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国家大局 思想理论 市场经济 民主法制 学术思潮 科学技术 中外历史 干部教育
当代世界 参考文摘 社会观察 党的建设 文化教育 军事国防 文学艺术 特别专题
 
  文化生产及其生产力 刘文俭  
 

文化。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讲,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分为物质、制度、精神等三种存在形式或三个文化层面。狭义的文化,是以往人们对“文化”的理解,将其限定在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观念形态的东西。而一般意义上的现代文化,则包括教育、科技、发明、专利、信息、语言、文学、艺术、体育、风俗、习惯等。

文化生产。理解文化生产力首先要从理解文化生产开始。马克思指出,人类的物质生产、精神(知识、思想、理论、观念等)生产、个人生命的生产和再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形式、普遍形式。“从历史的最初时期起,从第一批人出现时,这三个方面就同时存在着,而且现在也还在历史上起着作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80页)总体意义上的文化生产,是指人类全部生活以及人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文化生产渗透于人类三大生产之中,是它们的共同内容和共同成果。我们通常所说的文化生产,是狭义的文化生产,主要是指精神生产。人类的精神生产,既包括关于自然和社会一切知识、理论等思想形式的生产,也包括价值观念即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和语言之中的精神生产。最初的精神生产并不具有独立形式,而是作为“隐形”或辅助因素,与人们的物质活动直接交织在一起。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精神生产的形式和内容变得日益丰富多样,其功能也越来越强大。到了今天,不仅人类的全部物质生产和经济生活都已经渗透着精神文化生产的成果,而且随着文化产业的兴起,精神文化生产日益走上社会经济生活的前台,在思想文化和经济生活两个方面都构成国家和社会的“核心竞争力”。

文化生产力。马克思曾经在《资本论》手稿中指出,人类生产劳动的社会分工首先是人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这种分工造就了物质生产领域和精神生产领域的分离,于是社会生产分化为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在物质生产中创造物质产品的能力,形成了物质生产力;在精神生产中创造精神产品的能力,形成了精神生产力,也就是文化生产力。文化生产力是人类生产文化产品和提供文化服务的能力。文化生产力的内涵,主要把科技和教育看作是生产力的内在部分,而不是生产力以外的因素,强调文化、脑力劳动在生产力中的特殊重要作用,把劳动者的文化科学素质,看成是生产力的重要乃至首要的标志。

文化生产力的构成。文化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包括人的智力、科学、生产管理、劳动组织等。由于精神文化产品往往是无形的东西,如知识信念、政治取向、道德操守、宗教信仰、审美情趣、生活样式、人生境界等,它们可以附着、也可以不附着于一定物品上,所以文化生产力的构成主要不在于外在的实体(硬件),而在于内在要素(软件)。一般说来,构成文化生产力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一是作为主体的文化劳动者或生产者,主要是他们的素质、积极性和社会组织状况;二是文化资源,包括历史资源和现实资源,是指作为文化创造来源的对象和条件,如一切可资凭据或有待开发的思想材料、风格样式、技术手段、人文环境等。生产力不是静止凝固的,而是不断变动前进的。从动态上看,文化生产力是在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消费的循环中,不断得到实现和发展的。因此,文化体制、文化生产与消费的互动机制以及文化生产力自我更新的效率等等,也是构成文化生产力的基本动态要素。在多元文化的世界上,文化生产力的动态发展正在成为不同意识形态和文化体系之间文化竞争的制胜因素。

文化生产力的层次。与文化产品的三个层面相对应,文化生产力也表现为三个基本的层次或环节:一是以科学研究(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为代表的基础性或“原创型”精神生产。这种生产的最大特点是创造力本身的发展和成果的前沿性、开创性。可以说,一个社会在科学研究和文艺创作方面所具备的综合能力,是第一个“基本的文化生产力”。 二是以文化教育、大众传播和推广普及为代表的应用性或“中介型”再创造活动,是精神文化的再生产。这一文化再生产环节具有文化生产和消费的双重属性。这种在再生产环节上的文化创新能力,事实上已经构成实践应用层面上的文化生产力。三是以社会和大众的文化消费和精神生活为代表的大众文化参与活动,是推动文化生产力发展的原动力。

文化生产力的性质。一方面文化生产力具有精神生产的独特性。它是社会精神方面发展的成果,具有突出的意识形态特征,其发展水平体现和影响着社会精神文明的状况。另一方面,文化生产力又具有明显的物质性。文化生产同其他生产一样,也具有一般实践活动的特征,即由实践主体通过劳动,将一定的材料加工改造为新的存在物,文化的生产过程也表现为一个物化的过程。其显著标志和特征是,知识作为经济资源,改变了增长方式,知识作为关键性的资源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表现为“文化的经济化、科技化”和“经济、科技的文化化”以及由此产生的当代文化、科技、经济的一体化趋势。文化知识从非独立因素成为独立因素,由潜在生产力变为现实生产力。


 
   
打印本页
好友推荐
发表观点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学习时报社 电子邮件: xxsb@263.net 电话: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