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国家大局 思想理论 市场经济 民主法制 学术思潮 科学技术 中外历史 干部教育
当代世界 参考文摘 社会观察 党的建设 文化教育 军事国防 文学艺术 特别专题
 
  意大利环境保护掠影 杨青  
 

罗马的树

初到罗马,首先让我感到新奇的是罗马的松树,它们的形态很美,树干很高很直,树冠繁茂硕大,远看像一朵朵蘑菇,近看则像一把把撑开的大伞。它们有的零星散布在原野上,有的成行栽种在马路边,有的则单独矗立在一些家庭的庭院中。无论在何处,烈日之下,它都能撑出一片阴凉。在远离城郊的山冈或坡地上,它们成群成片,高耸的树干和巨大树冠,结成绵延数里绿色华盖,置身其中,就像进入了一个高大宏伟的绿色天然厅堂。在罗马极目所见,基本上都是这种树木。因为我以前见到松树大多比较矮小,更不能在树下乘凉,所以我以为是不同的松树种类,故而能生成此样形态,然而细看,才发现这些松树树干上被锯掉的修剪过的枝枝叉叉的疤痕。难怪它们能长得如此高直,树冠繁茂硕大。看来,罗马人在进行环境绿化时,不光精心挑选树种,同时在树木的养护上也投入了巨大的精力。追求树木形态的美观,在绿化环境的同时,也直接美化、优化了环境。罗马的道路很窄,经过修剪的松树大多往上长,树冠生在10多米高的树干上,腾出了地面的空间,既不影响行人走路,更不会影响车行。而原野上和山野间的松树林,由于树干高,树冠大,林中又没有枝杈的绊扰,显得十分空阔,也十分凉爽。盛夏时节,一些商家在林中围起了栅栏,搭起了帐篷,接待那些为躲避酷暑,喜欢露宿野营的游客。“树阴”也带来了商机。

选择松树作为绿化的主要品种,的确有很多优点。松树四季常青,可以很好地绿化和美化环境;它不飘絮,不落叶,不会给城市带来新的污染,也不会增加环卫工人的负担;同时由于这些树木都是可以生长百年以上的长寿树,一次投入,可以受益多年。所以尽管它的生长速度慢,成长周期长,但罗马人还是选择了它。

罗马的路和车

意大利居民拥有汽车的比例在欧盟国家中是最高的。全国5700万人口,私人汽车就有3370多万辆,平均每百人拥有汽车近60辆。但让人难以想象的是,罗马的道路却很窄,不论是通往罗马达芬奇机场的高速公路,还是位于罗马市中心的主要街道,甚至年年国庆节举行阅兵式的主要干道,最宽的路面也就是4车道,其他的道路基本上都是2车道。乘坐大轿车,行驶在窄窄的车道上,有时调头拐弯都很不方便。不知是否因为路窄,停车位少的缘故,罗马的路上很少看见三厢的小轿车,私家车基本上都是两厢的小车,还有不少只有一排座的微型车,长度只有普通三厢车的一半,跑在路上,就像个小小的“蜗牛”。这跟我想象中的发达国家太不相同。

罗马为什么不修宽马路?经过了解才知道,意大利环境保护法规定,任何建设(不论是否公共设施)都要进行环境评估,同时还有一个机构专门评估建设项目是否对自然景观造成破坏。通不过评估,任何建设都不能进行。修路因为要大量占地,会改变原有的地貌,对自然景观造成破坏,因此很难通过评估。意大利政府原有许多大型公共设施建设的计划,就是因为没有通过环境评估,尤其是通不过对自然景观影响的评估而不能实行。如20世纪80年代意大利政府曾计划修建连接意大利中部和南部的高速公路,因为没有通过环评,至今没能动工。路窄车多,难免堵车。但在罗马堵车,不会堵得很久。这一方面缘于交警的指挥和疏导(在罗马的繁华路口,高峰时期一般配有3—4个交警,交警都佩戴有枪,及时对车辆进行疏导);另一方面缘于驾车人的素质。意大利人驾车比较礼让,顺流而行,遵守秩序,很少见到抢行夹塞。遇到行人过马路,司机总会自动减速、停车,示意行人先过。当然也有一些莽撞的年轻人,他们骑着摩托车,风驰电掣般地在车流中穿行,交通事故也往往与他们有关。在罗马的20天中,我们共见到了3起交通事故,其中2起都与摩托车有关。

由于修路难,为城市的发展和居民的出行带来了一些不方便。意大利政府为了减少车辆拥堵以及汽车尾气污染对文物古迹的破坏,在1997年就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城市交通管理的改革方案。方案要求拥有300人以上的机构必须设专人负责雇员上下班的交通问题;单位要为上下班同路的雇员购买或租用班车,政府给予适当补贴;此外,还鼓励多人搭乘同一辆汽车上下班、减少一人一车现象。近年来,政府还采取行动是振兴公共交通,以替代私人车辆。这些措施主要通过机动灵活地安排公交线路,设立专线车、应召公共汽车及其他小型机动车,以方便乘客搭车。在罗马,你只要花1欧元,就可以在75分钟内,随意换乘任何一路公共汽车或地铁,花4欧元,则可以全天乘坐所有线路的公共汽车或地铁,游遍整个罗马。

严格的环境评估,虽然限制了罗马的发展和建设,但在某种程度上,也更好地保护了这座历史古城。罗马的古老,罗马的陈旧,它的老路,旧路,窄路,使得它与别的现代都市相比,别具一番风味和情趣。

罗马的文物保护

罗马作为一个蜚声世界的文明古城,首先吸引人的固然是它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文明和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但徜徉在罗马这座“巨型的露天历史博物馆”,在观看着帝国元老院、凯旋门、纪功柱、和大竞技场等闻名世界的古迹的同时,不能不感叹意大利政府在历史文物保护方面一些做法。

首先,为了保护罗马的文物古迹,早在20世纪2、30年代,意大利政府就决定在老的罗马城外,建设一座新的罗马城,使城市的建设、城市的发展,尽量远离文物古迹。这不能不说是具有远见之举。它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遗址的破坏,保护了这些文物古迹。

其次,罗马的文物保护讲究原汁原味,不搞修复,更不重建。像著名的大竞技场(角斗场),并不将急于将它恢复成原样,更不去重建,观众到那参观,看见的就是一片残垣断壁。为了使观众有更直观的感受,只是在很小的一片区域,修复了一部分的看台,角斗场的舞台地面也只是修复一部分,让参观者知道修复后的大致模样。

第三,对一些艺术文化精品的保护,除政府投入一定的资金进行保护,注意发挥宗教组织、单位部门和其他社会团体的力量。

罗马的教堂很多,许多教堂建造于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的造型设计以及里面的壁画,雕塑,装饰,大多出自于名家之手,加之历年收藏的名家绘画、人体塑像和其他一些艺术品,可以说,一座教堂本身就是一座艺术殿堂。对这些教堂的修缮,以及对里面的艺术品和收藏品的保存和维护,主要依靠教堂自己的资金和力量进行。

还有一些被政府或议会占据的建筑,主要靠使用单位进行保护和维修。如意大利财政部大楼,是17世纪的建筑,现由财政部使用,主要由财政部进行保护。大楼会议厅里绘制精美的壁画、穹顶和一些厅室中金碧辉煌的天花板和各种装饰,还有使用了几百年的古朴典雅家具、吊灯、玻璃窗和护窗板以及里面收藏的绘画、雕塑和各种艺术品,都保护得很好,有些仍然在继续使用。如意大利第一任财政部长使用过的一个橡木写字台,建造于17世纪初,历时几百年,至今仍然完好如初,并被后任的各位部长继续使用着。

保护文物古迹的目的,还是要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拉动经济的增长。罗马市政府在这方面也有一些比较特殊的做法。比如在所有的旅游景点旁,都设有公共饮水点。造型别致的出水口,不停地涌流着可以直接饮用的自来水,如果一时找不到,凡有小学生聚集的地方,就一定能见到。因为意大利的中小学生的艺术课和历史课,一般都到教堂或遗址去实地观摩,他们出游一般不带水壶,渴了,老师就将他们带到公共饮水点旁,让他们对着水龙头喝个够。因此,哪里有小学生聚集,哪里就能找到饮水点,游人因此受益匪浅。此外,罗马城内的所有文物古迹,除了少数博物馆,都可以免费参观。有些博物馆虽然收费,但每周,或者每月,都有免费开放日。到罗马旅游,文物古迹虽然可以免费参观,但其他的服务收费相对较贵。免费参观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大量游客,这些游客的到来,不仅拉动了意大利的交通、餐饮、住宿和相应的服务业,同时也推动了旅游纪念品、服装、首饰、箱包、皮革、皮鞋、艺术品、化妆品以及当地土特产品和百货业的发展。政府则把年税收的8%用于文物古迹的保护,“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在这有失,在那必有得,意大利的做法不可谓不精明。(作者单位: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


 
   
打印本页
好友推荐
发表观点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学习时报社 电子邮件: xxsb@263.net 电话: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