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国家大局 思想理论 市场经济 民主法制 学术思潮 科学技术 中外历史 干部教育
当代世界 参考文摘 社会观察 党的建设 文化教育 军事国防 文学艺术 特别专题
 
  奥运会举办国:对群众体育的承诺 卢元镇  
 

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总投资为2800亿元,比三峡工程总投资多1000亿,是2001年全国体育总支出的34倍多(据《体育事业统计年鉴2001》)。那么,我们将如何来看待它的效益和代价呢?在直接受益的体育方面,我们期望的收获又是什么?

每个奥运会的举办国都要在当年将本国的竞技体育水平推到极致,然而多数举办国在以后的几届中都会出现相对的低潮。那么,收获大小、成功与否的差别往往就在于举办国是否能利用这个契机有效地推动群众体育、学校体育的发展。

当我们迎进2008年奥林匹克运动会(Olympic Game)这座尊神的同时,还有一位客人悄然而至,那就是奥林匹克运动(Olympic Movement)。奥林匹克运动与奥林匹克运动会不尽相同。从时间上讲,奥林匹克运动会,古代和现代都有;而奥林匹克运动只有现代才有。从内涵上讲,奥林匹克运动会只是每四年一届的国际性竞技比赛大会;而奥林匹克运动则在奥林匹克主义指导下,以奥运会为主要活动内容,促进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道德全面发展,沟通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在全世界普及奥林匹克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社会运动。当我们申奥成功,与奥林匹克高度融合的时候,我们应该注重在奥林匹克运动层面的结合,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奥运会的层面上,否则我们将拾了芝麻而丢了西瓜。

《奥林匹克宪章》对奥林匹克主义的诠释是“增强体质、意志和精神并使之全面发展的一种生活哲学。奥林匹克主义谋求把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融合起来,创造一种以乐于做出努力、发挥良好榜样的教育价值并尊重基本公德原则为基础的生活方式”。 在这一段文字中出现了两个“生活”的字眼,一个是“生活哲学”,一个是“生活方式”,我们不妨深入地探讨一下。

由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引发的生活方式的变化是一把双刃剑,人类必须为它的进步付出代价,在它带给人类数不清好处的同时,也给我们的健康生活挖掘了一个又一个的陷阱。那就是:

——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文明造成的人类生物结构和机能的退化;

——高营养、低消耗的能量与物质代谢造成体内物质积累;

——快节奏、大压力生活造成的千奇百怪的心理障碍与疾患;

——高危险生活、高密度拥挤造成形形色色的意外事故;

——高技术忽视人们的高情感,使人变得冷漠浮躁;

——大面积环境污染造成的城市居民生存条件恶化。

这也就是奥林匹克如此看重生活方式的缘由,奥林匹克是对人们选取良好生活方式的一种劝诫,而合理、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中如果没有体育的介入是不可思议的。北京奥运会提出的“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无疑就包含了生活方式方面的涵义。体育运动作为不良生活方式的天敌,正在顽强地抵制着不良生活方式对人类的危害。

从理论上讲,奥林匹克主义追求的是高水平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高度的结合。“奥林匹克主义的宗旨是使体育运动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以促进建立一个维护人的尊严的、和平的社会”。

而事实上,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国际奥委会迫于国际大众体育潮流的压力,成立了一个专门的工作组,研究制定了国际奥委会大众体育委员会的组织机构工作计划和职能范围。1985年,国际奥委会大众体育委员会正式成立。该委员会的宗旨,就是“扩大活动范围,探索新的发展前景和新的平衡,更全面地满足整体和每一个人的合理愿望。” 从此,大众体育进入了奥林匹克运动的视野。

1986年以后,国际奥委会大众体育委员会对包括中国农民篮球联赛、中国14大城市的奥林匹克主席杯环城自行车比赛在内的一系列群众性体育竞赛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同年,国际奥委会大众体育委员会组织召开了第1 届“大众体育”国际代表大会,提出了“每个人都有参加体育运动的权利”的口号。

1988年,在第2届“大众体育” 国际代表大会上,当时的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强调指出:“大众体育”运动在国际上的地位已得到巩固, 国际奥委会绝不会对此袖手旁观。

因此,在国际奥委会的评价系统中,任何一届称得上是精彩的奥运会必须是在大众体育蓬勃开展的背景前展开,必须得到炽烈的大众体育氛围的烘托。

现代体育原生地带的欧美各国,在高水平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因为二者之间存在着一个跨度很大,社会容量极高的业余训练系统,各种类型的俱乐部是主要的组织者。因此在这些国家不存在普及与提高的关系问题,也没有竞技体育后备力量不足、萎缩、资格作弊、成绩谎言化和非正常流动等问题。美国则动用巨大的财力支持了这一系统。因此奥运会在这些国家举行在大众体育方面所引起的震动并不显著。

北欧各福利国家历来重视大众体育,轻慢竞技体育。1952年赫尔辛基奥运会后更强化了这种倾向,使休闲类体育繁荣了起来。日本与中国一样,现代体育属外来文化,作为二战的战败国在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后,基本完成了国家体育价值观念和管理体制的转型,从军国民体育,经竞技体育的中转,转向了大众体育,这一转折使日本国民体质大大增强,至今对中国体育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竞争者。韩国在1988年汉城奥运会前后,不断推进竞技体育的发展,他们走的是欧美的道路,大抓业余训练和学校体育,韩日世界杯期间就让我们看到了这种令人吃惊的场面。

北京2008奥运会提出了“人文奥运”,其本质就是体育的人性化、普及化和平民化,就是要将奥林匹克精神推演到大众体育领域,实现体育权利的人人平等。

毫无疑义,2008年奥运会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中国的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都是百年一遇的机遇。然而要真正抓住这个机遇,就不能仅仅追求奥运金牌总数的一时“辉煌”,而忽视群众体育的共同持续发展,或将许多体育改革和发展的事情停摆。


 
   
打印本页
好友推荐
发表观点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学习时报社 电子邮件: xxsb@263.net 电话: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