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国家大局 思想理论 市场经济 民主法制 学术思潮 科学技术 中外历史 干部教育
当代世界 参考文摘 社会观察 党的建设 文化教育 军事国防 文学艺术 特别专题
 
  平价医院:如何建立最关键 邓聿文  
 

最近,卫生部提出了建立平价医院以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改革思路。赞成者认为,卫生部经过几年的摸索,这回总算找对了病根。反对者则对卫生部此举表示了质疑,认为其并未真正触及医疗体制的核心问题。他们的理由是,公立医院本没有高价和平价之分,平价医院的对象只针对少数人,这客观上反证出高价医院的存在是合理的,并意味着更多的人要去高价医院看病,从而将进一步加剧卫生资源的分配不公。

反对者的担心不无道理,的确,处理不好,会出现改革结果背离改革初衷这样的情况。但显然,卫生行政部门也有它的难处。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在2006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谈到为什么要建立平价医院时就说,虽然中国大多数医疗机构都还在戴着“公立”的帽子,而且还被归为“非营利组织”,但事实上却并没有真正行使“公立医院”的职能,而且要让它们一夜之间回归“本位”似乎也不现实。所以基于此,卫生部才下决心另起炉灶,为低收入人群的医疗问题提供解决办法。

这个问题与对卫生资源现状的判断有关。对此,目前有两种看法。一种是卫生行政部门的观点,认为医疗资源总体不足;一种是以国研中心为主的一些学者的观点,认为卫生资源总体过剩。但不论是不足还是过剩,都承认卫生资源存在结构性矛盾。据统计,目前80%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城市,其中三分之二又在大医院,而社区基层卫生服务和农村医疗卫生资源则严重不足。根据对发达国家医疗服务结构的研究,他们85%的医疗服务需要都是在社区医疗机构中得以满足的。而我国,包括门诊部(所)在内的大量基层初级卫生机构仅使用了相当于各级医院使用卫生费用总额的1/3,特别是农村医院床位,在1982-2001年间,不但没有增加,反倒从122.1万张下降到101.7万张,降幅为16.7%。

由此可以看出,即使总量不够,但如果分配更为合理的话,还是能够满足大多数人对医疗的需求。现在之所以有很多人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看不起病,主要是农村和社区的医疗资源不能满足许多人对优质医疗服务的需求。根据国研中心的调查,目前医院床位和城乡卫生院的闲置率很高。这说明基层医院虽然治疗费用要相对偏低,但由于设备条件较差,服务水平不高,特别是缺乏高素质的卫生技术人才,群众有病还是希望到大医院看,而到城市的医院去就诊却又无法支付昂贵的医药费用,所以才出现了有病不治和床位闲置的问题。另外,对大医院来说,它的主要功能应是收治危重病人和疑难病人,可现在却收治了大量常见病、一般病患者,也既浪费宝贵的卫生资源,又加剧很多人的“看病难”、“看病贵”。这就是问题的实质。

既然原因找到了,就须考虑到上述状况,而应充分利用现成的卫生资源,在已有公立医院中选择适合的综合医院来建立平价医院。有关研究表明,在一定卫生总量水平基础上,是卫生资源结构和内部规制而非卫生资源增量决定资源的利用效率。也就是说,相比卫生总投入量不足,资源配置结构上的缺陷更是资源浪费的主要原因。所以,医改应以结构为核心进行体系重构,而不是在不改变卫生系统结构的前提下进行其内部的规制的变革。

利用现有的医疗资源建设平价医院还有一个好处,它不会大量增加财政负担,从而使得地方政府有动力去改革。建立平价医院,对财力雄厚的地方来说,关系不大,但对一些连吃饭都有问题的地方而言,要他从少得可怜的财政中再拿出一笔钱,恐怕有难度。即使勉强建起了医院,质量是否有保证也很堪忧。

还有建多少平价医院也是个问题。推行平价医院建设主要依靠新疆的经验。新疆去年提出,区政府建立两家平民医院,下级州、市政府至少建立一所平民医院,全区公立医院拿出10%的床位作为平价病房。我认为这个比例太少,至少要拿出现有医疗资源的30%来建立平价医院和增加门诊病床,因为从各种调查来看,看不起病的人不在少数。

另外,体系的重构既然包括了内部结构比例的调整,就必然要求其运行机制和秩序相应改变。具体到建立平价医院,须改革医疗服务“创收”机制,不让医生与创收挂钩,避免价低质次现象的出现。最好是政府对平价医院包起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做不到这一点,应按照较高标准确定医院的工资总额,实行总额控制,由医院内部制定科学规范的激励机制。总之,平价医院医生的待遇要保证,不能让好医生都流失了,同时又要遏制他们开大处方的冲动。

改革不是在真空中进行。建立平价医院的举措,符合医改的方向,有利于解决医疗供需中的公平和效率问题。在目前的约束条件下,也是必然的选择。关键是如何推进平价医院的建设。


 
   
打印本页
好友推荐
发表观点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学习时报社 电子邮件: xxsb@263.net 电话: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