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国家大局 思想理论 市场经济 民主法制 学术思潮 科学技术 中外历史 干部教育
当代世界 参考文摘 社会观察 党的建设 文化教育 军事国防 文学艺术 特别专题
 
  伦理学视野中的产权问题 李丽纯  
 

前不久,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湖南大学教授罗能生的学术专著——《产权的伦理维度》,作者在书中提出并系统论述了“产权伦理”问题。

产权伦理问题的引出

产权,即“财产的权利”,是经济社会中一项根本性的制度安排,产权关系是一切经济关系的核心和基础,产权关系的规范与协调是制约经济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关键。然而,并非一切产权制度都是有效率的,也并非一切产权制度都会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积极促进的作用。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影响了人们对产权制度的选择?又是什么因素制约了产权制度的有效运行?这是相当复杂的问题,涉及生产力发展水平、要素价值变化、利益集团博弈、法律制度安排以及文化传统等。但是,被一定社会中人们所普遍认同的产权观念,也就是与产权有关的伦理道德规范,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因此,要建立一种有效的产权制度,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就必须充分认识到产权伦理对产权制度的这种影响和作用,进而构建起合理的、完善的产权伦理规范体系,这就是“产权伦理”问题研究的切入点。

产权伦理的内涵

所谓产权伦理,是指调节人们之间财产权利关系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和道德意识的总和,它体现在产权制度安排和人们处理财产关系的实践中。其中:产权观念是对财产权利正当性或正义性的一个总体性评价和认识,它是确立产权制度的价值依据,处理产权关系的根本宗旨;产权伦理规范是一定社会所确立的,并为人们所公认的处理人们财产权益关系的行为准则,主要规定人们应该如何去获得财产,怎样去使用和处置财产等;产权道德意识是产权主体内在的有关产权的道德良知和自律性行为准则,包括主体对一定产权伦理价值和规范的认知定位、意志取向和情感倾向,是直接导向和引发主体产权道德行为的内在依据。

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道德形态,产权伦理是一种以权利为基础构建起来的道德规范体系。人类的道德就其立足点的不同,可以区分为以义务为基础的道德和以权利为基础的道德。以义务为基础的道德是以主体应尽何种义务来规定的,其道德要求在于主体应当如何去履行自己的义务,而不在乎外在的条件如何,如仁爱、善良、利他等,人们遵循这些道德并不是,至少不直接是基于一项外在的权利而要求他这样做,它是基于人们的道德信念和良知去自觉地履行道德义务,因此具有很强的内在性。而以权利为基础的道德是指这些道德直接就是为了维护某种权利的,其道德要求就是不要去侵害这些权利,如人权、自由、不偷盗、不欺诈等,这些道德都是以对象的权利要求来设定,并以对象的权利是否得到尊重和维护为尺度,因此具有明显的外在性。所以,作为一种以权利为基础的道德,产权伦理的实质和核心就是“尊重和维护人们正当的财产权利”。由于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人们对产权“正当性”的理解有所不同,有时甚至截然相反,因此,产权伦理也就具有一定的社会历史性。

产权伦理的结构

产权是一个包含有多重权利的集合体,因此产权伦理也是一个包含了多个层次和多个方面的规范体系。依据现实生活中人们处理产权关系的实际情况,产权伦理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即产权制度伦理和产权行为伦理;四个方面,即产权获得伦理、产权使用伦理、产权收益伦理和产权转让伦理。

关于产权伦理的两个层次:

(1)产权制度伦理是一定产权制度得以确立的伦理尺度,其核心问题是产权制度构建的正当性问题。一个社会确立一种什么样的产权制度,一方面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另一方面也受着一定的产权伦理观念的引导和规定,因此,产权伦理观念的不同,也就成为了不同产权制度相互区别的内在依据之一。例如:在独立战争之前,美国盛行“黑人是一种生产工具”的伦理观念,同时黑奴制度被作为法定“合理”的产权制度;而此后,当美国人普遍认同“人人生而平等”的伦理观念时,废除黑奴制度也就成为了必然。

(2)产权行为伦理是调节人们产权活动的伦理规范和道德意识,其核心问题是产权制度运行的正当性问题。人们的产权行为首先是受到一定的法律、契约等正式规则的“硬性”约束,但受有限理性和不完全信息等因素的影响,任何法律和契约都不可能是绝对完备的,因此,除此之外,人们在进行产权活动时所共同遵循的一系列非正式的伦理规范,构成了产权行为伦理,它对人们的产权行为起到“软性”约束的作用。应该说,产权制度伦理是根本性的、总体性的伦理规范,而产权行为伦理是派生性的、个别性的伦理规范。

关于产权伦理的四个方面:

(1)产权获得伦理是指人们在财产权利获得中和对待他人占有财产的态度中的伦理准则,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产权获得的正当性,即产权制度应该确立人们通过正当的途径去获得自己对财产的占有权;二是对人们产权的尊重和维护。如勤劳致富光荣,而以权谋私可耻。

(2)产权使用伦理是指人们在使用产权过程中处理相互之间权、责、利关系的伦理准则,主要是要求人们在使用自己的产权时,不应该造成对他人权利或公共权利的侵害。如人们在家里弹奏自己的钢琴不应造成对邻居生活的干扰。(3)产权收益伦理是调节人们产权收益分配的价值取向和伦理准则,主要涉及产权收益的正当性和公平性。如政府部门不适当的管制,使某些商品和服务价格居高不下,或任意地将某些产品和服务价格压到成本以下,都是不正当的、不符合产权收益伦理的。

(4)产权转让伦理是人们在转让产权过程中应该遵循的伦理准则,其中主要是产权交易伦理,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权的转让主要是通过不同形式的交易来实现的。产权交易涉及到两方或多方的财产权益关系,如何来协调产权交易各方的关系,降低交易成本,都离不开一定的伦理规范和约束。如应该消除产权歧视和产权垄断、不能强卖强买、产权交易应当实现双赢等。

产权伦理的作用

作为社会道德规范的一部分,产权伦理的重要作用是还影响和制约一定社会产权制度的构建、运行。但对这种作用的正确认识与引导,长期以来被人们所忽视。具体说来,产权伦理的作用主要表现为:

(1)优化产权制度安排。一定的产权制度是依据一定的产权伦理观念确立起来的,因此,是否有明确和合理的产权观念,是产权制度能否合理和有效的制约条件之一。如我们过去所实行的人民公社制度,就是在平均主义价值观念的引导下,建立起来的“大锅饭”式的产权制度安排。

(2)提高产权配置效率。在一定产权伦理的约束和规范下,能够有效地遏制各种产权活动中的“机会主义”倾向,降低产权交易成本,提高产权配置的效率。

(3)强化产权保护机制。有效地保护产权,是实现产权有效配置的前提,但现实生活中,产权被侵害的现象却屡见不鲜。怎样才能有效地保护产权?首先当然要依靠法律的“硬性”约束,但往往保护成本很高。实际上,在法律约束之外,产权伦理对产权的保护作用是十分重要而且有效的,它能淡化人们的侵权冲动,大大减少侵权行为。所谓夜不闭户的景象,一般都是出现在产权伦理意识非常强烈的地方,而在一个产权伦理意识薄弱的地方,即使能够做到不丢东西,那也只能借助于先进的防盗系统才能实现。

(4)维护社会运行秩序。各种产权侵害行为是扰乱社会安定,破坏社会秩序的根本原因之一,而维护人们的财产权益,保障社会产权的有效实施,则是保障社会安定的根本条件。通过产权伦理的弘扬,一方面可以安定人们的心态,约束人们的行为,以此来维护社会安定;另一方面则可以培育人们在处理产权关系时互惠互利的伦理精神和行为习惯,树立一种健康的社会风尚,促进社会和谐。历史和现实的大量事实表明,社会动乱的主要表现就是侵权行为的普遍存在,而侵权行为的根源则在于产权伦理的失范;反之,社会安定的重要原因就在于产权得到有效保护,而相互尊重产权的伦理意识是保护产权的最有效方式之一。


 
   
打印本页
好友推荐
发表观点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学习时报社 电子邮件: xxsb@263.net 电话: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