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国家大局 思想理论 市场经济 民主法制 学术思潮 科学技术 中外历史 干部教育
当代世界 参考文摘 社会观察 党的建设 文化教育 军事国防 文学艺术 特别专题
 
  冲突,抑或合作? 马小军  
 

——中美关系面临能源层面的战略抉择

中美在能源领域潜在冲突因素分析

高油价对中美两国经济的影响

2004年以来国际油价大幅攀升的主要原因包括:全球经济复苏不断拉动全球石油需求增加;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产油国在长期低油价的束缚下,减少投资,导致所剩产能有限;2004年年初OPEC的减产决定火上加油;美元汇价汇率持续走跌;地缘政治方面的不稳定因素以及恐怖袭击等不确定因素加剧;国际市场上的商业投机推波助澜。

高油价对于处于重化工业发展阶段和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的中国经济来说,影响是巨大的。高油价会加大企业的成本,压缩利润空间,抑制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油价会加剧潜在通胀压力,加大调控政策操作的难度;高油价会增加居民消费支出,造成内部的不稳定;高油价会恶化中国外部经济环境,还会改变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基本趋势。

高油价对于美国经济的影响同样是巨大的。首先会抑制美国经济的增长势头,甚至改变美国经济增长的基本趋势;其次,也会造成通胀压力,减少企业利润,增加居民消费支出,使整个社会陷入不稳定的状态。

所以高油价对中美两国的影响都是巨大的。但是事情的另一方面是,由于美国是世界石油最大的投资国,有完善的石油市场体系和机制,应对敏捷,加上美国的石油投机商财大气粗,经验丰富,美国石油工业和投机商从高油价的市场上往往赚得钵盈盆满。

从“中国能源威胁论”透视美国政府心态及其能源战略

从2005年6月到9月的短短3个月时间里,美国参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针对中国的听证会多达3次,其密度甚至高于该委员会对有关伊拉克政策的讨论。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能源问题在这几场报告会上都是关注的焦点,而其背后则隐现出美国国内“中国石油威胁论”的阴影。美中经济与安全委员会在2004年发表的一份报告中曾明确指出:“中国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与其高速发展的经济,正在对美国造成经济与安全的顾虑。”美国能源部亚洲能源安全项目主管迈克尔·赫伯格在今年7月26日的听证会上则进一步指出,现在中国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已经成为了今后影响中美关系的主要因素”。美国朝野中的一部分人认为,中国今后经济的持续增长,将造成对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这将导致中国外交和军事政策的变化。中国将加强对中东、拉美等全球关键石油和天然气区域的影响,这将给美国,尤其是在波斯湾地区给美国国家利益和政策带来影响。在关注和牵制中国在全球关键石油和天然气区域的战略和影响的同时,美国政府制定了解决能源危机的国外战略:加强同加拿大、沙特阿拉伯、委瑞内拉和墨西哥等产油国的关系;加强同海湾产油国的关系;加紧开发里海和俄罗斯的石油资源;关注亚洲特别是中国的石油动向。

事实上,所谓“中国能源威胁论”只不过是“中国威胁论”的最新版本。实际上,2004年,中国能源自给率为94€?,只有6%依靠进口。石油消费只占中国能源消费的23%左右,中国能源发展的基本原则是立足于国内,并把节约优先、效率为本作为我们能源政策的首要任务。中国节约能源,改善能源产业结构,提高煤的利用效率,积极开发利用新能源,不打算也不可能成为“威胁”世界石油市场体系的负面力量。

能源通道安全、文明冲突、区域政治动荡诸多不稳定因素,若处置不当,有可能成为诱发中美能源冲突的导火索

尽管中国正在努力建构全球能源供给体系,但是由于地缘、历史传统和经济、军事实力所限,中国重要的能源进口资源依然集中在中东、亚太、非洲、前苏联和部分拉美地区。根据公开材料报道,不可否认,近年来由于需求的快速增长,中国加快了在世界范围内获取石油的努力。

近年来,非洲石油产销量不断增加,已成为继中东和拉美之后的第三大产油区,目前,非洲已成为中国第二大原油来源地。中国作为苏丹最早也是最大的石油开采国际合作方,在苏丹已经逐步形成了一个集生产、精炼、运输、销售于一体完整的石油工业产业链。

在北非和西非,阿尔及利亚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有“北非油库”的美誉。继2002年10月中石化集团中标阿扎尔扎亭油田改造项目后,中石油于2003年7月正式签约阿尔及利亚第一个对外合作石油一体化项目,12月中石油又与阿签署了阿谢里夫盆地和乌埃德姆亚盆地两个区块的油气风险勘探项目的两项合同,中阿石油合作的步伐明显加快。另外利比亚、尼日利亚、尼日尔、埃及、突尼斯、喀麦隆、加蓬等国也都不同程度地与中国开展了石油进口或开发的合作。

中国目前在东南亚最大的石油开发合作伙伴是印度尼西亚,印尼是OPEC成员国,石油资源丰富。2002年1月,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CNOOC)出资5.8亿美元,收购了西班牙石油公司Repsol-YPF公司旗下的印尼石油以及天然气资产。CNOOC此举是10年来印尼石油行业中最大宗的买卖。随后,中石油于当年4月份收购了世界第五大石油公司戴文能源公司(Devon Energy)在印尼的油气资产。

美洲特别是北美一直是美国的势力范围,加拿大几乎所有的石油出口都是通过管道输送到了美国,是美国进口石油的最大的供应国。事实上,早在1993年7月,中国就获得了加拿大阿尔伯达省北湍宁油田的部分股权,并生产出中国历史上第一桶海外原油,只是后来的合作进展缓慢。近年加拿大开始向中国供应石油。

拉美是中东之外已探明的石油储量最为密集的地区。作为OPEC成员国之一的委内瑞拉是这一地区最大的产油国,同时也是世界第五大石油出口国。委内瑞拉85%的石油出口进入美国市场,但是从1998年委内瑞拉与美国的关系紧张以来,委内瑞拉政府正力图实现石油出口市场多样化。前不久,胡锦涛主席访问拉美为中国和委内瑞拉的石油合作掀开了新的一页。胡锦涛主席对拉美的访问还直接推动了中国和巴西、阿根廷等其他拉美国家的石油合作。中国与阿根廷签署了相关协议,中国将投资50亿美元在阿根廷开采石油。

陆上石油来源是中国寻找石油的另一个重点。我们的邻国中,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蒙古都有丰富的油气资源。特别是俄罗斯已经成为世界头号产油国。围绕中俄“安大线”的争论一直是沸沸扬扬,这条计划中的输油管道,每年可以向中国输送最多达3000万吨的石油,可以说是未来中国的一条陆上石油生命线。中哈合作建设的阿特劳至肯基亚克段长448.8公里油管已于2003年3月建成并投入使用,另外,中国和中亚地区的伊朗也在石油方面开展合作,2004年10月,中国与伊朗签署了高达700亿美元的石油合作协定。据《加拿大商报》消息,截止到2004年11月份,中国已与27个国家开展了石油开发的合作。

以上事实的描述,似乎应了国际媒体肆意炒作的所谓“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有中国人”的图景,似乎给人以中国在全球范围内攫取石油的印象。实事求是地讲,由于中国快速发展的经济使得中国的石油短缺日益严重,因此在世界市场经济的范畴内进行合理合法的正常石油贸易,显然是中国增加自身石油供给的唯一出路,无可厚非。但是,中国学界与政界的专家们也日益认识到,能源问题从来都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在能源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国际政治关系,是国家利益的相互博弈。面对中美两国在能源领域(从国际市场与地缘政治两个角度来看)确实存在日益增大的潜在矛盾、摩擦乃至于冲突与危机的可能性,中国政府与企业应日益审慎地对待涉及石油的国际贸易个案。应当制定全局性的商业谋划,并对国际社会增加透明度。中国学术界的共识是,中国既无意挑战美国在全球对能源的战略控制,也无意损害现行的国际能源秩序,而只是希冀通过国际市场的正常商业活动,稳定增加自身的石油供给,保障自身的能源安全,并通过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国际能源秩序给予积极的回馈,对世界经济做出贡献。

几年来经历的事实也一再告诫中国政府和企业,石油并非一般性商品。国际石油贸易将受到来自市场自身因素、能源通道安全、文明冲突、区域政治动荡等一系列经济的,更多是非经济的不稳定因素的影响和干扰。一旦处置不当,有可能诱发围绕能源展开的外交冲突乃至危机。即使中美关系,也不例外。

石油市场中的潜在冲突因素

对2004年中美石油进口来源加以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中美两国在目前的国际石油市场上的商业活动表现出极大的不对称性,美国具有绝对的控制权,不存在平等意义上的竞争。美国是直接或间接控制着世界油气资源的超级大国,而中国只是在国家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引发的能源结构升级的需要下,增加了对国际市场油气资源的需求,是在西方国家和西方石油巨头操控的世界油气市场中,从有限的空间中寻求油气资源。中美两国油气供应地重叠地区是中东、西非;中国近年在北美与拉美地区石油贸易有所增加;亚太地区是中国传统、也是十分重要的来源地区;在前苏联地区,中美两国的石油进口情形大致平衡。笔者认为,所谓潜在冲突之说,取决于美国的全球能源安全战略是否含有对中国加以能源战略遏制的意图。如果此种意图确实存在并付诸实施,那么未来中美两国间围绕能源的潜在冲突就有可能演变为现实,中美在能源领域的冲突不利于中美关系大局,并将极大地损害亚太乃至全球的和平与稳定局势。反之,则中美两国间就能源所存在的一切实现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中美在能源领域的合作前景分析

当前中美在能源领域的关系令人忧虑,似与中美关系大局不相称

目前,在能源领域,中美之间是竞争—合作关系,竞争多于合作,局部利益摩擦显现(中亚、西亚、北美(墨加)、拉美、非洲),合作尚无更多实质性内容及进展。这种现状显然与中美经贸关系大局,与中美关系大局不协调,不相称。

与中美之间的经贸关系相比,中美能源领域的合作,远远不够。目前美国是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而据美国前贸易代表巴尔舍夫斯基近日称,中国今年可能超越加拿大,成为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中美之间经济上的互补,决定了中美之间的共同利益。能源作为国家经济的重要基础,理应成为经济合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未来中美能源合作的趋势,无论其深度或广度,均值得双方政府特别是中国政府重视,并往纵深推动,构建建设性的“合作多于竞争”的中美能源关系,使之成为世界能源体系与市场的重要的积极力量。

中美之间几乎所有潜在的能源冲突因素,都是可以通过对话、协商和外交途径得到解决

首先,中国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对世界能源市场确是造成一定冲击效应,但决不是一个威胁。中国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给世界带来的机会比威胁要大得多。尤其对于经济上有紧密联系的中美两国来说,更是如此。中国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今年5月在中国《财富》全球论坛上发表演讲时称:“中国过去不曾、现在也没有、将来也不会对世界能源造成威胁。”并指出,能源问题不仅是中国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是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需要全球共同努力来解决。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秦刚指出,中国“在能源领域同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进行正常合作,这种合作是互利互惠的。中国无意掠取或控制石油资源,我们主张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共同发展。”

其次,中美两国在许多方面有着重要的共同利益。亚太地区的稳定和繁荣,不仅对中国,而且对美国都是至关重要的。即使是在能源方面,迄今为止中美也不存在直接的冲突。中美作为两个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家,维持世界能源市场的稳定,使能源市场按照市场规律的原则运行,符合双方的共同利益。中美之间几乎所有潜在的能源冲突因素,都是可以通过对话、协商和外交途径得到解决。此乃中美实现能源合作的最坚实基础。

中美能源关系走向预测

竞争与合作关系仍将是基本的双边关系,但“竞争”多些,还是“合作”多些,显然将受制于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受制于国际石油市场的变化。其中,中美关系大局的走向,将起到最大的制约作用。中日关系、台湾问题、文明冲突及反恐合作等存在一定变数的因素,也将影响中美的能源关系。有可能出现此消彼长、此起彼伏的错综复杂的局面。毋庸讳言,在中美能源关系中,就宏观而言,美国将长期处于强势的、主导的地位,但中国以自身国家战略利益为处理中美能源关系的出发点,将以积极的态度,推动中美能源合作,努力创造双赢局面。

中美能源合作充满可操作的实际内容

美国是一个在能源领域的先进国家,在能源实用技术、清洁能源、新能源、节能技术、管理体制、相应法律法规建设、市场机制、战略储备、海陆运输等方面都可向中方提供资金、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合作,其本身即是一个有待开发的巨大市场空间。在国际市场上,中美合作,可平抑油价,稳定市场,并在资源开发、油品调剂、资本融通等方面发挥各自优势,起到市场优势互补的双赢效果。美国副国务卿罗伯特·佐利克最近谈到:中国应与美国和其他国家共同发展多样化的能源,包括利用洁净煤技术、核能、可再生能源、氢能和生化燃料。双方新建立的“亚太清洁发展和气候伙伴关系”,以及美国能源部与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进行的双边对话,为这方面的合作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机制。双方还应当促进在世界各地更多的地区开发油气生产,努力保护和节省能源,其中包括为中国制造的用具制定标准。通过国际能源机构,双方能够加强战略储备的建立和管理。中美还在保障各生产国运输路线通畅和安全方面具有共同利益。中美还可在诸如联合国、国际能源组织、亚太区域组织中,就能源问题协调立场,并展开卓有成效的合作。

总之,中美两国在能源领域,合作的前景广阔。

中国与俄罗斯、中亚、东南亚和南亚一些国家在能源领域的合作,可提供模式和方法的借鉴

中哈、中俄能源合作或东亚能源合作模式,均可为中美双方能源合作提供借鉴。近年来,东亚各国政府层面的能源合作已迈出了步伐。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韩国等国已经就建立东亚能源合作机制提出过构想,东盟国家则已召开过能源部长会议,协调内部政策和行动。从2003年开始,中日韩与东盟就能源合作问题开始进行官方合作。他们提出了包括加强国家间的能源信息交流,增加能源政策的公开性和透明度,鼓励各国就国际能源市场交换意见,以促进对亚洲能源消费和生产国都公平的能源定价;加强在建设石油、天然气输送管线等能源运输方式及水电站等方面的协调与合作,推动探讨建立高效的区域性能源运输、传输网络的可能性等11个方面的建议。

中美能源合作应成为两国政治家的必然战略抉择

中国解决能源问题的基本方针是,立足国内保障,开源与节约并举,同时积极利用国外能源,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中方一直按国际规则开拓国际能源市场,无意与其他任何国家争夺世界能源供应,愿通过平等合作实现互利共赢。中美都是世界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加强能源领域合作符合双方共同利益。中美能源领域的战略合作,应成为两国政治家的必然战略抉择。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及“十一五”规划透射出的新思维与新战略设计的国际政治意义

最近,中共中央在第十六届五中全会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综合考虑未来五年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发展趋势、发展条件和面临的矛盾与挑战,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发,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顺应时代要求、凝聚人民意愿的发展目标。

“十一五”规划是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过渡期即将结束背景下编制的规划。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中国的经济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受世界经济和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也在加大。在这种国际环境下,必须用更广阔的全球视野来谋划未来的发展,增强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和我国全面开放条件下谋划发展的能力,既要体现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又要充分考虑世界政治经济的不确定性,考虑到可能遇到的新挑战,考虑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可能带来的风险。

《建议》从资源环境状况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已经成为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突出矛盾的现实出发,从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任务。《建议》明确要求,实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必须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建议》提出了,把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遏制,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其中,节能与生态环境目标规划,充分体现了《建议》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政策导向。

《建议》实际上向国际社会传达了一个明确的信息,中国政府有决心也有信心使中国成为一个对地球生态环境保护和能源可持续消费负责任的国际社会成员。其中透射出的新思维与新战略设计,令人鼓舞,具有十分积极的国际政治意义。

当前中美关系的大局

中美关系具有四大常态特征:其一、中美关系从来都不是一对轻松的双边关系,双方长期以来都对它倾注极大的注意力。中美关系一直都是在动荡中求稳定,在颠簸中前进的。其二,中美关系是一对特殊的双边关系。中美两国之间的共同利益广泛而深远,同时彼此又存在一些深层次的分歧,如人权、经贸、相互间的战略疑虑及台湾问题等。其三、中美关系不仅是政府之间的关系,还是两个社会之间的关系,双方的联系、交往和合作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中美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联系和交往大大多于中国与任何其他国家的交往,这是两国关系深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两国关系能够历经风雨而保持基本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其四、国内政治是影响中美关系的重要因素。美国的党派斗争和利益集团经常对中美关系产生重要影响。在一个长时期内,美国朝野在对华政策方面常会有分歧和辩论,时而激烈,时而缓和,这应该看作是中美关系的常态。笔者注意到,最近,美国方面对中美关系的修饰语由原先的三个C(candid、constructive、cooperative,坦率的、建设性的、合作的)变成了四个C(加一个complicated,复杂的),表明美国对中美关系的判断发生了微妙变化,也更加谨慎了。正如王缉思教授所说,“中美已经形成了一种在相互疑虑中相互依存的格局” 。

但是,目前中美两国的共同利益大于分歧却是不争的事实。目前的中美关系处于战略稳定期,一个突出的特点和表现在于,当前的中美关系越来越具有可管理性和可控性。毋庸置疑,中美两国在一些根本问题上存在深刻分歧,另外,中美两国在经贸问题,包括能源问题上也有矛盾,甚至时有摩擦。但是,这些分歧和问题,经过双方的努力,目前都具有很强的可管理性和可控性。这是中美关系的大局,也就为中美两国在能源领域的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氛围。

从长计议,把握战略高度与历史契机,妥善推进中美能源合作的历史大势

11月8日下午,即将访华的美国总统布什,在接受凤凰卫视记者的专访时说,“我想最好的表达方式就是,我们(中美两国)有很多要处理的问题。在我们能够达成一致的问题上,我们可以做出正面的改善。在那些我们不尽一致的问题上,我们可以用坦诚的方式逐步解决。”布什谈到了中美两国在朝核问题上的有效合作,并对台海问题的和平解决表示乐观。就两国之间存在巨大贸易不平衡问题,布什总统赞赏了中国领导人最近就国际知识产权做出的坚决表态,并表达了美国的立场。在短暂的采访中,布什总统不同寻常地主动提及了能源问题,他说,“比如说能源问题,我们消耗很多能源,中国消耗更多能源。我们需要分享资讯以及技术,以使得我们双方可以在碳氢化合物之外实现能源多样化。”总统的谈话表达了美国政府愿在能源领域与中国实现合作的积极愿望。在结束谈话时,布什总统说,“我们和中国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至关重要。尽管两国关系很复杂,但我们有良好的工作关系。这不仅符合我们各自人民的利益,也符合世界的利益。”布什总统以及中国领导人最近在国际空间的一系列讲话表明,中美两国作为世界最大的石油消费国,在事关国家经济安全的能源领域进行合作,符合双方的共同利益。

中美两国在能源领域的合作,有赖于两国政治家从长计议,把握战略高度与历史契机,妥善推进中美能源合作的历史大势。

尽快建立与完善中美在能源领域合作与沟通的渠道与机制,已是当务之急,应被置于中美关系全局中统筹设计与安排

2005年6月,中美首次能源政策对话在华盛顿举行,双方深入讨论了包括在清洁能源、石油天然气、核电、节能和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等方面的合作。同时,美国能源部在北京设立了办公室,中美在各种问题上,包括在能源和核能安全问题上保持着建设性的关系。2005年10月25日,外交部长李肇星和沈国放部长助理在北京会见美国能源部副部长布鲁克斯时也把能源问题作为会谈的主题之一,强调“两国在能源领域的合作潜力巨大,应不断深化互利合作。”

通过这种定期的能源政策会谈,建立中美能源部门及其他专门机构定期会晤机制,并通过经济和外交途径来完善中美在能源领域的沟通与协作,建立与完善中美在能源领域合作与沟通的渠道与机制,已成为当务之急。笔者认为,中美两国在能源领域的合作,以及双方在此领域的常设沟通机制的建设,应被置于中美关系全局中统筹设计与安排,使之成为推动中美关系大局进一步健康发展的积极因素。


 
   
打印本页
好友推荐
发表观点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学习时报社 电子邮件: xxsb@263.net 电话: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