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国家大局 思想理论 市场经济 民主法制 学术思潮 科学技术 中外历史 干部教育
当代世界 参考文摘 社会观察 党的建设 文化教育 军事国防 文学艺术 特别专题
 
  近观美军:一个中国学者的手记(上) 马小军  
 

从小就做当兵梦,可命中注定当不了兵。半生夙愿未了的我,今年5月游访美国时,却获得了近距离观察当今世界唯一超级大国军队的机会。

在洛杉矶入境不久,我们即路过参访了一处关闭不久的军营。军营分为办公营区、作训场地、军官营区和士兵营区。营区已出租给某商业单位,正在进行装修。尽管已经停止使用,营区的整洁程度,花草繁茂的环境,仍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与其他美军常驻营地一样,营区必然有一处教堂及一大块军人墓地。墓地是营区常驻部队阵亡和殉职官兵的归宿。掩埋于此的躯体和灵魂,将与死者生前服役的部队永远融合为一体,可谓生死与共。听说,有些退伍老兵生前即选择死后归葬老部队的墓地,以求与当年的战友们能在另一个世界相聚。营区的教堂,当然是随军牧师工作和生活的地方,即处理官兵日常生老病死相关宗教的场所。由于国情的不同,国人似乎很难理解宗教在西方军队中的作用,总好简单地将其与中国军队中的“政治思想工作”类比,其实大约无太多可比之处。只是,西方军队中牧师的宗教活动,对于官兵心理与心灵所能起到的安抚与慰籍作用,大约可以引为我军新时期改革军队政治思想工作的思路借鉴。

到华盛顿的第二天,笔者驱车前往五角大楼。一路上经过林肯纪念堂,跨过波多马克河大桥,河的西岸便属弗吉尼亚州。掠入眼帘的,是坐落在河畔那起伏山丘之间的阿灵顿国家公墓。墓地原本是美国内战时南军司令罗伯特·李将军的家宅庄园,战争中被北方军队接管。战争结束时,埋葬在此的北军将士已达16000名,联邦政府遂出资买下该地,建成国家公墓。公墓如今已扩大至6500多亩。公墓山岗上那幢二层的老房子,设有李将军纪念馆。内战失败一方的统帅也能在国家墓地享有如此的荣誉,似乎让人难以想象。大约不仅仅是因为李将军此前曾在美墨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而他所具有的高尚职业军人风范,他在战败投降时表现出的个人尊严与魅力,他命令麾下的士兵刀枪入库、马耕桑田的博大爱心,更得到后人的景仰。

公墓中建有“无名烈士墓”,纪念那些在两次世界大战、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无法核实身份的死者。葬于阿灵顿的官兵,远可追溯到南北战争、美西战争,近有“9·11”事件中遇难的军人和在伊拉克阵亡的士兵,其中包括马歇尔将军、阿诺德将军、布雷德利将军等名人。这里还深埋着同为公务遇刺的肯尼迪总统兄弟的墓穴。深灰色的简朴墓碑上,仅简单地刻着亡者的全名和生卒年月。弧形的矮墓墙上,还镌刻着肯尼迪总统生前的一句名言:“我的美国同胞们,不要问你们的国家能够为你做些什么,而要问你可以为国家做些什么。”阿灵顿国家公墓是美国的一个荣誉归葬地,被称为心灵之乡。美国陆军第三步兵团常年在此执行24小时仪仗守卫任务。绿草如茵,繁花茂树下长眠着超过275000个逝去的生命。白色的十字架延绵无尽,代表着战争的荣辱,更代表着哀痛与缅怀。每年成百上千的人们来此凭吊他们所爱的人。

在公墓的一座山丘上,巨大的花岗岩基座上,矗立着一组高约10米的6人青铜雕像。雕像取材于美联社战地记者乔·罗森塔尔拍摄的一张著名照片,记录了1945年2月12日美国海军陆战队战士在最残酷的硫磺岛战役中,将一面被炮火撕碎的美国国旗插上阵地的那一时刻。照片荣获了普立策新闻奖。雕像人物形象逼真,完全按照片细节复制,只是国旗采用了一面巨大崭新的真的旗帜。雕像用铜100多吨,铜的青绿与海军绿有暗合之妙,而选用与硫磺岛黑色火山岩相似的瑞典花岗岩作为基座,也显现出雕塑作者弗利克斯·德沃尔登的创作心路。雕像的所有开支,均来自现役的、退役的、预备役的美国海军将士及其亲友们的捐款。据说,雕像落成之后,来此参观的人已逾1亿。仲春的阳光下,站在这座巨大的青铜雕像前,笔者内心感到极大的震撼。你似乎依旧能嗅到战场的硝烟,能听到枪炮的喧啸与轰鸣,依旧目睹着血肉与钢铁的撞击,也分享着胜利和牺牲的光荣与悲怆。适逢二战60周年纪念,笔者在雕像前遇到一群胸前挂满勋章的老军人。这些精神矍铄的耄耋老人,向每一位来者不无炫耀地展示着一幅幅珍贵的照片,记录着他们所亲历的战争场面和胜利的历史瞬间。老人们见到中国人,显得格外兴奋,自豪地向笔者讲述当年与日本人交战时的种种细节,并高兴地与我们合影留念。笔者注意到,黑色花岗岩基座上镌刻着一圈文字,细细读来得知,上面记下了从1776年独立战争至今美国参与过的所有战争的地点和年份,却无一褒贬叙述文字。细细体味,似乎来此凭吊的人们,并无人有意窥视或探究战争本身是否需要纪念,人们只知道需要纪念的是战争中的牺牲者。战争中的死者,身后得到了尊重,活着的人,心灵里也就有了一块思念的净土。

在华盛顿和美国的大城市中是绝少看到军人的,但地处波托马克河畔阿灵顿镇的五角大楼(the Pentagon)却是军人的天下。作为当今世界唯一超级大国军队的心脏,五角大楼是美国国防的象征,建造于1943年,当时造价即高达8700万美元,超过了同年动工的中途岛号航空母舰。据说,当年筹建时,其类似中国福建客家土楼的围屋式造型,曾引起过质疑和争论,连罗斯福总统也亲自参与了意见。他说:“先生们,你们应该知道我是很喜欢那个五边形大楼的设计的,想知道是为什么吗?我喜欢它是因为从来还没有人建造过这样的大楼。”从空中俯瞰,这座大楼是一个形状可爱的五角形,并因此而得名。恰巧,美国军队的标志也是五角星。笔者揣测,对于时值二战的美国来说,其无疑具有巨大的胜利感召作用。

五角大楼戒备森严。出乎人的预料,整座大厦的安全警卫悉由警察管理。一进大楼即来到电视上常看到的国防部发言人回答记者提问的会场,来访者可以在此照相。大厦的占地面积超过230万平方米,宛如一座巨大的城堡,尽管仅有五层,其至今仍保持着世界最大单体建筑的纪录。笔者万万未想到的是,从自动扶梯上来,迎面扑来的是一大片公共休闲区。这里简直就是一个典型的美国shopping mall,与世界上最大的战争机器毫不相干:各种商店鳞次栉比,商品琳琅满目,更有纪念品商店,出售专门开发的各色五角大楼纪念品。军人和文职人员们在此四处游逛,大嚼着汉堡包和冰激凌,享受着工作间歇的小憩。空气中弥漫着咖啡的芳香和惹人胃口的佳肴美味,让人忘却身在何处。据说,楼内共有284间休息室,1个拥有230名职员的餐厅,2个自助餐厅,6个快餐店,全都由民间承办。这里每天消耗4500杯咖啡、约1吨牛奶和6800杯软饮料。除饮食之外,资料显示,大楼内日常雇员大约有23000名;大楼四周共有16个总面积达200英亩的停车场,每天停放的车辆多达8700多辆;楼内仅时钟就有4200个,通过楼内的电话线长达10万英里,官员们每天要打20万次电话,每月收发120万个邮件;五角大楼犹如一座小城市,有自备发电站、独立的供水和水处理系统,有一所幼儿园,有警察局和消防站,甚至有一位“市长”;每年大约有10万游客到五角大楼参观纪念大厅和欣赏有关军事行动和战况的展览。从五角大楼自身管理的超凡效率,显示出美军一流的后勤管理水平。“9·11”事件发生当日,五角大楼也受到恐怖分子劫持的飞机撞击,死亡人数达189人,其中125人为楼内工作人员,包括一名三星上将,总损失超过1亿美元。大概,从未有人想到过,武装到了牙齿的美国军队的心脏,也会遭到“空袭”。巧的是,笔者此次与美方会谈的办公室就位于刚刚修好的这一翼。

可能是心理作用使然,踏进通往办公区的走廊,气氛顿时显得严肃而凝重。尽管大楼内的走廊总长达17.5英里,但由于设计合理,在楼内任意两点之间,走路只需7分钟即可到达。与笔者在国内所到访过的军事机关不同,五角大楼漫长的走廊中,充斥着有关美国军队历史的种种宣传品:著名将领的塑像、照片和生平介绍,著名战役的历史照片、文字说明,“战斗英雄”们的事迹简介,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武器装备照片,甚至各个时期的招兵海报,等等,不一而足,俨然是一个美军荣誉和军史的陈列展览。大楼内的官员、兵士和参观者,不管你是否情愿,都要接受这一洗礼。笔者在美军太平洋司令部(Headquarters,USPACOM)的大楼中也看到类似情形。我甚至注意到一个细节:USPACOM大楼走廊中央玻璃橱窗里正在宣传的一位“战斗英雄”,是一位日裔美军少校。我想,大约这才是美军日常的政治思想工作,军队的荣誉感来自日常周围环境点点滴滴、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五角大楼以及尔后在USPACOM司令部有限的参观与会晤时间里,笔者见到并接触了一些美军官兵,较为突出的集体印象是,无论着装、举止言谈乃至于个人体形、表情和修养,都是军人风度、军人作派凸显,即所谓军人就有个军人的“样儿”。笔者注意到,五角大楼里来来往往的现役军人中,相当一部分官兵身着迷彩作战服,足登高帮作战靴,一付前线作战的打扮。经询问得知,这些官兵此时此刻正在作战值勤状态中,他们虽身在国防部办公大楼里,但角色和身份与远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的部队是完全相同的,即身在前线。前线即意味着战斗,当然应身着作战服装喽。这自然是制度使然,但笔者更从中品味出某种军事文化的气息。离开五角大楼时,我们看到大厦外广场上,一队队高擎各军兵种军旗的士兵正在举行分列操式。原来,他们正在为即将离任的国防部副部长沃尔夫威兹举行官方送别仪式,此公即将出任世界银行新一任行长。


 
   
打印本页
好友推荐
发表观点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学习时报社 电子邮件: xxsb@263.net 电话: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