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国家大局 思想理论 市场经济 民主法制 学术思潮 科学技术 中外历史 干部教育
当代世界 参考文摘 社会观察 党的建设 文化教育 军事国防 文学艺术 特别专题
 
  稳健务实地贯彻科学发展观 方栓喜  
 

——析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政策思路

12月1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结束,从会议传递的政策思路已经成为多方关注的焦点。主要原因是这次会议是在“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关系明年承接“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的大政方针。从历史经验看,承前启后往往孕育着变数。尤其是自2003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成绩不小,但是问题也不少。从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政策思路看,与近两年的政策走向相比,保持了高度的连续性,就是旗帜鲜明地坚持科学发展观。如果说有变数,就是更加理性,更加稳健和务实,为应对复杂形势留下了更为宽余的政策空间。

科学发展观是不变的主旋律

会议对“十五”期间经验和启示的总结是相当到位的,反映了我们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和认识逐步走向成熟。过去五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尤其是最近两年多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成功实践,使我们加深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增强了驾驭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本领。

会议对2006年经济工作部署了七项主要任务:一、稳定宏观经济政策,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良好势头;二、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做好“三农”工作;三、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四、大力节约能源资源,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五、继续推动东中西良性互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六、加快推进体制改革,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七、积极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八、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仔细分析这八项任务,都是科学发展的具体内容。第一项是宏观经济政策,目的是为实现科学发展提供良好的经济环境;第六项是推进改革,为科学发展提供体制基础;第三项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科学发展提供技术基础。其余的五项恰好与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相对应:第二项体现统筹城乡发展;第四项是统筹人与自然的关系;第五项是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第七项是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第八项是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新时期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主体内容全部包含在明年的工作当中。

会议还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的指导方针,必须贯穿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这就意味我们已经找到了从容应对复杂经济社会形势的答案,不仅仅是明年,在今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科学发展观都是各项政策制订和实施的主要原则和依据。

宏观经济政策稳中相机待变

没有宏观经济的稳定,科学发展的各项目标都缺乏实现的基础。会议指出,稳定宏观经济政策,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良好势头。这对于增强综合国力、有效缓解经济社会矛盾是非常必要的。那么,如何确保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呢?

会议指出,明年还要坚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由此看来,在我国市场主导作用逐步发挥的同时,宏观调控不单单是哪一年的事情,而是随时都要根据经济风向相机进行。目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相对平稳,高增长低通胀,状态还比较理想。由于投资过热的根源没有根除,在一定条件下可能转为过热;与此同时,消费率低下的矛盾也很突出,由此也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为过冷。如果我们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可能助长投资过热的势头,相反,可能积累紧缩的因素。因此,采取稳健的政策是最佳选择。但是稳健的政策并不是无所作为:一方面,可以根据新情况随时做微调,更有针对性地驾御整个宏观经济大势;另一方面,可以集中精力解决长期性、深层次的结构问题。

宏观经济稳定的治本之策是什么呢?

会议指出,关键是要努力扩大国内需求,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要努力调整投资消费关系,把增加居民消费特别是农民消费作为扩大消费需求的重点,不断拓宽消费领域和改善消费环境。

因此,明年的宏观经济政策必然是短期与长期兼顾的,在解决问题的手段上肯定是多种政策的灵活组合。

大力提倡自主创新

十六届五中全会公报关于自主创新的长篇论述曾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近年来,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多数领域由于我们没有掌握核心技术而在国际产业分工中仍处于低端位置。我们一直提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是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们在这一方面做的并不到位。因此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要求把自主创新作为制定“十一五”规划的着力点,以求我国能够在此期间取得科技的制高点。

本次中央经济会议终于在一个年度工作中把落实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任务提上工作日程。

创新为了什么?会议指出,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有条件实现创新吗?会议指出,我国已经到了必须更多依靠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发展的历史阶段。要不断强化创新意识、完善创新机制、培育创新人才,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

如何实现创新呢?一是要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国家,正确把握引进技术和自主创新的关系,充分利用现有基础,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努力掌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并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二是要发挥市场的作用,又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有效调动国内优势科技资源,在一些重要领域实现自主创新能力的跨越式发展。要强化激励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和完善鼓励创新的市场环境和政策体系。

完善实现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

近几年的改革发展告诉我们,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都反映了我们的体制机制还不健全,不完善。因此,2005年被定为改革年,确切地说是改革攻坚年。现在看来,改革攻坚的任务还相当艰巨。2006年,还应当用改革的手段消除宏观经济波动的长期风险,还应当把改革作为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因此,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加快推进体制改革,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

确保宏观经济长期稳定,仅仅靠宏观调控是远远不够的,一方面,市场主导的经济增长方式要确立,另一方面宏观调控体制本身还需要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仅仅免除农业税还是不够的,还需要推动农村的综合改革;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科技教育体制改革必须提上日程;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相应需要体制机制做后盾;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央地方财政体制改革是绕不过去的;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人民币汇率、外贸体制等方面的改革也相当紧迫;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则需要建设系统的公共服务体系,把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各方面的改革放在重要位置。

由此看来,我国在“十一五”期间的改革任务是相当繁重的。从今年的改革看,许多改革需要相机提出,寻求最佳时机推出。因此会议指出,明年要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新的突破。比如政府改革、企业改革、财税体制改革、金融改革、要素市场改革等方面都会有新的举措。

从改革的指导思想看,针对近年来改革过程中的部门利益,既得利益,提出要切实加强对各项改革的总体指导、统筹协调和综合配套。现阶段的改革还不能为改革而改革,还不能不考虑到社会的承受能力。因此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努力做到改革方案周密稳妥、工作推进深入细致、风险防范及时有效。


 
   
打印本页
好友推荐
发表观点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学习时报社 电子邮件: xxsb@263.net 电话: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