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国家大局 思想理论 市场经济 民主法制 学术思潮 科学技术 中外历史 干部教育
当代世界 参考文摘 社会观察 党的建设 文化教育 军事国防 文学艺术 特别专题
 
  体育人口:社会体育宏观管理的晴阴表 卢元镇  
 

“体育人口”和“国民体质测定与监测”都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群众体育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前者主要用来评价群众体育的参与程度,后者则用来检验群众体育的实际效果。

什么是体育人口?

所谓体育人口,指在一定时期,一定地域里,经常从事身体锻炼、身体娱乐,接受体育教育、参加运动训练和竞赛,以及其他与体育事业有密切关系的、具有统计意义的一种社会群体。它是以体育为重要特征的、具备人口规模、人口结构、人口空间分布三要素的一种特定类型的亚人口。按照对体育的参与程度可以将人群分为体育人口、准体育人口和非体育人口三类。

体育人口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人口现象和体育现象,既反映了人们对体育的参与程度及亲和程度,也反映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程度。体育人口是随着全球性大众体育热潮兴起,而被采用的一个新概念,一般用以研究国家的人口质量和社会生活质量。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体育指标,体育人口是制定社会发展规划与进行发展战略研究的一个重要依据。

1997年我国提出了以下的体育人口判定标准,即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就可以算得一个体育人口:每周身体活动频度3次以上;每次身体活动时间30分钟以上;每次身体活动强度中等程度以上。无论在研究或实际工作中,体育人口必须制定出量化的、可操作的判定标准,以便科学准确地测度、统计、研究和进行国际比较。

全国体育人口是如何统计的?

因为各个国家总人口数量不同,因此经常用体育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率来表达。体育人口这项百分率的指标决定了它的量值不仅与群众体育参与情况有关,而且与人口总数有关,前者作为分子,后者作为分母。在我国,体育人口由两部分人组成的:一部分称为“当然体育人口”,包括武装力量人员、在校学生和从事体育工作专业人员;另一部分称为“或然体育人口”,就是指70岁以下的成年人中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这类体育人口往往要通过精确的抽样,进行入户调查才能统计出来。

我国体育人口的现状如何呢?

根据《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课题提供的数据,2000年在我国16岁至70岁的成年人中,体育人口达到了18.3%(约1.58亿),比1996年增长了2.8%,约增加1800万;若把当然体育人口统计在内,我国的体育人口在7岁至70岁的人口总数中占33.93%(3.63亿),比1996年提高2.53%。我国成年人中仍有16%左右的准体育人口(一年中至少参加过一次体育活动)和65%左右的非体育人口(全年中一次也未参加)。

我国发展体育人口

存在哪些主要问题?

第一,体育人口的结构的不合理。首先表现为体育人口的性别结构失偏: 2000年我国16岁至70岁的城乡居民中,男性有20.2%是体育人口,是全国总人口的11.4%,在体育人口中占62.5%。女性中只有15.8%是体育人口,是全国总人口的6.9%,在体育人口中占37.5%。其次表现为马鞍型的年龄结构:2000年我国体育人口在各年龄段所占的比例,其整体情况呈“马鞍型”的态势:16~25岁为33.4%,而26~35岁和36~45岁分别骤降至14.4%和12.8%,从46岁又开始反弹,至65岁年龄段则达22.2%。再次,职业和文化程度的偏差,农民和工人等体力劳动人群较少,受教育程度较低人群较少。

第二,当然体育人口水分很大。我国在统计体育人口时,把16岁以下的在校学生视为当然体育人口全数列入体育人口,然而近年来很多学校的学生做不到每天锻炼一小时,中国学生的体质状况逐年下降,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学生体育发展不足的情况日趋严重。

第三,一部分社会人群至今未能进入体育人口的视野。中国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个庞大的民工群体,约有一亿多人且逐年增加。这部分人的生活质量较差,基本上没有享受到正常的体育权利。残疾人体育人口的结构比更低。

体育人口的统计为什么会发生偏差,

而不宜作为工作业绩指标呢?

近年来,“体育人口”这项指标被广泛运用,对推动群众体育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任何一项科研指标都有一定的局限性,特别是将它用来作为行政工作的业绩指标时,可能会出现很大的偏差。现在发现有些地方错误地以为“体育人口”越多越好,于是层层加码,年年加量,有的报表已经达到百分之五、六十,有的高达百分之六、七十。这既不符合社会生活的真实,也没有科学的依据。恐怕在大众体育高度发展的国家也是难以做到的。

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很大且在一段时间内还要继续增加。人口总数的增加使统计的分母数加大,因此即使体育人口在绝对数量上有了较大的增长,其百分数也不会随之增加。虽然经过了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十年,我国群众体育参与的情况发生了很多可喜的变化,但不要期望体育人口的百分数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我国不仅人口的总数在增加,而且人口的年龄结构也在发生变化。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已经从一个年轻型的社会步入了老年型社会。变化之一是少年儿童的数量在迅速减少,而我们在统计体育人口时,是把16岁以下的学生作为“当然体育人口”统计在内的,也就是把全国学生总数一股脑计入体育人口的。由于实行独生子女政策,我国的中小学学生在逐年减少,“当然体育人口”减少了一大截,体育人口还要保持“大幅度增长”,那么“或然体育人口”(即成年人中的体育人口)就必须以更大幅度增长。然而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第二个变化是老年人口的急剧增长,这对体育人口的数量和结构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虽然老年人体育的发展可以为国家体育人口的增加提供一定空间,但受到社区体育发展条件的局限,和老年人群生活方式的影响,老年体育人口增长幅度不会太大。因此,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意味着体育人口不可能增长很快。

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很快,人口流动性很大,很多城市实际生活的人数和户籍在册人数有很大差别,因此用户籍在册人数做分母,就会出现很大水分,在外来人口集中的城市,体育人口的调查就会遇到很大的统计难度。

体育人口作为反映全国群众体育现状的统计指标,运用于全国性的调查是可行的,因为全国的人口总数是精确的,只要调查取样合理,统计方法得当,其数据是可用的,如1996年统计的31.40%,和2000年的33.93%,就基本上反映了全国群众体育的基本面貌。

将体育人口作为一项研究指标,不仅研究体育人口的数量,而且研究体育人口的性别结构、年龄结构、职业结构、城乡结构等,对政府和社团制订政策是非常有价值的,比如经调查发现5年中我国职工体育人口下降了6.9%,给调整和制订职工体育政策提供了依据。而对体育人口各种特征的描述,对人们认识体育人口的示范意义就非常有价值,比如2001年全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中发现体育人口在生命质量、生活质量和自我感觉方面明显优于非体育人口,在看病、吃药、住院、不良嗜好等方面都少于后者,这是很鼓舞人心的。但必须看到,体育人口在世界各国都具有很大的稳定性,不可能年年按一定比例增长(如日本体育人口曾有40年没有明显增长),作为地方政府的业绩说明不了太多问题,除非造假。

总之,体育人口作为群众体育的科学研究指标是必需的;而作为群众体育的工作业绩指标要慎重,决不能追求高指标;对于一些人口变动较大的城市要格外谨慎,如果将它作为“形象工程”就更要不得了。群众体育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事业,要给群众切切实实的好处,而不是一堆不真实、无意义的数据。几年前,一项关于知识分子健康状况的研究由于使用了一个不当的指标(人口死亡率),给整个社会造成的错误认识,直到今天还没有完全纠正。我们应该引以为戒。


 
   
打印本页
好友推荐
发表观点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学习时报社 电子邮件: xxsb@263.net 电话: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