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国家大局 思想理论 市场经济 民主法制 学术思潮 科学技术 中外历史 干部教育
当代世界 参考文摘 社会观察 党的建设 文化教育 军事国防 文学艺术 特别专题
 
  政府改革的核心是体制创新 竹立家  
 

我国政府改革步入深水区的一个主要标志是三农问题、贫富差距、权力腐败、社会安全、就业、教育、公共卫生与医疗、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等涉及每个人切身利益的公共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本问题。这一问题已经在政策层面引起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和政府提出“以人为本、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新的发展观以来,我们已经采取了一些具体措施来消解这些问题,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切实落实“十一五”规划的基本精神,还必须在政府管理体制创新上下功夫。

政府体制改革与创新千头万绪、错综复杂,要使政府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的进展,除了改革的政策思想或价值取向正确之外,重要的是改革的“政府执行力”必须提高,在具体的改革实践中得到坚决落实,好的政策思想需要好的制度安排、好的组织结构、高素质的公务员去实现。在当今世界,国家竞争力的差别,主要就表现为政府执行力的差别。要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政府的执行力,解决影响发展与稳定的公共问题,当务之急是通过政府管理体制创新形成三个有效机制。

一、改革和完善公共政策制定过程,形成有效的、有益于社会发展和稳定的、有益于国家与民族凝聚力的、符合公共精神和公共利益的公共政策制定机制。从公共行政学的角度讲,政府就是制定公共政策的,甚至所有的政治学讲的也是公共政策,政治学是研究权威性的价值分配方案,这个分配方案就是公共政策。政治的目的就是同意并实施解决政治问题的答案,这些答案就是公共政策。公共政策的范围有大有小,有国家层级的,如宪法和法律,也有部门层级、地方层级甚至单位层级的,如法规和条例等。但无论公共政策的范围大与小,其目的都是为了解决公共问题,实现社会的有效均衡或长效发展机制。

一般来说,特定的政策制定是以一般的政治过程和社会生活实践为基础的,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主题取舍、选择、甚至定义都受到历史文化和社会环境的支配,可以肯定地说,无论在世界上的哪一个国家,都不能做到人人都对政府决策感到满意,但政府必须从公共精神和公共利益出发,寻求最佳的公共政策,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是社会问题集中产生的一个重要时期,通过公共政策制定逐步解决历史和现实中积累的公共问题、消释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凝聚人民对政府的信任、形成稳定协调的制度运行机制,是我国政府改革与创新的重要内容。国内国外的历史经验证明,无效的、失误的、扭曲的公共政策将会给国家和民族带来重大灾难,长期坏的公共政策的积累,甚至可以颠覆一个政权。要形成合理有效的公共政策,就必须建立一个民主开放和公开透明的公共政策制定机制。政策制定过程中的民主参与和公开透明机制,是实现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保证。

二、改革和完善国家公务员的选拔任用过程,特别是具有领导职务的国家公务员的选拔任用和晋升过程,形成德才兼备的优秀党政人才、特别是“一把手”的制度化选择机制。国家公务员是促使国家和社会良性运行的“工程师”,其技术水平,专业精神,道德精神,对党、国家、民族和人民的责任心,将决定着执政党和民族的命运,这一点在国外和国内都有大量的经验与教训。尤其是在我国这样一个传统上推崇“君子之德”的国家,官员的行为将对整个社会的和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当今世界,公务员制度是政府的主要制度设计之一,各国政府都把公务员的能力和素质培养作为政府的日常工作来抓,因为政府的竞争力、政府的公共政策制定水平、财政与预算水平、社会和经济管理水平,说到底是由公务员的能力和素质决定的。我国《党政干部选拔任用条例》和《公务员法》的出台,标志着我们党和政府对干部问题非常关注,但有些公共机构一把手权力过大又没有监督、选人用人过程中任人唯亲唯近、官选官、走民主程序而又没有实质民主的现象比较普遍,结果使公务员晋升过程由正激励变为负激励,变为拉关系走后门的腐败温床,提拔了不该提拔的人,涣散了公共机构的组织效率和公务员的凝聚力,使机构人员逐步变得既没有工作动力、又没有工作责任心,应付工作和混日子成了这些公共机构的常态,浪费了国家和人民的公共资源。因此,发挥党代表和委员、人大代表和委员、职工代表、人民群众在选人用人,特别是选拔领导人才过程中的作用,形成科学规范的选人用人制度,逐步实现在选人用人中的两个机制,即民主选举机制和民主监督机制,是政府管理机制创新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改革和完善公共财政与预算过程,形成基于政府绩效、公开透明、兼顾公平和效率、结构合理的公共财政与预算的民主机制。公共行政学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预算是政府工作的发动机”。政府存在的一个基本理由是处理公共事务,因此政府就有合法的理由向全社会收取税费来支付处理公共事务所需要的花费。从理论上讲,在一个现代国家中,没有任何一个人有权决定政府预算,哪怕是一分钱的预算。预算使用的最终决定权不在政府,而在于在法律上代表人民的立法机构,这个机构有权决定预算的分配和监督预算的执行,这样做的目的有二:一是提高预算的分配和使用效率;二是监督预算的使用过程,防止腐败的发生。我国“十一五”规划所显示的我国政府工作战略转变的一个基本标志就是财政与预算分配导向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即从单纯的偏重经济增长到注重“国计民生”,把国家战略产业和人民生活放到了预算的中心。但要做到预算的合理分配与使用,建立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公共财政与预算体系,就必须形成有效的、公开透明的、民主的、便于人民监督的公共财政与预算机制。透明和民主的公共财政和预算机制,将从根本上改变预算的使用效率和遏制腐败。

公共政策制定机制、国家公务员管理机制和公共财政与预算机制,是任何一个现代国家管理过程中必须不断改革、发展和完善的三个基本机制,也是政府组织结构中最重要的基本制度构架。我国的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要实现重大进展,就必须不断的改革和完善这三大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一个人民满意的政府和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


 
   
打印本页
好友推荐
发表观点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学习时报社 电子邮件: xxsb@263.net 电话: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