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国家大局 思想理论 市场经济 民主法制 学术思潮 科学技术 中外历史 干部教育
当代世界 参考文摘 社会观察 党的建设 文化教育 军事国防 文学艺术 特别专题
 
  走特色之路 建和谐新城 王建华  
 

作为中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在全国和江苏生产力布局中处于重要战略位置的连云港,在新的起点上推动新一轮大开发、大开放、大发展,必须对当前面临的形势有一个基本的把握,对我们所具有的现实优势和发展潜力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连云港处于中国万里海疆中部,这里具有独特的区位交通、物产资源、山海风光,有许多不可多得的比较优势。

连云港是一个区位交通优越的城市。位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圈与环渤海湾经济圈、陆桥经济带与沿海经济带的交汇处。新亚欧大陆桥向西横贯亚欧30多个国家和地区,境内腹地涉及11个省区。连云港港位列全国十大海港,是国家重点战略港和中西部最便捷出海港,已与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1000个港口开展了贸易往来。公路是全国规划建设的45个主枢纽之一,连霍、同三两条国家公路大动脉在此交汇,高速公路密度居全国、全省前列。民航机场开通了至北京、上海、广州等多条航线,铁路通达全国各地。目前,正准备开通到香港的包机航班,积极争取开通到日本、韩国的国际航班。

连云港是一个率先对外开放的城市。1984年被国家确定为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已开发面积11.7平方公里,国家级出口加工区已封关运作,国家级物流保税区正在申报之中。连云港是继南京、苏州之后被江苏省政府确定的三大国际商务中心之一,大陆桥商务中心建设正在深入推进,国际展览中心已建成投入使用。全市与世界85个国家和地区有着密切的贸易合作往来,有35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在连投资兴办了2000多个合作项目,其中包括日本伊藤忠、三得利、泰国正大、美国杜邦、法国罗盖特等一批世界500强企业或国际跨国公司。

连云港是一个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的城市。连云港历史文化悠久,古称瀛洲,秦设朐县,唐称海州,素以“淮口巨镇”、“东海名郡”而著称。孔子、秦始皇、唐太宗等曾到此巡游并留下遗迹。境内有原始部落年代的将军崖岩画、藤花落古城遗址、东汉时期的摩崖造像等古迹。吴承恩受花果山启迪写下《西游记》,李汝珍寓居板浦创出《镜花缘》。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江苏三大旅游资源富集区,集名山(花果山)、名水(东海温泉)、名竹(金镶玉竹)、名石(水晶)、名书(《西游记》、《镜花缘》)、名井(亚洲第一科研钻探深井)于一身,有风景各异的20个景区、120个景点,其中花果山风景名胜区、连岛旅游度假区、孔望山景区为国家AAAA级景区。

连云港是一个发展资源丰富的城市。全市海岸线长162公里,是江苏海岸线最精彩的片断,拥有江苏唯一的44公里基岩海岸,集中了江苏所有的9个海岛。可以建20―30万吨级深水码头,还可以建5―10万吨级码头20个,万吨级以上码头50个。有磷矿石、蛇纹石、花岗岩等40多种非金属矿产资源,其中东海县水晶质量、产量均居全国之首,硅资源储量达3亿吨,被誉为“中国水晶之都”。拥有大量可供开发的土地资源,共有土地1125万亩,建设性用地236万亩,有尚待开发的160万亩沿海滩涂,400万亩浅海水域,特别是拥有国有工业性质的沿海低产盐田300平方公里。是江苏的鱼米之乡,是全国重要的粮棉油、林果茶、畜禽鱼生产基地。有全国八大渔场之一的海州湾渔场,是全国知名的紫菜生产基地、河蟹育苗基地和对虾养殖基地。

有效整合资源,创新发展模式,把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现实的发展优势和增长绩效,是连云港在“十一五”期间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和具体体现。我们将深入落实 “以工兴港、以港兴市、以市带农”的发展方针,力争经济社会发展在江苏经济大省中上位次,在东部沿海城市方阵中争一流。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实施战略重点东移,加快建设国际性海滨城市。城市是推动地区发展的引擎,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连云港是江苏唯一一座海滨城市,怎样彰显这座城市的特色,确立一种既符合地域特征、富有差别竞争优势,又具备国际化影响、国际化特征的现代海滨城市发展模式,是摆在连云港人面前的紧迫而急切的任务。立足市情实际,我们果断实施战略重点东移,把目光聚焦在集港口、海滨、旅游、园区各种优质要素于一体的东部沿海城区,集中力量打造国际性海滨城市形象。为了确保城市建设的高水准,我们非常注重规划的一流性和国际性。去年7月份,我们邀请国内省内20多名专家学者举行战略规划研讨会,在此基础上形成东部城区基本规划思路,然后向国际、国内招标,聘请国内外著名规划编制单位编制总体规划、分区规划、专业规划和控制性详规,确保能将海滨城规划、港区规划、产业布局规划、旅游发展规划融为一体。力争通过5年努力,把连云港建设成为国际性的海滨城市、现代化的港口工业城市和山海相拥的知名旅游城市。使我市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扩大到100―150平方公里,常驻人口和流动人口增加到100万人,GDP突破1000亿元,财政收入突破100亿元。

科学谋划产业布局,加快搭建生产力发展平台。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史,产业革命是诱发欧美国家城市化进程的根本动力,产业发展已成为城市发展重要推动力量。在江苏省实施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和沿海开发两大战略的大背景下,搞好生产力布局规划,从而加快带动城市结构、城市规模的嬗变,并以此形成连云港新经济增长极,是我们的重要战略性选择。认真分析中国沿海地带经济发展走势,不难看出从东北的辽东半岛到环渤海经济带到山东半岛城市群,再往南到浙江、福建、广东以及中国整个沿海,岸线资源基本上都得到相对饱和的开发,都是产业隆起的高地,唯有连云港这一段还有很大的开发空间。为此,我们将视野扩展于162公里的沿海岸线以及广阔的沿海滩涂和低产盐田,拓展于东陇海沿线的市内区域,认真谋划产业发展布局,加快构筑“T”型产业骨架。形成一纵一横两条产业走廊,一条是纵向的沿海产业走廊,以国家级开发区为中心,以现有的沿海各产业园区为基础,再在沿海盐田上布点多个产业区;另一条是横向的沿东陇海线产业走廊,仍以国家级开发区为主轴,着力提升沿线若干都市型工业园。通过这两大产业走廊,加快提升新医药、新材料、纺织、机械等支柱产业,着力培育重化工、精细化工、冶金、造船等临港产业,加快产业集聚和企业集群。

实施以港兴市战略,构筑组合型深水大港。国际国内发展实践表明,港口城市通常都是物流集散、要素集聚、产业集中、经济繁荣发达地区,美国的纽约、洛杉矶等城市群,德国的莱茵河沿岸,日本的沿太平洋工业带,以及新加坡、香港等,都是依港而建,因港而富,靠港而兴,时至今日仍在引领世界经济发展潮流,我国的三大经济带也都因靠水临港而兴旺。连云港港是全国十大海港、西部最便捷出海港,是连云港的核心战略要素。实施以港兴市战略,提升港口与地方经济的关联度,增强港口对经济发展的带动功能,是连云港人必然做好的一篇大文章。通过深入调研论证,我们确立了建设港口群、发展组合港的思路,以现有港区为核心,跳出现有港池,向两翼拓展,形成大、小“一体两翼”的港口组合布局。通过沿海配套港口的建设,将现有港区的煤炭、铁矿砂等散杂货逐步转移出来,这样不仅为港口的发展拓展了空间,也给城市的发展拓宽了回旋余地,更为临港产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腹地。在此过程中,狠抓港口的管理和经营,力争2008年集装箱超过300万标箱,吞吐量超过亿吨,初步把连云港港建成为集装箱优先发展的亿吨大港,青岛和上海之间最重要的干线大港以及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组合大港。

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形成互动式发展格局。城市与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两翼,统筹城乡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我们将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当前和今后的工作实践中,我们既要注重城市的发展,也要注重农村的发展,打破二元分割的体制性障碍,做好城乡之间市场对接、就业对接、要素对接工作,走以工哺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发展路子。我们在加快中心城区规划建设的同时,着手研究全市7500平方公里版图的全面规划工作,从中心城区到四个县城,从四个县城到中心集镇,从中心集镇到自然村庄,进行全覆盖的规划。我们的目标是,在连云港没有不被规划过的土地,没有不被整治过的山河。与此同时,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发展,搞好县域产业规划,引导各县区围绕特色培育支柱产业,坚持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三步并作一步走,通过城市化为工业化提供发展载体,通过工业化推动城市化进程,通过信息化推动城市化、工业化不断上水平、上台阶,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努力做大县城,做强乡镇,做美乡村,做富百姓。

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凝心聚力投身发展大潮。社会的和谐是发展进步的基石,构建和谐社会是全党全国今后一段时期的战略任务。我们将按照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为连云港加快发展营造一个团结、宽松、和谐、文明的良好氛围。重点推进四项工程:一是惠民利民工程。把发展好群众的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在政府利益与群众利益发生冲突时,坚决反对与民争利,更不允许以剥夺老百姓的利益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发展。切实做好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障、经济适用房、拆迁安置、扶助救济、上学就医等工作,让群众从改革发展中得到尽可能多的实惠。二是文明创建工程。广泛开展以“做可爱的连云港人”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在全社会积极倡扬以“创业创新创优”为核心的“三创”精神,深入开展“四城同创”活动,力争2007年建成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三是生态建设工程。立足于生态视角关注城市发展走向,做到一切建设都要与环境相适应、相协调,以最大限度地追求经济繁荣、城市繁荣与环境繁荣的辩证统一,努力以生态张力增强经济发展张力,以经济张力增强生态恢复力。四是社会稳定工程。扎实推进“平安连云港”创建,巩固发展治安“大防控”格局,建立健全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妥善处理新时期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进一步理顺社会情绪,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根本保证。

(作者系中共江苏省连云港市委书记)


 
   
打印本页
好友推荐
发表观点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学习时报社 电子邮件: xxsb@263.net 电话: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