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国家大局 思想理论 市场经济 民主法制 学术思潮 科学技术 中外历史 干部教育
当代世界 参考文摘 社会观察 党的建设 文化教育 军事国防 文学艺术 特别专题
 
  信息化局部战争要求提高动员的精确程度 姚振玉  
 

在过去的战争中,人们为了应付战争中的不确定性,往往强调立足于最困难、最复杂的情况,尽可能充分地进行动员。这样固然可以增加胜利的把握,但不可避免地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在信息化条件下,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战争的透明度和可知性大大增加,战争指导者对战争的实时控制能力大大增强,从而使精确动员成为可能。同时,信息化局部战争强调精确作战、精确保障,而人力、物力的动员是作战和保障的基础环节,只有提高动员的精确程度,才能构成“精确动员——精确保障——精确作战”三位一体的完整系统。因此,精确动员成为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必然要求。提高动员的精确程度,主要应把握三点:

精确把握动员时机

战后局部战争的实践表明,动员时机过早,不仅会影响国家经济建设,而且可能引起社会动荡,引起国际舆论的反对;动员时机过晚,则会丧失战略主动权,导致初期作战失利。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时,以色列比较早地下达了总动员令,把预备役人员全部动员起来,有些不太重要的部门停止营业和生产。动员一周以后,国家经济就部分地陷入瘫痪,引起全国上下强烈不满,民众上街游行,要求政府要么立即开战,要么立即复员,使以色列政府非常被动。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时,以色列片面地接受教训,迟迟定不下动员决心,战争爆发前4小时才发布局部动员令,开战之后才下达全国总动员令。尽管以色列动员体制完善,反应速度很快,48个小时就动员了30万预备役部队投入战场。但由于动员开始过晚,战争初期受到了严重损失。

动员展开得过早、过晚各有其弊,两害相较取其轻,是不是可以得出“动员宜早不宜迟”的结论呢?其实不然。在现代条件下,过早、过度的战争动员,给国家造成的经济损失可能比一场局部战争还要大。如我们在准备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时期,可以说是进入了一种临战动员状态。这种长期的临战动员,给国家经济发展造成了比抗美援朝战争更为严重的影响。在信息时代,国际、国内的各方面因素对战争的影响和制约更加直接,如果不能精确地把握动员时机,可能造成更大的战略被动。所以,我们应改变“宁早勿晚”的传统观念,力求恰当适时、不早不晚,使动员完成与作战发起的时间紧密衔接。

精确把握动员时机,关键是要全面掌握敌我各方面的信息,能够准确预测敌方的动态、战争的规模和进程。同时,要有合理的动员等级制度。因为信息化战争的透明度虽然增加了,但仍然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即使是掌握了大量的信息,也不可能对战争作出完全准确地预测,要真正做到精确动员,必须有灵活的反应机制,使动员行动能随着军事斗争形势的发展逐步升级,能够在必要时迅速采取适当规模的动员行动。目前,我国《国防法》把动员区分为国家总动员和局部动员两个等级。根据我国未来可能面临的多种战争威胁,有必要把局部动员等级进一步细化,并明确规定每一等级所对应的战争威胁、动员范围、批准权限和动员完成的时限,以便平时更精确地进行动员准备,战时根据战局的发展逐步提高动员等级,使精确把握动员时机在动态中实现。

精确把握动员数量

长期以来,我们在动员方面有一种习惯想法,就是多多益善。而信息化局部战争规模有限,后备兵员和装备物资的动员并不是越多越好。同时,信息化武器装备价格昂贵,部署信息化作战部队耗费巨大,使信息化战争呈现出高投入、高消耗的特点,这也迫使战争指导者更加慎重地考虑战争的效费比问题,尽可能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军事效益。

海湾战争期间,由于美国继续沿用大规模机械化战争动员的传统模式,出现了一些过量动员的现象。陆军成建制动员的5个预备役旅,有3个旅没有用于作战。仗打完了,在战区还剩下价值27亿美元的作战物资,美军又花费了1亿多美元把这些物资运回国内。而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美国事先进行了计算机模拟和实兵演习,对战争需求作出了比较准确的预测,动员的精确程度显著提高。在兵员动员方面,基于对战斗岗位的精确计算,需要多少、动员多少,需要什么兵员、动员什么兵员。在物资动员方面,利用“全资产可视系统”、“全球战斗勤务支援系统”等信息网络,实时掌握物资的储运状态和部队的需求情况,及时调整动员计划和配送方案,基本达到“供求一致”的精确动员目标。

由此可见,在信息化战争中,精确动员、精确用兵,是应该努力追求的;如果判断准确、计划周密、措施到位,也是可以实现的。我们应改变“宁多勿少”的传统观念,在未来战争中准确地计算兵力和物资需求,力求适量够用、不多不少,使动员规模与作战需求基本一致。为了应付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可适当增加一定的机动数,并做好扩大动员规模的必要准备。

精确把握动员结构

信息化战争对兵员和装备物资的动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质量要好,而且要专业对口、结构合理,兵员的技术专业和装备物资的型号种类都要充分适应军队的构成和作战的需要。我们过去进行兵员动员主要是补充步兵部队,只要下达个任务数就行了,不用考虑专业对口,而现在却要具体到每个战斗岗位,必须专业对口,否则补入部队后就不能很快形成战斗力。我们过去进行物资动员,主要是粮食、被服等,而现在军用物资的种类达到上百万种,必须根据作战的具体需求组织生产、征用,否则动员起来也用不上。特别是未来我们将要进行是一体化联合作战,参战部队来自陆、海、空、二炮各军兵种,对兵员、物资的种类结构要求更加严格,必须从粗放动员向精确动员转变。

要保证专业对口、结构合理,需要以准确的军事需求作依据,以准确的动员潜力数据作基础。同时,还要适当扩大动员的地域范围。长期以来,我们在动员工作中一直强调 “三就地”原则:就地出干部,就地出兵员,就地出装备。在一般技术条件下,这个原则是完全正确的。在信息化条件下,这个原则就不太适应了,因为在一定的区域内兵员、物资的数量有限,没有足够的选择余地。因此,我们应改变单纯“就地动员”的观念,进行局部动员也要依托全国,在较大范围内进行精选,努力使兵员、物资的质量、结构充分适应一体化联合作战的需要。


 
   
打印本页
好友推荐
发表观点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学习时报社 电子邮件: xxsb@263.net 电话: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