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国家大局 思想理论 市场经济 民主法制 学术思潮 科学技术 中外历史 干部教育
当代世界 参考文摘 社会观察 党的建设 文化教育 军事国防 文学艺术 特别专题
 
  气象研究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张人禾  
 

人类的生活以及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在大气环境之中进行,天气、气候及其变化与人类的生存环境息息相关,对人民生活、经济、社会、环境、政治、国防等都有重要影响。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复杂,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在我国各类自然灾害中,气象灾害占到了70%,平均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6%。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干旱、洪涝、台风、高温、冷害、沙尘暴等气象灾害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日益加剧,造成的经济损失也越来越大,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据国家民政部门统计,近十年来我国大陆平均每年因洪涝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近2000亿元。考虑到气象灾害引发的生态、环境、地质等次生灾害,则损失更为严重。减轻气象及其相关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对国民经济的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准确及时的气象预警预报为政府防灾减灾提供决策依据,是提高减灾能力的有效途径。

气象资源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是可再生、无污染的资源。大气降水是全球淡水资源的主要来源,无论是地表江、河、湖中的水资源,还是地下水和土壤含水的补给,都主要依赖于大气降水。气候资源是农业生产中不可缺少的主要物质资源之一,光、热、水等气候要素提供了农作物生长发育所需的能量和物质,气候要素的不同组合对农业生产的布局及其产量都有重要的影响。气候与生态更是密不可分,全球生物群落的分布于气温和降水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气候资源是决定生物群落分布的主要因素。为满足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工业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将会产生变化,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资源利用型产业已成为新的经济热点,可再生无污染的空中水资源、风能、光能(太阳能)等气象资源的产业化利用,将成为利用气象为经济发展服务的新的增长点和产业开发点。

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气象信息不仅在防灾减灾、趋利避害和可持续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是重要的经济资源,其社会和经济价值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承认。越来越多的与天气和气候直接或间接相关的经济产业,如农业、能源、保险业、建筑业、旅游业、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制造业等经济部门开始利用气象信息指导生产经营,越来越多的商家、企业利用气象信息来挖掘商机。根据世界气象组织的调查,气象部门对国民经济的间接贡献相当于其投入经费的10-100倍。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科技的不断进步,气象事业服务于国家安全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和深入,涉及到人类的生存安全、能源安全、食物安全、水安全、生态安全以及气候变化与环境外交等诸多领域。

我国气象灾害发生频繁,对人民的生存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1998年,由于持续性强降水造成长江流域及松花江、嫩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500亿元,死亡人数超过3000人。我国是世界上台风重灾国家之一,大陆地区平均每年因台风造成的经济损失可达246亿元,死亡人数570人。进入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的加剧,我国北方干旱频繁发生。2001年2-5月,我国北方地区发生了近10年来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最为严重的干旱灾害。农田受旱面积达3.41亿亩,有1580万人、1140万头大牲畜发生饮水困难。此外,干旱还会造成河道断流,天然水域缩小,致使水资源匮乏,工业生产和生活用水严重不足,生态环境恶化,水质变坏,火灾多发,土壤墒情下降,土地沙化、盐碱化。由于水资源缺乏而过量开采地下水,还导致地面沉降。中国现有70多个城市发生了地面沉降,有的达到20多米。

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人均口粮消费减少,而高品质的农产品消费增加,导致了粮食间接需求的增加,使得食物质量安全问题突出。进入21世纪以来,出现了人口快速增长、气候变暖、农业自然资源快速消耗、生物多样性减少、农业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重大资源与环境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发展、食物数量和质量安全。13亿人口的食物安全问题与天气和气候的变化息息相关。气候变暖引起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的变动,使农业生产条件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农业生产的成本和投资格局。天气气候变化对食物综合生产能力、食物储备能力、农作物品质、品种结构、病虫害发生等都有严重影响,引起农业生产不稳定性增加,产量波动大。在国际上,气候变化会影响粮食生产大国和主要粮食进口国的粮食产量,进而影响国际粮食市场的价格走向。

能源是国家战略性公共产品,无论是电力、煤炭工业,油气开采、输送和利用,风能、太阳能开发利用等,都离不开气象条件。化石燃料的开采、运输和加工与气象密不可分,如石油钻井平台受大风的影响,输送管道受地温等气象要素影响。在海上和陆地进行长距离油气运输的气象保障是近年来提出的一个新问题。对于电力来说,水电发电量的多少与降水的多少密切相关;气温高低与空调等能源消耗有直接联系。在电力调度方面,根据气温等中短期预报,对错开用电高峰,合理安排电力供应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国自然资源相对匮乏,但气候资源丰富多样。对无污染、可再生的风能、太阳能的开发利用,对于保护国家的能源安全和保护环境具有重要作用。发展风能、太阳能等气象资源,需要规划确定发电厂位置、发电资源量,这些与诸多气象要素紧密相关。同时,根据气象要素的预测,也可对风能、太阳能的发电量进行预测。

环境外交是当今国际关系和各国外交实践的一个全新领域,主要涉及通过协调各国间的关系,寻求国际环境合作的方式,制定国际合作法规,履行国际环境公约和协定,处理国际环境纠纷和围绕资源而发生的领土、领海争端等。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影响是关系到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气候变暖造成水资源短缺、大面积干旱、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海平面上升、冰川退缩、荒漠化土地扩展等。造成气候变化的可能原因之一是人类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向地球大气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以及气溶胶等。“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是国际上处理气候变化问题的基本框架,是确定各国气候变化责任和义务的主要依据。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国际上要求我国减排温室气体的压力越来越大。我国减排温室气体的潜力受能源资源结构、技术和资金的限制,减排将对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构成威胁和压力,产生严重的影响。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必须面对的基本关系。抵御气象灾害,适应气候变缓,利用气候资源始终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相伴随。中国气象事业的发展,必将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打印本页
好友推荐
发表观点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学习时报社 电子邮件: xxsb@263.net 电话: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