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国家大局 思想理论 市场经济 民主法制 学术思潮 科学技术 中外历史 干部教育
当代世界 参考文摘 社会观察 党的建设 文化教育 军事国防 文学艺术 特别专题
 
  方兴未艾的环境教育 崔建霞  
 

环境教育,始于20世纪70年代。它是伴随着人类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而提出来的,并日益成为一个方兴未艾的教育领域。

环境教育的由来

“环境教育”这一名词的诞生,始于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会议规定每年六月五日为“世界环境日” , 并正式将“环境教育”名称确定下来。《宣言》指出:要培养这样的人,他们能够对于自己周围的环境在本身可能的范围内进行管理,并在每一步都要坚定地采取符合规范的行动。此时,人类对环境教育的认识尚停留于制定规范的层次。

1975年10月,联合国在贝尔格莱德召开了国际环境教育研讨会。会议通过了《贝尔格莱德宪章》,提出了环境教育的目标,即促进全人类去认识、关心环境及其有关问题,并促使个人或集体具有解决当前问题和预防新问题的知识、技能、态度、动机和义务。《贝尔 格莱德宪章》的发表标志着环境教育的确立。这一时期,人类对环境教育的认识已不再是遵守外在的行为规范,而是上升到人的情感、认知领域。环境教育不再是培养遵守规范的人,而是要培养有自觉意识并自觉采取行动的人。

1977年10月,在前苏联格鲁吉亚共和国首都第比利斯举行了“政府间环境教育会 议” (又称第比利斯会议)。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国际环境教育会议。会议通过的《第比利斯政府间环境教育会议宣言和建议》指出:环境教育应面向各个层次的所有年龄的人,包括正规 教育和非正规教育,环境教育应是一种全面的终身教育,环境教育必须面向社会;会议呼吁加盟国要有意识地将对环境的关心、活动及内容引入教育体系之中,并将此措施纳入教育政策之中;第比利斯的会议宣言是国际环境教育基本理念和体系的基准。

1982年5月,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组织召开了由105个国家首脑、环境问题专家、联合国组织等出席的内罗毕会议。着重强调了重视和加强对教师、专家、企业管理者与决策者进行环境教育培训的重要性,以及向媒体、一般大众及科学家提供信息的重要性。

1992年6月,联合国在巴西首都里约热内卢组织召开了各国政府首脑参加的环境与发展大会,又称地球高峰会议,这是一次全球范围内讨论国际环境与发展问题的规模最大、影响 深远的盛会。会议通过了《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 《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及其他公约、声明等。其中, 《21世纪议程》强调环境教育要由帮助人们正确认识林境,掌握解决环境问题的知识和技术,转变为促使人们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提高有效参与的技能。

环境教育的内容

环境教育的内容包括:

环境科学知识。是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合理利用以及保持生态平衡等方面知识的教育和相关技能的培养。着重于认识环境和培养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

环境法制知识。解决环境意识中“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的问题,自觉遵守国家环 境保护的各项方针政策,使人们具有环境法律意识,从而规范和约束人类的种种生产和生活 活动,制止人类对自然、对环境的种种破坏行为。

环境伦理观。环境伦理学阐述了人与自然的价值与权利、责任与义务,建立了与之相适应的评判人类行为、意识的生态道德标准。

环境教育的这些内容,随着教育层次和教育对象的不同,在广度和深度上以及在所采 取的形式和方法上有所不同。

环境教育的实施

儿童环境教育。这一时期,应用生动的方式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知识和环境知识传授给儿童,建构他们亲近自然、感受自然、认识自然、关心自然、热爱自然的观念。

中学环境教育。包括初中、高中和职业中学阶段。中学阶段人的可塑性较强,是培养一个人认识环境、热爱环境和自觉保护环境的重要时期,要使他们对环境保护有较全面的理解, 为此,可进行一些较深入的环境介绍,并适当加入政治、经济、社会方面的内容使每个学生明白环境的破坏会给人类带来什么样的恶果。在这一阶段,目前世界各国一般都不设专门课程, 而是结合有关课程(生物、地理、常识等)和校内外的各种活动(参观、访问、调查、旅行等)进行环境教育,培养其具有初步的分析和评价能力,使他们的行为合乎环境保护的准则。

大学环境教育。这一阶段的环境教育是指大学、包括研究生阶段的环境教育,部分是针对环境专业的学生进行的专业环境教育,如环境工程、环境保护、环境科学等,旨在培养消除污染、保护环境以及维护高质量环境所需要的各种专业人员;另一部分是面向全校学生、覆盖所有专业、跨学科的普及环境教育,教育内容以环境伦理学为主。与中学环境教育相比,大学环境教育应该更多地关注人类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和谐发展问题、环境决策问题以及对环境的批判性思考问题等。

终身环境教育。环境教育是终身教育。对每一个公民来讲,接受环境教育的过程是个连续的、终生的教育过程,始于学前阶段并延续至所有的正规和非正规教育阶段。正规教育 是指正规学校教育,非正规教育是为成人提供的正规教育以外的有组织的教育项目;这种教 育从能对世界进行简单感知的幼儿阶段开始,直到生命的结束,这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深化的 过程,最终目的是使人建立起人与自 然协调发展的价值观,并把这种观念落实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和各项社会决策中。

环境教育是一种审美情感教育

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仅是人对环境的认识与控制、合理利用与改造的关系,而且还包括人对环境的欣赏、体验、审视、探索以及环境对人的塑造与熏陶。环境教育应当体现出对自然爱的情感,培养人们分享自然的新奇与美好,激起人们体验自然之美的愉悦的感觉,唤醒对自然的敬畏、好奇心和神秘感。被自然激发出的灵感、想象力、勇气和直觉,都对增强环境意识与关心具有重要作用。对自然的审美可以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密切,从而引导人们努力去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即通过对自然的审美,主动地形成相应的道德义务。同时,审美精神与情感的播种,也能陶冶人的情操。由于美产生爱,因为爱,所以关怀。这种关怀不仅会转化为保护环境的行动,也能增进每一个地球公民对自己、对他人、对所有生命的爱。


 
   
打印本页
好友推荐
发表观点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学习时报社 电子邮件: xxsb@263.net 电话: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