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国家大局 思想理论 市场经济 民主法制 学术思潮 科学技术 中外历史 干部教育
当代世界 参考文摘 社会观察 党的建设 文化教育 军事国防 文学艺术 特别专题
 
  信息化局部战争动员体制的转型趋势 徐奎  
 

作为一种崭新的战争形态,信息化局部战争必然导致战争动员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动员体制必须适应并保障这种变革的实现。

提高平战转换能力,

在有限的时空内释放出更大的能量

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爆发突然,节奏和进程显著加快,客观上要求战争动员必须以快应变、以质取胜。1982年的英阿马岛战争,阿根廷出兵攻占马岛的当晚,英国即成立战时内阁,并决定派遣大西洋特混舰队,同时下达商船征用令,三天后即有部分商船随特混舰队出征,28天后所有征用商船全部到位。对此,时任英国首相的撒切尔夫人不无自豪地说:“特混舰队的集结速度将永垂英国军史!”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征召的大部分后备役人员均无需临战训练就直接投入作战,大大节省了时间,为战争胜利赢得了先机。在信息化条件下,动员转化的速度、效能以及爆发力,已经成为战争制胜的重要砝码。加强平时与战时的衔接,注重战争动员的组织效率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战争动员准备的重点。比如,美国和欧洲国家十分强调动员速度和动员质量,并把它视为一项重要的战略原则。

我们在建国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一直强调以时间换取空间、以数量来弥补质量,由此导致比较重视战争动员的持久力,而对战争动员的爆发力重视不够,这显然难以适应信息化战争的要求。战争动员的爆发力是以快捷高效的平战转换为基础的,而完备高效的动员组织领导体制又是快速高效实施平战转换的核心要素。因此,要实现战时动员“转得快”、“指挥灵”、“控得住”,必须以一体化联合作战为牵引,树立大系统、大整合、大协作的体系化建设思路,进一步改变各动员系统自成体系、分散建设的状态,以各级国防动员委员会为平台,吸收党政军群有关部门参加,建立精干联合、平战结合、权威统一的联合作战与动员指挥机构,明确各级动员组织指挥权限和军地各部门的基本职责,把与动员相关的各系统联成良性互动、相互增效的有机整体,对各项动员活动和参战支前实施统一筹划、统一指挥、协调行动,全面提高动员体系的综合保障效能和快速反应能力。

健全科技信息动员体制,

加强对科技信息资源的控制和利用

科技信息因素在冷战后的几场局部战争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科技信息动员成为战争动员新的制高点,成为维护部队战斗力和保障部队战斗力再生的关键。伊拉克战争中,美国所征召的后备役人员,大多是医疗卫生、装备维修和工程建筑等方面的技术专家。美军还采取签订承包合同的办法,要求武器制造商对一些科技含量高的装备提供“从工厂到战场”的一切支持,有几百家公司向战区派出了2万多名技术人员实施伴随保障。美国还租用了100多颗商业卫星用于作战保障,确保了美英联军对伊的信息优势。为了摧毁深藏地下的坚固目标,美军委托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在短短几个月就研制出重达10吨的“巨型燃料空气炸弹”(俗称“炸弹之母”),并在开战后第三天投入实战,对伊军造成了强烈的心理震撼。

科技动员地位的凸显,使物力动员的重点由以常规军工动员为基础的动员转向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科技动员,人力动员的重点由作战部队的数量补充和一般性保障向作战行动的智能参与(如电子战、网络战、舆论战、心理战等)和技术性保障转变。动员对象重点的转移,要求动员体制建设必须高度关注对整个国家、社会科技信息资源的控制和利用,突破传统领域的限制,把包括整个新兴的民用高技术产业、信息产业在内的整个科研生产体制纳入动员体制范畴,为战争提供强大的科技和信息支持。

实施精确指挥控制,

实现动员保障和支援的精确化

随着战争消耗几乎成几何级数的增长,客观要求必须对战争动员“精打细算”,即在满足战争需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压缩动员规模,动员的人财物“够用即可”。而大量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在动员保障系统中的应用,使动员保障的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也使以“够用即可”、“供求一致”为主要特征的精确化动员成为可能。如战前通过建立各种作战模型,进行模拟和仿真试验,精确计算出未来各种情况下不同作战规模与样式的物资消耗量,有计划地进行生产、运输和储备。伊拉克战争打响前,美军先后进行了“千年挑战—2002”军事演习和“内窥—2003”指挥机关模拟演练,预先取得了与战争实际极为相近的各种动员数据,为动员计划的精确制定提供了保证。在动员组织指挥中,美国政府广泛运用了“全资产可视化系统”、“作战后勤保障系统”、“全球战斗保障系统”等信息控制手段,将物资自动识别系统、全球运输网络、联合资源信息库和决策支持系统等综合在一起,使指挥决策部门能够不间断地跟踪和掌握动态情况,对动员保障的力量、地点和对象实行全程可视和可控,使动员支援和保障在第一时间对作战行动的变化及动员要求作出及时反应,初步实现了动员指挥控制的精确化和实时化。实践表明,信息化战争是讲求效益的战争,不再过分地强调动员量的多少、动员规模的大小,而在于所动员的资源能否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不再追求动员令一下男女老幼齐上阵的宏大场面,追求的是轻重有别、前后衔接、井然有序的动员状态;不再过分地强调动员的广度,而是把动员合理地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不再单纯强调速度的快慢,而在于所提供的动员能否出现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

动员保障和支援日趋精确化的发展趋势,使战争动员开始由传统的“粗放型”向“效能型”转变。这就要求动员组织体制建设,必须以质量和效能为中心,简化动员组织指挥程序,缩短信息流程,构建横宽纵短的扁平式指挥结构;根据未来作战可能的作战样式、作战对象和支援保障单位的编制、装备及作战任务,准确测算作战需求,精确控制和把握动员规模与结构,努力实现战争需求与动员保障之间的高度一致;综合运用行政命令、法规约束、利益驱动、教育引导等手段,确保动员组织指挥的顺利进行;充分利用当今先进的信息技术成果,逐步实现动员指挥控制手段的现代化和自动化,加强协调与监控,对动员实施远程、连续、实时控制和一体化指挥,最大限度提高动员组织指挥效率。


 
   
打印本页
好友推荐
发表观点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学习时报社 电子邮件: xxsb@263.net 电话: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