师型”教师的认定和奖励办法》等一系列文件,建立了“青年教师导师制”,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成长创造了比较完善的制度环境。学院定期在教师中开展心理学、教育学、英语口语、计算机知识、课件制作等多种培训。每年新学年之初,学院要专门举办“新教师培训班”,青年教师走上讲台前就能受到系统的专业培训,鼓励广大师生参加省内外各类技能大赛,对不同级别的获奖师生分别予以重奖。与此同时,学院还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将部分优秀教师送到全国知名高校进修学习、做访问学者或攻读博士、硕士学位,邀请国内知名教育专家、学者来院做学术报告,开阔教师视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学院在内强教师素质的同时,还从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生产一线,聘请了一批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践经验的工程师、高级技师、部门经理来校任教,成立专家指导委员会。比如,中国烹饪大师赵继宗手把手地教学生掌勺绝活;河南省营销协会会长范云锋为工商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地讲解市场营销案例等,不仅使学生接受了本行业大师级人物的点拨,更让学生了解到本行业最前沿的技术发展状况,受到师生的一致好评。

如今,该院已形成一支既有深厚理论功底,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学院现有教职工600余人,其中专职教师400人,80%以上具有中、高级职称,“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70%以上。学院拥有技师与高级技师职业技术资格的教师达84人,这在全省高校都是独一无二的。

河南职业技术学院能够迅速建立一支自己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半个多世纪的工学结合发展经历。自创办之始至90年代初,学院始终以培养机械行业生产一线技术工人为目标,建有大型学生实习工厂。教学设备、生产设备齐全,具有完备的车工、钳工、铣工、磨工等实训车间,各种、各类车床及设备大大满足了工厂生产、学生实训的需要。前校后厂,学校产学结合、工学结合。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该院的教师和技术人员没有严格的身份界限,很多教师既是工厂技术骨干,又是生产实习指导教师,甚至形成了一个惯例:高水平的技术人员一旦年龄大了,就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学校教学上,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师,而当工厂生产繁忙的时候,大批学校教师又作为技术人员走上车间一线去“促生产”。专业课程注重边学边练,讲练结合,演练结合。学生平时在工厂实训,技术熟练后转入车间,进行产品加工。学校除重视专业课教学外,还重视学生职业道德、敬业精神等综合素质的培养。今天看来,这些办学思路和治学方法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依托“双师”、“双实”办学特色的雏形,这些都为河南职业技术学院今天的高职教育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批“双实”基地

在校内外建立

培养“双证书”人才,离不开实训实习基地。

2月27日,在河南职业技术学院的一个大厂房里,笔者看到,一台台红旗世纪星、夏利、神龙富康等十几种小轿车的发动机被“开膛破肚”,油路、水路、电路和发动机的其它组成部分,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这就是学院的汽车维修实训中心。同汽车维修实训中心一样,各个专业的教学都是虚实结合,以实为主,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走进烹饪班的实训教室,不锈钢灶台和各种烹饪用具直接摆在讲台上,炒勺怎么拿,炒锅怎么端,怎样恰如其分地把握火候,教师全凭实物和动作说话;置身车、钳、制冷、电焊实训室,130台各种类型的金属切削机床马达轰鸣,铁屑四溅,火花飞舞。

在实训中心,直观的教学特别是边学理论边操作的教法,加深了学生们的记忆,收到了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同步提高的好效果。按照王爱群的说法,这是演练教学模式的最生动的体现。同时加大演示性教学和实训教学的学时数,使理论与实训教学总学时比例达到1∶1,以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高质量的实际动手训练。

为了体现高职教育特色,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本着“加大投入,优化配置,合理使用”的原则,学院加大教学实训设备的投资力度。近年来,学院先后投资3000多万元,用于更新设备和购买新设备,建立了机电实训中心、汽车实训中心、餐旅实训中心、环艺实训中心、信息工程实训中心、工商管理实训中心和学院计算机中心等8个实训中心,其中机电实训中心下设数控实训基地、电工电子实训基地和海尔家电实训基地,汽车实训中心下设汽车技术实训基地、汽车驾驶实训基地和汽车维修实训基地。学院拥有机电一体化设备演示室、机械综合实训室、通讯技术实训室、数控加工技术实训室、汽车维护实训室、钳工实训室、中西式烹饪实训室、茶艺实训室、多媒体技术实训室、网络组建实训室、琴房、音乐表演室、工程测量实训室、盆景插花实训室、广告设计与制作实训室、模拟公司实训室、营销技能实训室和计算机实训室等107个实验实训室,拥有新型微机1898台,各类新型金属切削机床240余台,建设有200亩的园林实训场,还建设了500平方米的模拟酒店客房、酒吧和300平方米的烹饪实习操作间。

这些设施满足了学生校内实训的需要,老师传授技艺,不再是纸上谈兵,学生可以真刀实枪大胆实践,高职教育真正成了动手的教育,其实践性、技能性得到了真正体现,为学生毕业取得“双证”(或多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独具特色的实训场地,成为各级各类技能大赛、全省士官招生考试、海尔员工培训、郑东新区失地农民培训、全省农村青年转移就业培训和各种技能培训鉴定的基地;别具一格的实训场面,成为上级领导来院视察、新闻媒体前来报道的亮点,也为学生毕业走向社会搭建了一个成功的舞台。

除在校内完善实训基地外,学院还面向社会、企业和就业岗位,围绕学生专业或专业方向,与校外有关单位共建众多处校外实习基地,大江南北,黄河两岸,全国许多城市都有河南职业技术学院的实习基地。学院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和实习条件优势,实行“订单式”教育,通过校企结合打通了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供需渠道,走出了一条校企联合办学的新路。据了解,目前已与海尔集团、北京河南大厦、安阳机床厂、许继集团、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郑州日产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开元旅业集团和广东三正集团等130多家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带来了办学机制的新变化。

2003年10月,海尔集团在河南省高校通过招标建立大学海尔服务中心和培训基地。学院依托“双师”、“双实”的绝对优势击败所有对手,一举中标,与海尔集团签订了校企长期合作协议。海尔集团无偿提供价值40万元的彩电、冰箱、空调、洗衣机等家电设备和大量的新产品技术资料,并无偿捐助贫困生20万元。学院设立海尔班,每年“订单培养”400人,学生毕业后直接到郑州海尔工贸有限公司和全省各海尔售后服务中心就业。同时学院每年为海尔集团轮训2000多名售后服务人员。2004年,在海尔集团全国34个大学服务中心工作业绩评比中,学院在培训学员数量、培训工种、师资水平和维修服务质量等四方面均位居全国第一,被海尔集团授予“培训效果最佳奖”,并奖励一部价值5万多元的海尔星级服务车。在海尔集团举办的“空调安装、维修培训教材大比武”中,学院编写的教材——《海尔空调器安装培训教材》和《海尔空调器维修培训教材》两部教材获得了总分第一名的好成绩。

校外实习基地是校内实训中心(室)功能的延伸和补充,在学生成为高技能人才的过程中,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企业利用学院场地和师资优势,委托学院培养自己所急需的各种各类高技能人才,省时、省事、省力,又实用。学院 “借力”企业设备优势和最新生产技术优势,弥补学生校内实训人多、设备紧张的不足和缺憾。学生在企业实习,可以贴近生产一线实际,直接进入生产环节,用实材生产产品,缩短了实习、上岗周期,实现大学生技能与岗位要求零距离。某种程度上也降低了校内实训耗材,节约了实习成本。

学院还不断着力打造品牌专业。2005年,学院申报通过了机电一体化、汽车检测与维修、烹饪工艺与营养等3个省级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学院集中人力和财力,先后建立了机电一体化、汽车检测与维修、酒店管理、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等八个示范性专业。这不仅带动了所在系的发展,还进而带动了学院整体专业实力的提高。

校内外实训、实习设施的建设和功能的完善,使学院的教育资源更加符合高职教育实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依托“双师”、“双实”特色办学,突破了学科本位教育,把实践性教学环节安排在就业单位进行,企业按用人意向安排培训和顶岗实习,学院和企业按教学要求共同考核,产学研结合进行跟踪培养,使学生在“学与干”“练与用”中成熟。

一份来自“双证书效应”的

数字化报告

2004年,第一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河南赛区选拔决赛中,河南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包揽3个工种比赛的第一名,获得两个第二名,荣获学生组团体第一名,参赛教师获得数控铣床第一名。6名师生代表河南参加全国决赛,获得团体总分第二名,学院被授予“突出贡献奖”荣誉称号。

在2004年度全省教育系统教学技能大赛上,河南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万久玲、孙留欣二人同获一等奖,刘旺余老师获得二等奖。

在河南省第二届豫菜推广大赛上,旅游烹饪系马军卫、樊文彬两位同学分别夺得雕刻、热菜比赛金牌,一位同学取得面点比赛银牌。

中国首届营销技能大赛河南赛区决赛中,工商管理系学生勇夺团体赛三等奖。

中国首届电子商务大赛河南赛区比赛中,学院信息工程系师生同获金奖,马会杰老师被授予“河南省技术能手”称号。

“广数杯”全国技能指导教师大赛中,张凯老师夺得河南赛区电工类比赛第一名。

河南省食品雕刻工艺技能大赛中,马军卫获得第一名,并被授予“河南省技术能手”称号和五一劳动奖章。

2004年学生参加职业技能中、高级鉴定通过率达93.45%,2005年通过率达94.10%。

这是河南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实施演练教学模式过程中关于部分比赛项目成绩的一份数字化报告,这些数字化报告,印证了演练教学模式的成果,实际上,这样的闪光点还有很多。

2005年,学院生源基地由原来的50余家增加到90家,为招生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在2005年的高职院校录取中,河南职业技术学院是唯一没有降分录取的高职学校。2005年学院毕业生专升本上线率达到87.4%,其中电子、音乐、保险、导游四个专业为100%。自1999年以来河南职业技术学院在毕业生就业方面,就业率保持在95%左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就业质量名列前茅。连年获得河南省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和就业(指导)工作优秀奖。被《河南日报》评为高考考生心目中理想的前20所河南省高校。院长王爱群因办学业绩突出,2005年11月,被国家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7部委授予“全国职业教育先进个人”称号。

在河南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水平高不高,就业质量看分晓。王爱群的理解是,高就业率和高质量就业是衡量教育质量的试金石。用就业来反推和衡量教学质量,这本身就体现了满足社会需求的教学目的。

2005年3月,学院与广东三正集团和名冠集团达成了每年接收600——800名毕业生的长期用人意向,仅6月15日一天,三正集团就一次选定了涉及5个专业的113名学生(其中60%是次年的毕业生)到集团工作。王爱群告诉记者,通过“一对一”的个性化就业服务,2005年1558名“双证书”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到了95.93%,比上年上升了4.07个百分点。被众多媒体称为“双证书效应”。

王爱群说,所谓“双证书”人才,就是具有大专毕业证和中级工、高级工,甚至个别拿到技师证的大学毕业生。既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有一定的操作技能。“能动脑,更能动手,经过实践的锻炼,在工作中迅速成长起来的高技能人才”。这便是“双证书效应”的秘密所在。

毕业生素质高、技能强,还要给予有效的就业指导。2005年5月10日,学院决策者在全院教职工大会上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毕业生就业一个都不能少!”强调“行政围绕教学转,教学围绕就业转”。要求设置专业,确定教学内容,都必须服从于社会需求。同时就如何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提出了三点具体意见:一是要把就业率作为学院和各系工作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二是就业指导工作要一对一,落实到每一个人;三是切实解决毕业生就业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为此,院长王爱群亲自深入学院各系巡回开办了10多期就业指导讲座。学院还把就业指导课搬到企业。2005年4月,招生就业处就业指导中心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请企业家讲解其管理理念和用人理念,让学生了解未来岗位和掌握技能需求,实现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与此同时,学院大力开拓就业市场,努力构建全方位、现代化、综合性的就业信息系统。在与30多家企业实施订单培养的基础上,又与豫港小汽车有限公司、张家港浦项不锈钢有限公司、湖北宜化集团、许继集团、福大自动化有限公司等10余家知名企业签定了长期就业协议,每年定向为其提供毕业生。

栉风沐雨谋发展,万紫千红春满园。如今,河南职业技术学院在稳步发展高职主体教育的同时,积极开展其它教育服务,形成了集学历教育、职业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多层次、多功能、多形式的办学格局,使其办学特色的内涵更加丰富、更富有开放性,为高技能“银领”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3月明媚的春光里,我们衷心祝愿也完全相信,河南职业技术学院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打印本页
好友推荐
发表观点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学习时报社 电子邮件: xxsb@263.net 电话: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