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国家大局 思想理论 市场经济 民主法制 学术思潮 科学技术 中外历史 干部教育
当代世界 参考文摘 社会观察 党的建设 文化教育 军事国防 文学艺术 特别专题
 
  台湾“三合一”选举结果影响深远 彭维学  
 

12月3日,被视为2008年“大选”前哨战的“三合一”(县市长、县市议员、乡镇市长)选举揭晓。在关键的县市长选举部分,国民党以绝对优势战胜民进党,获得14席(泛蓝军共17席),民进党只在南部地区获得6席。这是自1997年县市长选举以来、自2000年“总统”选举败选以来,国民党取得的前所未有的大胜利,也是民进党建党以来的最大挫败。此次选举是岛内民众对陈水扁执政的不信任投票,标志着岛内“寄望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两岸缓和”的新主流民意形成。选举结果重划了蓝绿地方政治版图,初步形成了“蓝长绿消”态势。国民党气势上扬,马英九朝2008年“总统”之路跨出了坚实的一大步。陈水扁领导权威和影响力大幅下降,民进党“长期执政”图谋面临重大挑战。

一、蓝绿地方政治版图重新改写,“蓝长绿消”态势初步形成,“北蓝南绿”结构发生微妙变化。

此次“三合一”选举不过是一次地方及基层选举,并不涉及“中央执政权”的更替,但选举结果直接关系到各政党的基层实力、蓝绿两大阵营气势的升降和政党实力的消长,关系到蓝绿重要政治人物的政治前途,尤其是选举还被视为陈水扁的“施政期中考”、马英九的“党主席资格考”、民进党所谓“四大天王”接班排位的行情战、2007年“立委”和2008年“总统”选举的前哨战。因而蓝、绿阵营,尤其是国、民两党,无不高度动员,猛砸资源,全力搏杀。与2001年县市长选举相比,此次县市长选举结果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过去“蓝消绿长”的态势扭转为“蓝长绿消”。近10多年来岛内历次重大选举的结果呈现“蓝消绿长”态势。然而此次县市长选举,国民党大胜,民进党惨败。泛蓝军无论席次、得票率、得票数,还是执政地区面积与人口,均大幅增长,而泛绿军则全面下降。国民党下滑势头得到有效遏制,民进党上升势头遭受重挫。

第二,泛蓝版图大幅扩张,泛绿版图大幅压缩,“北蓝南绿”的基本板块开始发生变化。长期以来,台湾政治版图呈现“北蓝南绿”的结构,岛内舆论更认为深蓝的新党、亲民党与外省人的马英九无法跨过浊水溪,而陈水扁寄望此次选举,“巩固南部、突破中部、挺进北部”,但选举结果冲垮了陈水扁巩固地方政治版图的政治防线。民进党不仅丢失长期执政的台北县、宜兰县,中部地区一无所获,而且失掉南部的嘉义市;台南县市、屏东县险胜国民党候选人,说明维系其政权根基的南部票仓开始动摇。最终,泛绿军执政防线退居浊水溪以南,地方执政版图被逼向台湾西南部的一角。相反,国民党不但击退民进党挥师北上的企图,收复台北县、宜兰县,把北部县市连成一片,而且在桃园、新竹县市、苗粟县、台中县市、南投县等台湾中部建立起坚实的防线。最主要的是,国民党成功跨过浊水溪,向泛绿军南部票仓挺进,嘉义市就是泛蓝军未来进军南部地区的滩头堡。

二、民进党的腐败、“马旋风”的效应和选民的理智是决定选举结果的关键。

民进党提名不少具有知名度的政务官、“立委”参选,预估有可能拿到14席县市长,陈水扁也扬言“县市长过半”,但选举结果却是民进党惨败,国民党大胜。这是蓝绿基本盘、选战大环境、选战策略、双方主帅的形象等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

首先,陈水扁当局执政无能,民进党自毁“清廉”、“改革”形象,导致传统支持者失望和中间选民反感,是民进党败选的最主要原因。陈水扁当局执政五年多来政绩不彰,导致民众生活水平下降,痛苦指数升高,早已引起民众不满。岛内舆论认为,选举结果是对陈水扁的不信任投票,是对民进党上台以来政绩的总体检。民进党上台以来贪污腐化,迅速沉沦;选前引爆的“高雄捷运弊案”等众多弊案,牵涉众多民进党党政高层;“新闻局”威胁关闭揭发弊案的TVBS电视台,引发风波。民进党丢失“清廉”、“改革”的核心价值,对民进党选情造成重大冲击。陈水扁无法转移焦点,难以扭转败局。

其次,“马英九效应”展现实力,马英九成功地将民众对他的期待转化为党籍候选人的选票,是国民党胜选的重要因素。马英九形象清新,讲求诚信,与陈水扁贪污腐败、权谋善变的形象形成鲜明对照。马英九当选国民党主席后,开始推动党内改革,在选举过程中坚持“反黑金”立场,向选民展现了国民党的新形象。不只泛蓝选民寄望马英九2008年选举夺回执政权,中间选民、甚至浅绿选民也将马英九视为“台湾新的政治憧憬”。国民党将此次选举定位为“马主席的第一仗”,全台为党籍候选人辅选的马英九更在投票前36小时打出“县市长不过半,要辞党主席”的策略,不但巩固了泛蓝基本盘,还成功催出了政党意识不强、但却对马英九有所期待的中间选民,瓜分了一部分对陈水扁当局失望的浅绿选票,为国民党大胜发挥了临门一脚的关键作用。此外,国民党锁定“反贪污、反腐败”主轴,在最后阶段更将选战主调拉高到政党对决、陈水扁马英九对决,争取到不少中间选民。

再次,蓝绿基本盘与内部是否团结,是影响选举结果的基本因素。上次县市长选举,绿军得票率45%,略逊于蓝军的47%。此次蓝军在多数选区有效整合,形势自然对民进党不利。另一方面,一连串弊案削弱民进党“四大天王”的助选光环,更引发民进党派系内斗。民进党接班卡位战加上台联党的叫板,削弱了泛绿阵营的凝聚力。国民党高层连、王、马虽有心结,但基本维持团结大局,形成“团结的国民党对抗分裂的民进党”的选举形势。

第四,民进党靠攻击国民党威权体制、操纵族群议题、统独议题骗取选票的伎俩逐渐失灵。陈水扁没有政绩,泛绿军主要靠煽动悲情(猛攻国民党威权体制时代的不公不义)、鼓吹“民粹”(“本土牌”、“统独牌”)、造谣中伤、陷害对手等手法骗取选票。但民进党5年执政的残酷政治现实,使选民开始觉醒,逐渐认清陈水扁当局的本质和民进党低劣选举手法的虚伪;尤其是连战宋楚瑜成功访问大陆,受到岛内民众的高度肯定,陈水扁过去屡试不爽的“本土牌”、“联共卖台牌”等伎俩逐渐失效。第一大县台北县、台中市分别由外省籍的周锡玮、胡志强当选,国民党候选人在“民主圣地”宜兰、嘉义市胜选,在绿色大本营台南县市、屏东县以微弱票数败选,就是最好的说明。

三、马英九“泛蓝盟主”地位确立,国亲合并动能大大增强,国民党2008年夺回执政权的机会大增。

马英九成功打赢就任党主席以来的第一仗,高分通过“资格考”,不只巩固党内领导地位,更奠定了他成为泛蓝盟主的地位,未来推动党内改革的阻力势将减小,推动党务将更为顺畅。

宋楚瑜对泛蓝选民的影响进一步削弱,亲民党内要求“国亲合并”的呼声增大,未来泛蓝“实质整合”的速度将进一步加快。12月8日,亲民党“国亲合并协商五人小组”拜会马英九,达成“国亲合并分阶段进行”、2007年“立委”选举之后“实质合并”的共识。12月12日,马宋会就政策整合、选举提名、立法监督达成合作共识,对于国亲合并在相关法律问题未解决前,为维持泛蓝立法院实质多数,先合作不合并。

国民党士气大振,形象提升,泛蓝选民将更加团结,加之地方和基层绝对多数的执政资源成为马英九进军2008年“总统”之路的坚实后盾,国民党效法民进党“地方包围中央”、夺回执政权的可能性大增。《联合报》12月5日公布的最新民调显示,68%的民众支持马英九代表国民党角逐2008年“总统宝座”,63%的民众期待“总统换党做”。

必须指出,县市长选举结果对2008年“总统”选举有重要影响,但并不是决定性因素。国民党大胜,并不代表可以从此步入重新执政的坦途。一方面,在政绩如此之差、弊案如此之严重的情况下,泛绿军得票率只比上届县市长选举少2个多百分点,这说明泛绿基本盘仍然比较稳固。另一方面,国民党胜选,相当程度上是因为民进党腐败,而非国民党形象的根本变化。中间选民此次严重警告丧失理想、快速腐化沉沦的民进党,并不代表未来他们就一定支持国民党。未来国民党县市长能否拿出政绩,国民党改革能否得到民众认同,泛蓝能否真正团结,民进党庞大的行政资源能发挥多大作用,这些变数对马英九的“总统”之路而言都是巨大挑战。马英九在胜选之夜提醒泛蓝支持者“高兴一个晚上就好”,说明马对未来的严峻形势有充分的认识。

四、陈水扁政治影响力下降,民进党内权力与路线斗争将更加激烈,未来发展进入艰难的盘整期。

陈水扁“期中考”惨败,“阿扁光环”褪色,“阿扁选举神话”破灭,选后陈的民调满意度更跌至历史最低点。党内各方人马以“检讨败选责任”、“扩大党内参与”、“加速党内改革”为名,挑战陈水扁领导权威。在未来两年多的任期内,陈水扁对岛内政局和民进党的影响力将迅速下降,昔日“阿扁独尊”的局面难以维继,“权力跛脚”现象将越来越明显。

选后,党主席苏贞昌辞职,谢长廷“内阁”暂时留任察看,各派系围绕党主席选举、“内阁”改组、接班部署的权力斗争将更加激烈。党内各派系、学运世代将围绕是否继续推动“新民进党运动”、是否调整“台独”路线展开激烈的路线之争。民进党遭逢建党以来的重大挫败,主导政局的能力进一步下降,发展势头受到强力遏制。如果不能顺应民意加速改革,发展岛内经济,民进党2008年“总统”选举败选的可能性升高,“长期执政”的图谋面临破产。

民进党所谓“四大天王”声望遭受不同程度的挫伤,接班布局面临重新洗牌。谢长廷“行政院长”任内事故不断,受“高雄捷运弊案”冲击较大,尤其是陈水扁明确表示与谢“关系紧张”,谢长廷未来接班的行情不佳。“总统府秘书长”游锡堃因为大本营宜兰县失守,痛失问鼎“总统”的着力点,尤其是与民进党的一系列弊案难脱干系,接班行情也不被看好。吕秀莲在此次选战中受伤最轻,不过在其家乡桃园县并未展现特殊魅力;加之政治实力逊于苏谢,党内人缘不佳,未来要过党内初选关,难度不小。苏贞昌丢失大本营台北县,又因败选辞去党主席职位,锐气大伤。但岛内舆论认为,苏为败选下台是“有担当”的表现,加之新潮流系支持,未来仍将是民进党强有力的接班人选。随着2008年“总统”选举日期的临近,“四大天王”的接班卡位战将更加激烈,陈水扁防止权力跛脚与中生代接班卡位的矛盾将日益尖锐。在党主席问题上,扁吕矛盾也将进一步公开化。

五、台当局调整大陆经贸政策压力增大,两岸关系将进一步朝正面、健康的方向发展。

客观而言,此次选举为地方性选举,对两岸关系不会产生直接影响。尤其是,美国不可能改变“以台制华”战略,陈水扁和民进党难以摆脱“台独基本教义派”牵制,不可能接受一个中国原则,因而两岸政治僵局短期内仍难打破,“三通”、直航仍面临较大难度。但台当局调整大陆经贸政策的压力进一步增大,两岸关系走向缓和、朝有利于大陆方向发展的趋势不会改变,未来发展空间将不断扩大。

大陆今年以来务实调整对台政策,尤其是出台《反分裂国家法》,掌握两岸关系主导权,确立了两岸关系朝缓和方向发展的大框架。美国商会、欧洲商会等主要外资机构、国际舆论、岛内工商界都期待陈水扁败选后开放“三通”,大幅开放大陆经贸政策。谢长廷、吕秀莲等民进党重要人物、党内“务实派”也主张顺应民意,正视两岸“三通”直航的重要性。从选举结果看,陈水扁“抹红”马英九的策略没有效果,阻挠两岸关系发展的手法也没有得到选民支持;而胜选的国民党将对现行的大陆政策更具信心,未来将加大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和党际交流的力度。

六、小党加速泡沫化,两党政治趋势更为明显。

此次选战本质上是国、民两大党的对决,是“正蓝军”与“正绿军”的对决,选战结果加剧了亲民党、台联党等小党泡沫化的趋势。此次亲民党提名5人,只有陈雪生当选连江县长;在本岛提名的4个候选人全军覆没,在最具胜算的基隆市败给国民党。台联党提名2人全部落选,而且基隆市是在民进党“礼让”的情况下败北。在县市议员和乡镇市长选举中,亲民党、台联党得票率极低,当选席次极少。

由于自身实力有限,未来亲民党、台联党分别向国民党、民进党讨价还价的筹码减少。更主要的是,由于2007年“立委”选举单一选区两票制的实施和“西瓜偎大边”的磁吸效应,小党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将进一步被挤压,边缘化和泡沫化趋势将更加明显,两党政治的步伐将不断加快。


 
   
打印本页
好友推荐
发表观点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学习时报社 电子邮件: xxsb@263.net 电话: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