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国家大局 思想理论 市场经济 民主法制 学术思潮 科学技术 中外历史 干部教育
当代世界 参考文摘 社会观察 党的建设 文化教育 军事国防 文学艺术 特别专题
 
  跑“部”“钱”进是财政体制改革不到位的结果 邓聿文  
 

日前,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在谈到对预算资金审计监督时表示,有些驻京办第一位的任务就是跑“部”,打探消息,看哪里有钱和项目,然后写报告、找关系,很多问题就此产生。

李金华所说的跑“部”“钱”进并不是一个新现象。但现在的跑“部”“钱”进跟计划经济时代的跑“部”“钱”进还是有区别的,主要“跑”的是有审批分配权的中央部委,要的是中央专项转移支付的“钱”。目前,各部委除了预算资金外,还有一笔中央转移支付款项,主要用于中央特定的政策目标,比如中央对地方实行的工资、社会保障、环保、抗灾救灾、扶贫帮困等方面的转移支付。由于这部分资金是无偿划拨和专项划拨的,且“僧多粥少”,因此就成为各地垂涎的蛋糕,争先恐后要“创造条件”来跑“部”“钱”进。所以,地方“驻京办”的职能异化为跑“部”“钱”进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既然问题是由转移支付和审批引起的,那么解决的办法自然应该从这两方面入手。目前的转移支付,很多没有科学的分配方法,资金是人为安排,未能实现按照因素法或公式法进行分配。再加上立项和审批的程序不规范,掌握项目和资金的官员有着过大的自由裁量权,也就是带有很多人治的因素。由此来看,跑“部”“钱”进实际凸显出了财政预算和审批体制的不规范、不透明。而后者又反映了中央和地方在财权和事权上的错位。所以,要解决跑“部”“钱”进问题,首先是调整政府之间的架构,使每一级政府的事权与财权相对应,尽可能减少不同层级政府之间的财政转移,让每级政府用自己的财政收入办自己的事情。在此基础上,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因素法,根据影响财政收支的主要客观因素确定地方财政能力和支出需求,确定某一地方政府可以获得的转移支付额度。

当前,我国正在建设法治政府。法治政府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政府财政的法治化,而当务之急就是要打造公共财政,进行预算审查改革,向人大提交所有细化的部门预算,并同时公布于众。只有公开预算,让人民一起来审查和监督政府部门执行预算的情况,才能够杜绝一些部门和官员随意转移、挪用或贪污的事情发生。

此外,需要进一步改革行政审批体制,适当缩小中央政府各部门的审批范围,严格规范项目的具体审批内容和条件,减少审批人员的自由裁决权。

跑“部”“钱”进是中国特有的现象,它反映了我们的行政体制改革、投资体制改革、财政体制改革、中央与地方关系乃至政府职能转变还远远没有完成。从这个意义上说,跑“部”“钱”进是衡量上述改革的一个风向标,什么时候地方驻京办不跑“部”“钱”进了,什么时候改革就算完成了。但就跑“部”“钱”进本身而言,它其实不难解决。之所以这一现象多年来得不到有效治理,主要是大家都习以为常,也就感觉不到问题的严重,没有要认真地去解决它。所以,有时候对问题的认识,决定解决问题的态度。


 
   
打印本页
好友推荐
发表观点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学习时报社 电子邮件: xxsb@263.net 电话: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