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国家大局 思想理论 市场经济 民主法制 学术思潮 科学技术 中外历史 干部教育
当代世界 参考文摘 社会观察 党的建设 文化教育 军事国防 文学艺术 特别专题
 
  从傅鹰的一句名言说起 孙小礼  
 

科学给人知识,历史给人智慧。这是著名化学家、北京大学傅鹰教授(1902―1979)的一句名言。他讲授过十几门化学类课程,编著过多种教材。凡听过他的课、读过他的书的人,都对他那概念准确、条理清晰,学识渊博、语言风趣又不断提出令人深思的种种问题而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同时大家也感悟到:他在课堂上的一言一例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精心准备提出来的,其中凝结了他自己多年从事科研和教学的宝贵经验,也汇集了其他科学家的宝贵经验,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他善于结合历史过程来讲解科学原理。据一些教师回忆:图书馆每新到一本科学史或化学史方面的书,从借书卡上看,第一个借阅者几乎都是傅鹰。

傅鹰教授曾多次在课堂的黑板上书写过这十二个字:科学给人知识,历史给人智慧。看来这虽不是什么了不起的惊人之语,然而却是一位资深科学家的经验结晶,是引起科学家们产生共识的真知灼见。他解释说:学习科学中的定律、定理、学说等等,可以得到知识,然而了解这些知识的产生背景和过程,科学概念变迁的来龙去脉,前人为寻求这些知识所付出的代价,走过的弯路,记取前人的教训,避免重蹈覆辙,从而有助于在科学研究中取得成功,这才是宝贵的财富,才会使人聪明。我想,这样的历史甚至是比知识本身更为宝贵的财富,科学史正是一门研究和积累这样的宝贵财富的学问,当然就是一门给人智慧、教人聪明的学问。

科学给人知识,历史给人智慧。这句话激励人们学习科学史,激励一些科学工作者研究科学史,也激励我自己学习和研究科学史。惭愧的是,由于工作太忙和精力所限,“心有余而力不足”,只研究过几个人物和若干个案例,写过一些读书笔记和自己的心得而已。

纵观从古到今科学发展的历史,是一部广大科技工作者不断作出新的发现或新的发明的历史,同时也是一部科学方法不断改进、不断创新的历史。历史上凡有重大成就的科学家都是非常重视和讲究科学方法的。例如,俄国生理学家、诺贝尔生理学奖获得者巴甫洛夫(1849―1936)曾经深有体会地说:“初期研究的障碍,乃在于缺乏研究方法。无怪乎人们常说,科学是随着研究法所获得的成就而前进的。研究法每前进一步,我们就更提高一步,随之在我们面前也就开拓了一个充满着种种新鲜事物的,更辽阔的远景。因此,我们头等重要的任务乃是制定研究法。”他还说:“方法是最主要和最基本的东西”,“有了良好的方法,即使是没有多大才干的人也能做出许多成就。如果方法不好,即使是有天才的人也将一事无成”,“方法掌握着研究的命运”。

方法问题也历来为教育家所重视。蔡元培(1868―1940)作为一位有深厚科学涵养的教育家,为了说明科学方法之重要,他常讲这样一个故事:传说仙人吕洞宾有点石成金的本领,遇一贫士,就手点一石成金,要把金送给他;然而这位贫士却不要这块金,而要仙人那点石成金的手指。蔡先生说:科学结论是点成的金,量终有限;科学方法是点石的手指,可以产生无穷的金。他说:我们读学者的著作,可以得到两种利益:一是得他的知识;二是得他的方法。我们得知识是得金,得方法是得手指,自然是方法更重要了。他曾指出:“中国科学之落后,不但是知识和技术贫乏,尤其是思想和方法之落后”。“提倡科学教育,一方面从事科学上高深之研究,一方面推广民众的科学训练,俾科学方法为国内一般社会所运用”。

在探寻中国在有了近于科学的思想而未能发展出近代科学的原因时,任鸿隽先生给出的答案是:(一)缺乏科学方法,(二)急于追求应用。他把“缺乏科学方法”视为我国科学落后的第一位原因,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深思的,我想它即使不是首位原因,至少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记得在上一世纪七十年代初,即“文革”中,某地某报曾在头版头条的大批判文章中,把一位中学数学老师在讲平面几何时所说的话:“学数学不能只相信眼睛,还要相信脑筋。”扣上了“唯心主义”帽子,荒唐地把科学抽象、逻辑推理与唯心主义混为一谈。对于这一极其荒谬的所谓“批判”,当时竟然得到过某些干部和哲学工作者的赞赏。这一“批判”对于学校教育也产生过极坏的影响,以至于在某地某校竟然闹出了学生们不相信“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的大笑话!因为在讲解这一条平面几何学的基本定理时,某教师不敢再用逻辑推理方法讲定理的证明,要学生“只相信眼睛”,即用量角器去量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只靠肉眼去看,必然会有误差,当然是看不清这一结论的。这一既可笑又可悲的“批判”,把数学教学退回到了公元前三世纪欧几里得撰写《几何原本》以前又以前的远古时代!

“文革”之后,思想上的“拨乱反正”任务十分繁重,以上所述就是一例。我在进行科学史的学习和研究时,比较侧重于对科学方法的考察和分析,除了自己感兴趣外,也希望能为一些最基本的科学方法“正名”,希望从科学史中汲取科学方法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以利于人们增进对科学方法的重视和理解,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

当然,我对科学史的考察也不限于科学方法,对其它问题也是很感兴趣的。例如,科学和技术从来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发展的,道路也常常是复杂和曲折的,所以,我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方面作了某些专题考察,从中也同样能获得许多有益的启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科学的本质和功能,更深刻地认识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

应《学习时报》科学技术版之约,现将自己在科学史方面所积累的一些点滴心得,陆续提供出来,愿与读者一起探讨、共同切磋,希望我们都能从科学史中汲取智慧。本文就算是一篇“开场白”吧!


 
   
打印本页
好友推荐
发表观点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学习时报社 电子邮件: xxsb@263.net 电话: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