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国家大局 思想理论 市场经济 民主法制 学术思潮 科学技术 中外历史 干部教育
当代世界 参考文摘 社会观察 党的建设 文化教育 军事国防 文学艺术 特别专题
 
  人天和谐与人际和谐的中国水利发展愿景 丁长青 姚纬明 颜素珍  
 

科学发展观的适时性

“发展”的历程,展现了自然、社会和人类精神及其价值观念的变迁史。

罗马俱乐部在1972年发布了《增长的极限》,在回首发展之路时,对人类非理性竞争的巨大代价充满了痛悔与悲观。自此,绿党始终没有停止过活动,极端保护主义者几乎反对任何开发。美国黄石国家公园就从不抗洪、从不救火、从不做任何干预自然的事情……那么,人在自然面前是否就该放弃发展,听命于天呢?这一矛盾,在与自然界打交道最为密切的水利行业中就表现得更为突出。

古代崇伯(鲧)治水,筑堤壅堵九年未平而招致天怒人怨、命丧羽山的故事,早已说明了这种拒天抗地方式的乖戾多舛,而从禹之顺通疏引的成功并受禅于舜则说明了天道酬和。战国时期,李冰父子的都江堰再次彰显了“禹治”的天地人和,而文革时期的“围海造田”、“围湖造田”则多次陷入了“鲧治”的悖谬。但是,迄今硝烟未尽的三门峡大坝去留、怒江梯级坝利弊之争却使我们不得不反思一个更为根本的问题:沉痛的历史教训告诫我们不能盲目发展,但人类的历史使命又要求我们不能停止发展,那么怎样的发展才更为可取?面对我们当前的能源、资源、环境、生态现状,我们应如何看待人天关系和人际关系,如何在正确的人天理念和发展观念指导下谋取更长远、更普遍、更有效益的发展?在这一重大抉择面前,科学发展观的提出适时地为我们指出了方向。它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使中国水利找到了自己的指导思想——人天和谐与人际和谐的新理念、新视角和新愿景。

在这一观念的指引下,中国水利作为国民经济的第一基础产业,近几年来已经调整了自己的发展思路和宏观策略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1999年,针对98大水暴露的问题,以人天关系和人际关系的辩证态度对待防守与疏导,实现了平垸行洪、退田还湖和退耕还林。2000年,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观念协调水资源的配置、节约和保护,开始了传统水利、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生态水利的转变,并在实践中使黄河、黑河、塔里木河成功调水。2001年,在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中改革管理体制,启动了节水型社会试点。2002年,规模浩大的需要半个中国都得全面协调起来的南水北调工程开工建设。2003年,从根本上反思人天观念,倡导人天和谐、社会和谐在抗洪防灾中从无序、无节制地与洪水争地转变为有序、可持续地与水共处,给水让出了足够的蓄洪空间,在淮河抗洪中以“栏、分、蓄、滞、排”的多种方式战天与顺天并举,使洪水始终处于安全可控状态,在水量、汛情均重于1991年的情况下,却大大减少了抗灾投入和灾害损失,并处理了大量上下游之间、水域和地域之间因治水、用水、争水和移民而导致的社会矛盾。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人天和谐与社会和谐。

水利的全面与协调

研究发现,在治水、管水、用水三项实践和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三大内涵之间,恰巧存在着三个理论上的结合点。

一项水利工程,要牵涉到人、财、物、技术、管理、交通、用地、移民无数方面,一宗“南水北调”,要牵涉半个中国,没有全面,不可能成功。因而,必须使整个人天关系和人际关系全面和谐、总体协调,才能使水利工作全面看好。

莱茵河流经瑞士、列支敦士登、奥地利、法国、德国、荷兰六国,但其在水能开发、产业发展、贸易、航运、金融、旅游服务等一系列开发建设上,特别是在河道整治、信息共享、生态保护和污染治理上,都因其密切的合作而达到了高水平。其人天之间的协调与人际之间的合作程度在许多方面乃至远远超出了我们国内的一条江河。

水的治理是如此,其管水、用水当然更要按水域、水系才合乎自然,但我们的行政分割、利益冲突和信息闭锁却常常超乎其上。如上、下游的分段而治,干、支流的分割而治,同一电站不同机组的不同归属都人为造成了“整体小于部分之和”的结果。

可以想见,在规模浩大的长三角、珠三角水域经济建设或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中,如果缺少了全社会的和谐一致和精诚密切的通力合作,其后果将是什么。

于是,当我们把人天和谐、社会和谐及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协调原则落实到具体的水利工作中来的时候,就理所当然地可以归结为:“在治水中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注重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优化配置;逐步建立水权制度和水市场;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水利工程投融资体制和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建立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并需使业已制定的东部、西部、东北部、中部区域计划和三纵四横的南水北调宏图得到全面的统一和协调。同时,针对中国水利当前面临的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土流失、水体污染四大问题,也要把给洪水出路、提高水资源效益、增强大自然修复能力、发展“绿色水利”四个核心和资源管理、水务管理、社会管理、资产管理四项改革,全面地统一和协调起来。

人天和谐——可持续发展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天道与人为的相契相合是中国先哲们一个古老而强固的观念,即所谓“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天人一也”,“天人一物,内外一理;流通贯彻,初无间隔”,庄子主张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无以人灭天”,则尤为如此。不过,这个古老的东方智慧所必须回答的一个问题就是:和者美矣!但还要不要发展?

其实,从宇宙的演化到社会的进步,人们已经无可争议地确立了一个“海枯石烂永不变”的信念,那就是:发展,是这个世界的至高原则、第一原则、永恒原则——“发展才是硬道理”。问题只在于,我们应取怎样的发展;在天意难违、天道酬合的“天人合一”、“人天和谐”原则之下,我们是否还能发展,并且还能取得永续的发展?

答案其实是肯定的,因为这是天道、人道以及历史和现实作出的回答。

人乃天生是大自然的儿女,并不会与天有根本的不合;在其襁褓中的年代,也不可能不依赖于天、顺从于天。当长大“成人”之后,他开始追求自立、谋求发展,相信“人定胜天”,这都是必然和必要的。只是到了他过份地桀骜狂妄、开发掠夺之后才终致受掴,在大自然的报复中终于成熟起来,懂得了对天地自然的尊重。同时,人类本是群居生物,人与人之间也本无生杀予夺的利益冲突。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串步步对应的足迹:在人本之路上是“依赖——独立——自由”,在人天关系上是“顺天——胜天——合谐”,在社会关系上是“矛盾——斗争——合谐”,在水利形态上则是“原始水利——工程水利——生态水利”。其目标是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全面最优。它所谋求和把握的,其实是事物的“度”,是 “适度的发展”——即可持续的人天和谐、社会和谐的发展。

不发展,就没有这个世界,也没有我们人类自己;但穷奢极欲、竭泽而渔、杀鸡取卵或伤人害己的发展,就要断绝进一步发展的可能,就要承担对他人和后人的责任。而适度的、有序的、可持续的、人天和谐、人际和谐的发展,却能避免盲目发展所带来的各种问题,保持发展的持久性、永续性,实现发展的更大效益和长远目标。因此,“中国水资源的总体战略是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从无序、无节制地与水争地,转变为有序、可持续地与洪水协调共处;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发展方针。”

我们对待一切历史中的事物,都要用历史的观点来看待。我们在今天看出了昨天的错误,但我们只能在今天纠正这一错误,却不能要求还处在“昨天”那样的较低发展阶段上的国家、地区去纠正或超越那种“错误”,不能要求幼儿不跌跤就学会走路。

人在自然界面前不能无所作为,而要有所作为。发展固然打破了平衡,但自然界和人的作为又会创造新的平衡。发展,就是从平衡到不平衡,又从不平衡到新平衡的永恒的运动过程。

发展的确带来了许多的、严重的甚至灾难性的问题,但一切问题的解决,又只能靠进一步的发展来完成。

发展是需要代价的,我们不能追求无代价的发展,我们只是要权衡利弊、评价得失,力图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且长远的发展而已。

发展是伟大的,它的最最伟大之处,就在于它不但创造着这个世界,而且也在创造着新的发展形式——可持续的、永续的、人天和谐、人际和谐的发展,就是它的新的发展形式。

我们以往对大自然的伤害,我们已经受到的报复和得到的教训,都不是发展所致,而是盲目的、过度的、局部和一时的不正确的发展所致。自然合谐、社会和谐的有序、有度、可持续的发展并不是限制和阻止发展,并不是不发展,而是让我们获得更根本、更广泛、更持久和更少代价而更高效益的发展。

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还是硬道理;人天和谐、社会和谐的可持续发展是永恒的硬道理!

宇宙通过137亿年的演化而发展出了生命,又通过32亿年的进化而发展出了人。从此,在理性的指引下人类仅用300万年的共同劳动、5000年的社会文明就创造了今天这样一个灿烂的世界。在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在人天和谐、社会和谐新理念的感召下,中国的水利事业和人类一切的共同事业都必将取得更加伟大的发展。


 
   
打印本页
好友推荐
发表观点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学习时报社 电子邮件: xxsb@263.net 电话: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