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国家大局 思想理论 市场经济 民主法制 学术思潮 科学技术 中外历史 干部教育
当代世界 参考文摘 社会观察 党的建设 文化教育 军事国防 文学艺术 特别专题
 
  “智能时代”的城市空间特色  
 

大概与人们想象的不同,在今天这样的智能时代或叫高科技时代里,很多优秀城市的面貌并不都是高、亮、阔、大;城市的规划布局并没有按照想象中的高度规格化的路数发展起来;建筑物也不是都采用金属玻璃材料;城市街道也并非满目横平竖直、立体交叉,车水马龙,人潮汹涌;在城市功能构成上,世界上那些被认为是非常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比如挪威的奥斯陆,瑞典的斯德哥尔摩,丹麦的哥本哈根,法国的尼斯(条件稍宽一些的话,也可以算上巴黎),加拿大的温哥华,德国的慕尼黑,瑞士的日内瓦,澳大利亚的悉尼等等,除了都具备良好的居住环境,宜人的气候,较充裕的工作机遇,以及完善的社会保障外,它们在城市空间的处理上,也不约而同地没有将城市的复杂功能简单地叠加,而是特别注意营造有自己特色的城市空间形态,注重文化内质的涵养和培植;它们没有急着追求时尚,争着要建设“国际大都市”。结果,倒成了智能时代里的世界魅力之城。

其魅力何在?很重要的一点,这些城市无一例外地都保持着鲜明的文化特征,建筑物的风格亲切自然,古风盎然,城市面貌的可识别性很强,个性突出又整体协调。而文化设施如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剧场、音乐厅、俱乐部等,尤其是供所有市民使用的体育健身场所完备齐全;日常性和节庆性的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城市规划的功能、布局、构成,合理实用、依循自然,尊重文脉,这是更高层次的规划。在这些城市里,文化的气息较之商业气息要浓厚许多,精神劳动和手工劳动产品,要比工业流水线上出来的标准化产品价值大得多。

构成这些城市的基本人群是白领,他们总是要求更多地参与文化活动,喜欢个性化的物质和精神产品,兴趣多样,要求接受终身教育,他们自己亲身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要比看别人比赛的时候多,步行和骑自行车要比开汽车时髦得多等等。这些征候,正好映射出智能时代人们的文化心理和文化需求的特征。这样的城市,特别崇尚追寻文化的丰富性,喜欢营造厚重的历史气息、人文气息,以供人们享受。在留下一代又一代人们生存痕迹的建筑和城市环境里,人们会悠然自得,轻松自信,而这些并不会妨碍高科技成果的不断产生,不会排斥具有时代特征的先进生产活动与传统的文化仪式和谐并存,反而是由于有了良好浓郁的文化氛围,营构出了浓厚的文化气息,能够更好地给人以身心调节,更在整体的城市韵味和氛围上,保证了高科技思想和创新劳动成果源源不断地产生。深入探究一番它们发展的内在规律,观察一下这些城市的文化风貌,可以给我们一些有益的提示。

当年法国著名城市规划大师勒·柯布希耶,曾满怀激情地描述过“光辉城市”:高楼整齐划一,马路平直阔大,人工设计(或叫雕琢)的痕迹十分明显。后来人们发现,在这样的城市里,人们的视觉审美疲劳日益累积最终会形成对人的伤害。如果不完全依托机器工具,就难以在城市里正常活动。这种思想是典型的工业时代产物,由于机器把人的手脚功能延伸了无数倍,人们变得过于相信对世界的改造能力,有用不完的改造自然的勇气和热情。为了回应人们的这些渴望和需要,在那个时代里,所有新建的城市无论其规模大小,几乎都是从一开始规划建设,就是以“宏伟壮观”为核心形态目标,但凡中心广场、地标建筑、大型公共建筑都要齐全,无论功能特性怎样不同,基本格局一律追求路宽楼高。这与其说是为了城市功能的齐全,倒不如说是“展示成就”的需要,只是满足了视觉虚荣。而对旧城改造,人们也在沿用这一思路,主要采取拆旧建新的方法,结果毁掉了不少古老建筑,也破坏了旧城的肌理和格局。

好在很多早期工业化国家的城市建设,在走了弯路之后及时醒悟,很快就停止了对旧城的拆毁行为,即使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大重建时代,也没有因为建设量十分巨大需求急迫,就放弃了对传统城市样态的保护,因而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特色鲜明的历史建筑群体,留下了历史面目清晰的城市格局和肌理,保护了文化风貌的完整性和延续性。在很多城市里,甚至连磨坊、水井、面包房等都被悉心保留着,所以能够做到整体性地保留历史文脉。其实,在高智能劳动成为主流的今天,保护城市文脉,保持历史风貌的完整性,正反映出人类对过往历史的充分尊重,人们正是用保护昨天的方式,保护了内心的文化安适感,实现了人类文化生活完整性和丰富性的基本诉求,保护了昨天,就在精神上庇护了今天和明天的人类。那些否定历史文化的做法,却正是违背城市健康发展规律的,更是违背人的根本文化需要的,也是不符合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的。所以,所谓智能主导时代,也正是人们对文化完整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渴求的时代。

人类在城市建设观念上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城市设计和城市管治要更体现人性化原则,不再以“纯粹展示”为目的,城市管治更要体现到位而不越位的原则;在公共领域中,要更体现决策民主化和市民实质参与的精神;在城市结构上,服务型产业的比重要超过制造型产业而成为主体;在城市氛围上,更具有历史厚重感和丰富多元的文化气息;城市设施更加面向所有人并且更加安全;城市的文化活动更要体现出本土文化特色和文化开放相结合的特征;城市的应激反应更快更灵活,预防突发性事件和灾难的能力更强更有效;城市环境也更适宜所有人和谐地相处,更利于人们进行劳动和休闲的合理调整,让所有市民能够“诗意的栖居”,等等。

如果说上述要求还是比较空洞的话,那么也可以概括成一句话,就是智能时代的城市更崇尚和强调自然、亲切、人性化和文化特色的重要性。因为这是由于这一时代的城市功能构成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的生存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现代的劳动方式多是以静态为主的,多数时间里是坐着的,劳动内容是以创新为主旨的,以脑力消耗为主的,工作时间是分散的,没有严格的工作和非工作状态的界限,他们常用的劳动场所是图书馆、研究室、实验室;他们的劳动工具多为电脑、图书、仪器等。所以他们在闲暇时间里,往往会选择“体能消耗型”的休息方式,更喜欢自己去运动,而不会满足于观看他人的体育表演,不像蓝领阶层那么崇拜明星,对休闲和休憩的质量要求很高,取向也很多样化;他们的日常性文化需求呈现为领域广阔、兴趣多元、追求深度的特色。他们对工作和居住环境质量和生活构成方式的要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城市设施、设计、构成的基本内涵和思路。而在蓝领劳动占主导地位的时代,人们由于劳动强度较大,工作重复率和专注度高,体力消耗大,所以业余时间里人们一般不想再去运动,而对观看他人在运动场中拼命争抢,倒是兴致盎然。他们要求城市通勤车要既多且方便,因为人们一点也不想走路或骑自行车,所以城市必须由汽车唱主角,城市设计的一切工作都围绕着怎样保证车行方便展开等等。

了解了这些基本特点,我们对城市的形态演变和功能构成特点,也就能够找寻出一些规律性的内容。所谓智能时代的城市空间特色,其实就是人类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化的表现,是人文理念的延伸,是文化完整性的基本要求。中国整体上正在走向工业化时代,但由于城市间的分工和新的城市布局也在迅速地形成调整中,以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中心城市为代表的中国最先进城市,必定要担当起引领中国高新科技进步的主角,它们也在世界潮流的影响下,在成为中国的智能型城市,那么它们的空间特色,就必须体现智能时代的城市特征,而不必重复别人的错误。(陈宇飞)


 
   
打印本页
好友推荐
发表观点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学习时报社 电子邮件: xxsb@263.net 电话: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