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国家大局 思想理论 市场经济 民主法制 学术思潮 科学技术 中外历史 干部教育
当代世界 参考文摘 社会观察 党的建设 文化教育 军事国防 文学艺术 特别专题
 
  中国的科技强国战略 夏立平  
 

近年来,随着高新技术在军事领域的迅速运用,世界主要国家正在着重发展高技术武器。一批高技术武器逐渐崭露头角。随着微电子和电脑技术、传感器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进步,武器装备的智能化程度正在逐步提高。

当前世界新军事变革的侧重点不在于掌握某种威力异常巨大的新式武器,而在于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使配备有各种高技术武器装备的各军兵种部队形成一个整体系统,以便一旦需要,就能迅速调动和有效配置,短时间内在局部地区形成压倒优势,进行并完成诸军兵种联合作战任务。

高新武器技术的发展已经使现代战场成为包括地面、水面、水下、空中、太空、电磁等方面的五维战场。高技术武器也将使战场呈现一种不规则的非线式状态。敌对双方不再停留在一条稳定的战线上,线式梯次战场结构将不复存在;进攻的一方将对防御方实施全纵深同时攻击,战场没有明显的正面和侧后、前方和后方等防区分界线;战场流动性大、范围广、兵力密度小、结构不规则。这就要求军事指挥员确立以非线式作战歼敌的观念,更加重视部队的主动性、机动性和灵活性。

随着世界进入信息时代,信息不仅成为一种非常有效的作战手段,而且是重要的战斗力。争夺信息优势成为战争的一个主要内容,信息战也成为战争的一种重要样式,信息威慑甚至可以成为战略威慑。

非对称性战争将越来越多地出现。非对称性战争主要指用非常规的攻击手段,如信息战、破坏环境、恐怖活动等来进行战争。冷战结束后,大国之间发生大规模常规战争的可能性大大减少。而在新军事变革发展过程中,许多国家在一些军事领域,如指挥、控制、通讯、电子计算机、情报、监视、侦察系统等方面,却都存在某些弱点。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国家和恐怖主义组织将可能寻求避免直接军事对抗,而采用非常规手段破坏一国的指挥、控制、通讯和情报系统或民用目标,来实现其战略意图或政治目的。这就可能导致非对称性战争。

当代战争的高技术特征更加明显。“点穴”式进攻越来越经常使用。即使用精确制导武器集中攻击敌要害部位和关键环节以最大限度地震慑或瓦解敌方,打乱敌方作战节奏,用最小的损失换取最大的胜利。战略、战役和战术级作战将融为一体。

同时,硬杀伤与软打击相结合。随着信息战、电子战和其他非致命性武器装备的迅速发展,在未来战争中,电子战角逐将更加激烈,信息战将贯穿战争的全过程。电子战武器以及其他非杀伤性武器将与硬杀伤性武器相配合发挥作用。

目前美国和其它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正在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数字化部队。这些部队普遍采用数字化通信设备,实现信息传输数字化、指挥控制信息化、武器系统智能化。这些部队投入战争,将导致战场的数字化。

高技术武器在战争中常常能使军队的战斗力成倍增长。由于微电子、电脑、新材料、生物工程、航空航天等高新技术都是知识密集的产物,因此它们大量应用于军事领域所制造出来的高技术武器也具有知识密集型的特点。特别是掌握这些高技术武器装备需要一支用先进科技知识武装起来的军队。在这种情况下,正如美国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所说:“知识能够打赢或阻止战争”。这也使普鲁士著名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的预言成为现实:“知识必将成为战斗力”。现在,知识已成为战斗力的最重要因素,成为赢得战争的重要因素,高技术成为军队战斗力的强大助推器。

面对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大趋势,中国强调实施科技强军战略,加强军队质量建设,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中国军队按照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目标,深化改革,锐意创新,加强质量建设,积极推进以信息化为核心的中国特色军事变革。

中国始终将军队的数量和规模控制在维护国家安全需要的最低限度内,多次主动采取单方面的裁军行动。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已经完成两次大规模裁军,共裁减军队员额150万。2003年9月,中国政府决定,2005年前再裁减军队员额20万,使军队总规模降至230万。在压缩规模的同时,中国军队着重优化结构、理顺关系、提高质量。

为适应世界军事发展的新趋势,中国军队把信息化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方向,逐步实现由机械化半机械化向信息化的转型。坚持以机械化为基础,以信息化为主导,以信息化带动机械化,以机械化促进信息化。坚持走以信息化为主导、机械化信息化复合发展的道路,着眼于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的双重历史任务。加强国防科研和武器装备建设,努力发展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精干高效、整体优化的现代化武器装备体系。实现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转变。优先发展高新技术武器装备。研发新型信息化作战平台和精确制导弹药,研制新型电子对抗装备,着力增强精确打击能力和信息作战能力。有重点地发展若干克敌制胜的高技术“杀手锏”武器,以便能有效遏制和反击任何强敌的军事入侵。


 
   
打印本页
好友推荐
发表观点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学习时报社 电子邮件: xxsb@263.net 电话: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