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国家大局 思想理论 市场经济 民主法制 学术思潮 科学技术 中外历史 干部教育
当代世界 参考文摘 社会观察 党的建设 文化教育 军事国防 文学艺术 特别专题
 
  桂冠的背后 吕红娟  
 

——山东烟台全力转变行政职能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构建和谐社会,迫切要求加快推进行政职能转变,完善公共服务职能。

盘点烟台2005年,星光璀璨。联合国人居奖、长安杯、全国文明城市……纷纷被烟台所网罗。

羡慕、钦佩、期待……人们怀着复杂的心情看着烟台收了个盆溢钵满。

光荣的桂冠从来都是荆棘编成,烟台的成绩决非偶然,它是城市实力、市民实惠的体现。以制度创新为保证,努力提高行政效率,把行政职能切实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烟台市委、市政府带领着600多万奋斗者,摘取了一个又一个桂冠,他们迈着坚实的步伐,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道上前进、前进……

“打造一个加速器”

作为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烟台可谓实力不菲:2004年,烟台全市完成 GDP1630.89亿元,比上年增长17.5%,经济总量跃居山东省第二位,在首批14座沿海开放城市中增幅居第一位。2005年全市GDP登上2000亿元的台阶,达到2012亿元,比上年又增17.6%。烟台,已成为中国环渤海经济圈上不可或缺的一颗明珠。

经济的发展让烟台越来越具有国际吸引力。到目前为止,美国通用、韩国大宇等36家世界500强企业在烟台“安营扎寨”……而所有这些成就的取得,与烟台城市管理者行政职能的转变密不可分。

城市管理者首先必须具有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事实证明:“牵牛要牵牛鼻子”,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有更多的物质基础作为后盾。从烟台的实际来看,城市发展依然是城市实力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长期以来,烟台市的发展受到山东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2002年8月,时任山东省委副书记、省长的张高丽亲自带队到烟台召开现场办公会,对烟台提出了“三个明显、两个高于、一个跨越”的目标要求。2003年9月,山东省委、省政府在烟台召开发展现场会议。2004年,山东省委、省政府进一步作出“东部突破烟台”的战略部署。

为扫除思想观念上的障碍,从2002年开始,烟台市在党政干部中先后开展了三次思想解放活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后,烟台市立即召开市委常委扩大会议,会上再次明确了发展战略不动摇的思想。

“‘十一五’时期既是可以大有作为的‘黄金发展期’,也是应对各种挑战的‘矛盾凸显期’,既耽误不得,更失误不起,必须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的发展、开创新的局面。”

时代已经将烟台的发展推上了风口浪尖,给一个加速度,烟台将如离弦之箭迅猛向前!

山东省委常委、烟台市委书记焉荣竹对烟台发展现状打了一个极为恰当的比方。他指出,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赶超发展打造“加速器”、形成“爆发力”。重点要在四个方面争取更大突破:

一是狠抓大产业,以集群经济的膨胀壮大加快推进产业优化升级,锻造赶超发展的“主力军”。

经过多年发展,烟台已经形成一批优势产业和产业集群。今后将以北部沿海经济产业带和南部交通干线经济带为依托,以机械制造、电子信息、食品加工和黄金四大支柱产业,以及汽车、电脑、手机三大产品集群为重点,形成具有烟台特色的产业发展格局。同时高度重视核心竞争力的打造,关注造船、化工等新兴产业的引进和培育,着力培植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名牌产品,不断拓宽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路子。在膨胀发展支柱产业和产品集群的过程中,坚持三次产业协调推进、共同发展。

二是实施大开放,以大项目、大投入提升发展的层次和水平,增强赶超发展的“驱动力”。

对外开放是烟台最大的优势和潜力所在。“九五”时期,烟台实际利用外资一直徘徊在三、四亿美元,近几年连上大台阶:2001年突破5亿美元,2002年突破10亿美元,2003年突破20亿美元,三年年均递增60%以上。2004年以来,烟台市努力把握国际国内产业转移规律,利用好产业平台、区位优势、投资环境,采取措施把重点转向招大引强,主攻大项目、好项目。把引进利用外资与扩大外贸出口结合起来,加大“走出去”工作力度,扩大对外开放。2005年,烟台对外开放两大指标突破100亿美元大关:首先累计实际利用外资突破100亿美元,达到116.8亿美元;其次当年进出口总额突破100亿美元,达到114.8亿美元,其中出口64.83亿美元。

三是激发大活力,以深化改革推进体制创新和机制转换,打造赶超发展的“助推器”。

围绕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做好国有企业机制转换、民营经济突破发展与扩大对外开放紧密结合的文章。以建立现代公共服务型政府为目标,努力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高效率、低成本的公共服务。

四是构筑大载体,以健全完善的要素支撑体系,优化和提升赶超发展的“大环境”。

抓好新一轮环境再造工程,大力推进交通物流体系建设,加快建设能源水源保证体系,抓好人才和人力支撑体系建设,大力优化生产生活环境,为赶超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实实在在求发展,认认真真谋发展。烟台市委、市政府的一切工作以发展为中心,编织着“环境治理”大网……

两项环境的大考验

发展必须依赖良好的环境,环境的改造同时也需要发展作为物质保障,这已是不容置疑的事实。硬环境、软环境,考验着烟台市委、市政府,最终也以良好的环境要素集聚现象和效应,验证了市委和政府决策的正确与英明。

硬环境之旧城改造

“家门口的变化太大了!”近日,在国外攻读博士学位三年的张国政兴冲冲从火车站打车回家。车到奇山东街家门口,小张却迟迟不敢下车:咱是不是走错了?

离家时,门前街道坑洼不平、污水横流,楼前楼后黄土裸露垃圾遍地,居民楼灰头土脸、墙体斑驳,冬青稀稀拉拉叶子发黄。再看眼前:新式的街灯,红色塑钢的屋顶,黝黑平整的街道,楼前楼后花红树绿草密。溢美之词不绝于耳:“小区变美了,有花、有草、有水,设施配套齐全。‘联合国人居奖’,烟台受之无愧。”

作为开埠城市,烟台经历了一百多年的风风雨雨,老城区积弊已久。2003年初,烟台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先后深入到旧城区16个社区调查研究,并多次召开现场办公会议,调查研究旧城区现状,并认真探讨解决现存问题方法。

烟台市城市管理局局长金延铭说:“通过调研,大家感到旧城区环境整治迫在眉睫——在中心城区,居住在旧居民区的市民约占70%;市民对城市环境不满意的意见中,属于老城区的约占70%;在中心区的社区中,设施不配套的老社区约占70%。老城区市政基础设施不配套,许多区片没有集中供热、管道燃气设施。许多住户没有室内卫生间,有的居民院落几户人家共用一个自来水龙头,一些居住条件差的市民私自搭建棚厦、乱堆物品,导致周边环境更加脏乱差。在市政府进行的民意调查中,旧居民区要求对居住环境进行改造的居民达到100%。”

三个70%,一个100%,让市委、市政府下定决心:用3—5年时间,完成中心区旧居民区改造任务,使市政公用设施配套、环境整洁、绿化达标,市民生活方便,根本改变旧城区面貌和居民居住条件。目标受益居民13万户、40万人。在40万受益居民中,绝大多数为中低收入阶层。

2003年3月,旧城区环境综合整治拉开帷幕。随后,市政府以平均每年2亿元的预算资金投入老城区改造,将旧城区环境综合整治列为大事要事项目和为民服务实事工程之首,一年接一年狠抓落实。

三年磨一剑,成片的老居民楼 “旧貌换新颜”。据统计截至目前,烟台市已对中心区内5个街道办事处39个社区进行综合整治,面积达25平方公里,受益居民11.1万户,计31.42万人。

2005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山东,专程到烟台市的塔山社区视察了改造工程,并给予高度评价。

由此看来,联合国人居奖“花落”烟台,看重的不仅仅是烟台市三年来旧城区改造的实绩以及使城市更加安全、更加环保、服务更加完善的工作实效,更重要的是蕴含在城市外部形象之中的深层内涵。

这一点,从联合国人居署官员及专家们最为欣赏的“烟台经验”可见一斑。在他们看来,烟台的旧城改造,最难能可贵的是就地改造,不搞大拆大建,对旧居民区采取完善配套设施和功能等措施,在现有基础上提升人居环境。他们认为,这种改造方式既避免了大拆大建引发社会矛盾,又充分照顾到旧社区居民的生活习惯,保护了他们原有的周边交通便利、生活设施完善等有利条件。很多专家认为:“烟台经验的背后,体现着这座城市在发展中的理性思索和极富人性化的城市精神。”

硬环境之“绿色烟台”

走进烟台,一幅“魅力烟台”的画卷徐徐展开:旖旎秀丽的沿海风光,起伏叠嶂的城中山,异域风情的城市建筑,红瓦绿树的色彩格调。这山、海、城和谐交融的海滨城市美景,每年吸引了大批的游人前来观光游览。

“绿色”渐成为城市的主色调。截至2004年底,烟台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9.22%,烟台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6.7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2.12平方米。

城市建设和管理代表着城市形象和城市品位,是城市文明程度的直观体现。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首先要有完备的硬件作为支撑。近年来,烟台市按照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和“年年有变化、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变样”的目标,加大投入,改善城市环境,努力树立“绿色烟台”的形象。近3年,全市城市建设总投资超过200亿元,新建、改造了30多条、220多公里的城市主次干道,建造了国际机场、滨海景区、养马岛跨海大桥、五区连接路、塔山隧道等一大批重点工程,拉开了“贯通南北山海、拓展东西两翼”的城市框架。有效改善了支撑烟台发展的要素保障体系。

——整修一新的市区主干路南大街,成为烟台又一观光大道。该改造工程坚持统一规划设计、统一路灯安装、统一路面铺设,统一管线改造,提高了城市的形象和品位。

——占地22公顷的滨海广场,成为烟台新的标志性景观。该工程完成了包括滨海景观带、广场群建设、广场绿化、中心景区建设等200多个建设项目,建设规模、投资、设计和质量,创下了4项全国之最。

——长达33.5公里的滨海观光大道,成为港城又一景观。该大道是全国最长的高标准观光大道。

功能建设与生态建设两个轮子一起转,近3年来烟台市建设投资达40多亿,除绿地面积大大增加外,城市空气质量良好率达到了97%以上。2005年,烟台跻身全国第二批8个“节水型城市” 之列。

软环境之长安工程

烟台是一方全面开放的热土,同时也是一片治安稳定、安宁祥和的绿洲。

“住在烟台挺安全的。”大多数市民持有同样的观点。拿社区管理来说,目前全市的新建小区,都配备上了居民楼寓电子对讲门、居民户防盗门、内置式防盗网、楼道亮化灯和停车场,70%的旧小区已经改造实现了半封闭或全封闭管理,有效防止了入室盗窃、抢劫等侵财性案件的发生。

“烟台有安全感”并非空穴来风。日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显示:在全国200多个地级以上城市中,烟台秩序与安全指数排名第7位。

烟台是实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较早的城市。1991年,第一次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会议在烟台召开。近年来,烟台市精心构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打造全国最安全城市。

数字虽然枯燥,但最具说服力。截至目前,烟台市设立城市社区警务室315个,配置社区民警446名,区保安队员1432人,看门望锁队员1.3万人,治安志愿者1.5万人;全市城区配备楼寓对讲电控站、实行封闭管理的小区248个,高标准治安防范智能小区32个。在城区重点地段和部位设置了375个治安岗亭,设立了1300多个“110”报警点。全市110、119、122实现了“三台合一”,11个县市区安装了交通治安监控系统和GPS卫星定位系统,3665个重点要害部门安装了联网报警系统,51个居民小区安装电视监控系统。

烟台市着重建立严打整治长效机制。坚持打击犯罪专业化,先后在全市公安机关组建防范盗抢机动车、扫黄打非、打痞除霸等专业小分队,专项打击,重拳出击,同时整合资源,实行交警、巡警合一改革,多警联动增强打击效果。坚持集中整治经常化,对排查出的矿山、港口码头、学校周边、旅游景点等11类重点区域重点突破、滚动治理。

1991年以来,烟台市连续四次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称号,是全国仅有的3个“四连冠”城市之一,2005年又喜获“长安杯”。

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是一个城市综合竞争力的体现。烟台无疑走在了全国的前面。

软环境之爱心港城

“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这是人间的春风,这是生命的源泉……”一曲《爱的奉献》,唱出了烟台这座城市的主旋律“爱”——爱心捐助全省最多,海上营救惊心动魄,见义勇为无私无畏。

爱,已成为烟台的灵魂。正是凭借着“爱在烟台,难以离开!”这一品牌,烟台在全国600多个城市中脱颖而出,荣膺“最佳中国魅力城市”。

这是一种携手相助的无私之爱。自2002年以来,烟台市委、市政府确定每年6月由市里统一发动,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爱心捐助活动。爱心捐助4年来,烟台市178万人次参加捐款,募集爱心救助金达2.4亿元,累计救助困难学生8万人次,困难家庭14万户次,困难群众33万人次。与此同时,市里还发动机关企事业单位与困难家庭、科以上领导干部与困难群众结成包帮对子。目前,已有7356个单位,6570名领导干部与27800多户困难群众家庭结成了长期稳定的帮扶关系。

2004年,烟台市的“社会救助补充机制”成为全国典型。烟台市探索建立的这一制度,就是在国家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基础上,实施对困难群众多方面的补充救助。要让每个家庭有房住、有饭吃、适龄儿童上得起学、看得起病,这决不仅仅只是一句口号!

为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帮助困难市民,2005年4月,烟台创建“烟台市慈善总会”,2005年捐资总额达1321万元。

软环境之“诚信烟台”

2004年年底,“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公布诚信政府排行榜,在281个参评城市中,烟台名列第15位。这无疑是对烟台诚信建设的最大褒奖!许多外商在烟台投资设厂,理由也很简单:“企业无信不立。落户诚信烟台,企业还能不红火?!”

诚信建设任重而道远。近几年,烟台市启动了“阳光政务”、“企业诚信形象塑造”和“农村文明信用”三大工程,并把“阳光政务工程”列为诚信建设“三大工程”之首,率先垂范。仅以2004年为例,市区两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签约的道路、交通、大型商场等主要市政工程项目19项,履约率达100%。

在以“诚信建设烟台行”主题的新闻宣传活动中,烟台推出了100家诚信企业典型,并起草了企业信用信息目录,一期工程信息采集包括工商局、人民银行、国税局、劳动局、建设局、质监局、法院、环保局等12家部门和单位,共24类数据146项采集指标。对各部门提供的信息经过分析、加工整理、比对后,形成了8.4万家企业650万字的信用信息数据库,其中指标性信息达58.3万条。

2004年12月,烟台“诚信烟台”网站开通,首批收录了8.4万家企业信用信息,发布了重合同守信用单位、消费者满意单位、中小信用企业名单、获得国家、山东省名牌产品称号企业等评估结果。

如今,烟台市各类诚信建设活动也如火如荼:开展了“讲诚信、改陋习、树新风”活动;起草了《烟台市民诚信公约》,通过各新闻媒体,组织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开展诚信大讨论……

据悉,2004年日本政府贸易振兴机构曾利用一年的时间,考察了中国67个城市及开发区的投资环境,烟台综合评价得分名列榜首。

良好环境要素集聚效应,有力促进了烟台对外开放,大量外资流入和对外贸易扩大,拉动全市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全市GDP增幅连续两年居全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首。环境与经济发展真正形成良性互动。

三大桂冠落港城

2005年10月3日,一场盛大的颁奖典礼在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举行,联合国副秘书长、人居署执行主任安娜·蒂贝琼卡向全世界庄严宣布:烟台获得2005年“联合国人居奖!”伴随着又一阵雷鸣般的掌声,烟台市委书记焉荣竹款款向前,郑重地从安娜·蒂贝琼卡手中接过奖牌,全世界的目光为此聚焦。

“联合国人居奖”,是联合国人居署1989年设立的一项重要奖项,其主要目的是通过表彰世界各国为人类住区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政府、组织、个人和项目,促使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更加重视人类住区的发展,更好地解决人居领域的各种问题。

荣膺全球人居领域最高规格奖,意味着烟台国际影响力的提高,在加快构筑环渤海经济圈重要城市的进程中,烟台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2004年5月23日,首都北京。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烟台市再次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称号,捧得“长安杯”。

而在联合国人居奖的获得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即2005年10月26日),在人民大会堂,烟台再一次凝聚全国目光,成功地从116座城市中脱颖而出,将“全国文明城市(区)”这沉甸甸的桂冠揽入怀中!

全国文明城市,是反映城市整体水平的综合性荣誉称号,是全国城市综合类评比最高荣誉,被誉为当今最有价值的城市品牌。问鼎这一桂冠,是对烟台经济社会发展实力最为权威的诠释。

社会科学研究者表明,衡量行政行为是否恰当最根本的方法就是看其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公众的偏好与诉求。

因此,评判一个城市好坏与否的主体不是党委和政府,而是人民群众,是企业,是政府的服务对象;是看一个城市的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否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是否适应建设国际化城市的要求。

某种程度上,烟台市长期以来全力转变行政职能的种种活动,每个细节,桂冠背后很多不为人知,但却意义深远的故事,串成了桂冠上的一颗颗珍珠。

转变行政职能的“四个非常之举”

头顶三大桂冠的烟台魅力四射,以其不寻常的姿态博得满堂赞誉。“烟台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一个城市尤其是一个文明城市的正常运转,离不开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对行政职能和机构进行调整、整合的同时,烟台市按照市场经济和WTO的要求,对各行政部门和工作人员服务方式、服务观念来一次重大变革。桂冠的背后是烟台转变行政职能的“四个非常之举”。

全面推行和落实社会服务承诺制度

早在1994年,烟台市在全国率先推行了社会服务承诺制度。其基本工作机制是,公开办事内容、办事标准和办事程序,确定办事时限,设立监督机构和举报电话,明确赔偿标准,未实现承诺的责任者要承担责任和实行赔偿。这一制度的实施得到了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中宣部和国务院纠风办在8个部委和12个大中城市推广了这一经验。多年来,烟台市对这一制度不断规范完善和总结提高,着力在拓展领域、兑现承诺、强化监督上下工夫,把社会服务承诺制度覆盖到各个方面,提高到新的层次。

迄今为止,烟台市党政机关和窗口服务单位,全部落实社会服务承诺制度、首接责任制、AB角制和办事效率监督卡制,有效规范了行政部门的行为,极大提高了服务效率。

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于丽华是烟台新海水产公司的财务部经理,以前每个月到税务局买发票、认证、抄报税是他们这个部门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

“我们单位以前到税务局申报,专门安排一个人跑税务局,申报也要一天到两天的时间,买发票也要一上午甚至是一天的时间,还要排队。现在登陆税务局的网站,足不出户,日常的业务,用鼠标一点,马上就完成了。大大地方便了企业,增加了效益。”

“程序更流畅,办事更顺畅,心情更舒畅”是近几年来烟台市行政审批部门给前来办事的人们留下的切身感受。

2001年,烟台市以“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一个口收费”为基本模式,创建了省内首家地市级行政审批中心,市级36个部门进入“中心”统一办公,85个部门实现了网上政务公开,全市精简审批权限565项,幅度达到50%。

进一步开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

有研究称:行政管理体制方面存在的最大问题,不是效率问题,而是回应问题。

近几年,烟台市建立完善群众建议征集、社会公示听证等制度,并从2003年开始,广泛开展以“面对面话环境,心连心促发展”为主题的与市民对话活动。每年组织15次市领导、热点部门与市民现场对话;每周开展3次广播热线与市民对话;在中国烟台政府网站和胶东在线网站常年开展网上对话,与市民直接对话的部门达到70多个。目前,通过三条渠道共接受市民意见、建议1万多条,回复率达到90%以上。为倾听社情民意,“面对面对话”、“网上对话”、“热线直播对话”等举措一直延续下来。在烟台,公共利益得到了表达与回应,群众自然拍手称赞。

健全完善社会监督机制

为打造“高效政府、阳光政务”,从2002年起,每年年底烟台市都会开展万人评机关——具体来说,就是请社会各界的代表对100多个市直部门、中央省属驻烟单位进行评议。

连续四年开展的“万人评机关”活动,组织群众对52个热点部门、51个非热点部门进行集中评议,打分排序,奖优罚劣,有力促进了机关作风转变和服务质量的提高。从2005年开始,评议对象还扩大到60多个重点“服务窗口”单位。

如今,“万人评窗口”、“阳光政务工程”、“放权提速”等活动仍在热烈地进行,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烟台,行政部门工作作风将不断转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将进一步提高,良好的氛围将助推烟台迈入更加完善的层级。

后 记

我们对一个城市尤其是对城市行政部门的评价,标准是什么?

这是一个值得争议的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联合国人居署在对中国烟台市的评价中称:中国东部山东省烟台市被授予人居奖的原因是,她把这座人口超过一百万的烟台市区改造成了一个更加安全、更加环保、服务更好的城市。

拉尔夫·菲肯舍是一位在烟台生活了5年的德国人,他亲眼目睹了港城日新月异的变化,不无感慨:“烟台的发展速度让人吃惊,烟台的投资环境给前来创业的外资企业很大发展空间,我们强烈感受到这座城市渴望发展的决心和魄力。”

“这是一座与众不同的城市。”相信有很多的人都会有同样的想法,而且也会像拉尔夫·菲肯舍一样对烟台的发展、对烟台及其人民充满信心。

……

关于评价标准的问题,在烟台,我们似乎找到了答案——

行政行为是否反映了公众的意愿。这,应该是唯一标准。 (吕红娟)


 
   
打印本页
好友推荐
发表观点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学习时报社 电子邮件: xxsb@263.net 电话: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