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国家大局 思想理论 市场经济 民主法制 学术思潮 科学技术 中外历史 干部教育
当代世界 参考文摘 社会观察 党的建设 文化教育 军事国防 文学艺术 特别专题
 
  “十一五”规划为何能源价改先行 高辉清  
 

“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将进入一个历史性的新阶段。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十一五”规划的建议,制订了许多宏伟目标和重要方针政策。从现在的情况看,“建立反映市场供求状况和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将成为“十一五”规划序幕拉开后被政府推出的、第一个考虑较为成熟的节目。

2月9日,一个由国务院领导、各省主管省长及中石油和中石化高管参加的高层会议在广州召开,其中心议题是国内成品油价格体制改革,这表明能源改革正在按部就班地往前推进。

能源价改政策意义重大

从宏观背景分析,出台能源价格改革政策意义重大。按照中央部署,在“十一五”时期,我们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关于这一点实际上在“九五”和“十五”时期早就有了论述,但至今没有取得明显实效。与过去相比,“十一五”规划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方面至少有两大进步:一是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作为一个重要衡量标准;二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到了“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的高度。但是,这两大进步只是相对而言,因为如何能够保证做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这本身也还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既不能靠喊口号,也不能下行政命令来完成。唯一可行的方式就是利用市场机制,让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去引导人们自觉地往这个方向上去努力。毫无疑问,提高能源价格和相配套的污染收费标准,将促使企业自发地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发明新技术,开发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减少对高能耗行业的投资,以降低能耗,减少废物排放,从而为循环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的自主创新奠定坚实基础。

实践经验表明,任何一项改革的推出,社会上关注的往往是具体内容,而政府部门则往往更加关心出台时机和后续影响。同样的政策,如果时机选择不当,不仅难以到达预期目的,而且还可能带来一些难以掌控的负面影响。具体到最近披露的物价改革,应当说这两方面都做得较好。

能源价改对冲通货紧缩

这次能源价格改革选择了一个较好的时机。

由于这次价格调整方向大多都是向上,一个直接的担心就是:通货膨胀是否会因此降临?但是,从目前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看,这种担心正好可以与另外一种担心对冲,从而产生了“负负得正”的理想效果。这里所谓的另一种担心就是:通货紧缩是否会很快来临?事实上,从1997年以来,我国一直就在进行着反通缩的拉锯战,8年中就有3年物价是负增长。其主要根源在于投资和消费的严重失衡。由于历史上分配政策和农村政策等失误,导致贫富差距加大,“三农”问题积重难返。大部分财富流向少部分有钱人手中,但他们有钱却不消费,而以农民为代表的广大中低收入阶层想消费却没有钱,以至于居民的消费能力远远落后巨大投资所形成的生产能力,产品严重供过于求,使得物价具有了“天然的”下跌本能。而从目前趋势看,由于投资项目的在建规模异常庞大,前所未有的新增产能将会从明年开始陆续出现。届时,如果没有相应的总需求来“对冲”,一场前所未有的通货紧缩立刻就会来临。而政府推出这些价格改革政策,恰好能够有效防范我国经济跌入通货紧缩的泥潭。

能源价改还有其他正面效应

前面提到的宏观层面的意义之外,能源价格改革还将带来以下一些正面效应。

一是降低消耗。我国人均拥有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的储量分别只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4.5%和79%,但是单位产品耗能加权平均却比发达国家高40%。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能源价格太低,无形之中在鼓励人们过度使用能源。在改革之后,能源的价格将逐渐反映出市场的稀缺度,这一现象将随之缓解。

二是鼓励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发展。目前,中国的能源主要是依靠煤炭、石油、天然气来提供,2004年,中国新型可再生能源利用量1.43亿吨标准煤,占能源消费总量的7%左右,随着煤炭、石油、天然气价格上涨,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发展也将逐渐变得有利可图。

三是抑制高能耗产业的发展,巩固宏观调控的成果。当前,我国产能过剩的行业大部分都是高能耗型,比如说,钢铁、电解铝、氧化铝、建材等,以水泥行业为例,每吨水泥半成品需要消耗煤量约130-150公斤和电量100千瓦时左右,合计占到总成本的近50%。能源价格的上升将对这些行业尤其是行业内中小企业产生较大的成本压力。

四是缓解油价倒挂现象。当前我国的原油价格已经基本上与国际接轨,成品油则采用“市场化指导,政府定夺”的机制,即以上一个月纽约、新加坡、鹿特丹三地成品油价格加权平均为调价的参考,再根据各调控需要,最终由国家发改委作出调价决定。但由于囿于各种因素,油价调整远远滞后于国际原油市场的价格波动,国内的成品油价格经常低于国际市场上的原油价格,即出现了“油价倒挂”现象。亚洲开发银行早些时候的一份报告显示,在今年前7个月,世界原油价格同比上涨了30%,而中国汽油零售价格仅上涨了15%。这种价格差异导致中国的石油公司遭受亏损。许多炼油企业为避免亏损纷纷采取停产或者减产,一些石油公司则宁愿出口石油以获得更多的利润,而不愿意向国内市场供油,从而使得“油荒”现象进一步加重了,也使得油价的市场化改革进程不得不加快推进。另外,国家能源办即将完成的一份调研报告为此还提出了一项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建议:采价期的计算方式应有的放矢,灵活反映国内外市场供需价格,从“滞后定价”过渡到“实时定价”,逐渐与国际市场接轨。

五是减少政府油价补贴。在油价到挂的时候,政府为了保证国际高价油以低得多的价格在国内销售,不得不进行补贴。从实际效果看,这种补贴政策的收益者不仅只限于国内,而且也包括了部分国外的消费者。过去一年多,国际油价上涨了80%以上,但世界上却没有任何国家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其中中国的廉价产品起了重要的作用。

对能源价改的负面影响要及早防范

这次能源价格的改革不可能一步到位。在石油行业垄断还未有效打破之前,政府还不能放弃“定价权”。否则的话,不仅不能带来许多人盼望的“市场定价”,相反只会带来在企业操纵下形成的“垄断价格”。

另外,能源价格的“政策性”上涨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对于这些负面影响,政府必须预先制订好对冲措施,以保证能源价格改革顺利地进行。

这些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上游行业可能出现暴利,中下游行业将“雪上加霜”;二是水、电、煤、气这几种资源占化肥生产成本80%左右,这些资源价格的上涨将直接推动化肥价格的上升,从而农民收入带来不利影响;三是油价的上涨将降低人们买车的欲望,进而对汽车消费形成制约;四是作为用油大户出租车行业,价格上涨将加大其经营困境。

针对上述问题,有关信息表明,决策部门正在考虑通过以下措施来缓解前三个问题。要建立上下游企业间合理的利益调节机制、相关行业的价格联动机制、对部分弱势行业和弱势群体适当补贴的机制,并对农民购买化肥农药时进行直补。与此同时,政府正在开始清理限制低排量汽车的有关政策的计划。由于低排量汽车具有省油和价廉等特点,如果各地在中央政府协调之下取消普遍存在的、限制1.0升以下排量的汽车在主要路线行驶规定的话,能源价格上涨在这方面带来的负面影响则能够被有效地“对冲”。至于如何消除第四个负面影响,政府有关部门至今没有在公开渠道中给予过说明,笔者以为,一个最好的方式就是,降低早就在社会上引起过广泛非议的出租车“份子钱”。


 
   
打印本页
好友推荐
发表观点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学习时报社 电子邮件: xxsb@263.net 电话: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