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国家大局 思想理论 市场经济 民主法制 学术思潮 科学技术 中外历史 干部教育
当代世界 参考文摘 社会观察 党的建设 文化教育 军事国防 文学艺术 特别专题
 
  短信文化面面观 陈福民  
 

短信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媒介,已经全面深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了。而且让我们很奇怪的是,短信的这种勃兴及其对生活的影响跟当初互联网的到来完全不同:网络是大张旗鼓进入我们生活的,而且当初它似乎给人一种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感觉。而短信却似乎是一夜之间悄无声息地被不同领域、不同阶层、不同年龄段的人们所认同所青睐。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有了电脑不上网的或许还有很多,但有了手机而不发短信的几乎不存在。甚至很多人频繁追捧、更换新款手机就是为了能够更好地使用短信功能。曾几何时,电话拜年刚刚流行开来,现在就有被短信拜年所取代之势。

使得短信形成如此巨大的影响力的原因当然很多,但是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手机短信具有便捷、经济、私密、时尚和实用性兼游戏性的诸多特性。这些因素也许可以为其他媒介分别具有,但是集上述特性于一身的目前来看唯有手机短信。首先是短信的便捷,无需任何其他的附加设备(比如电脑上网你需要一台机器,需要调制解调器或者网卡等),也不受相应地理和时间等条件的限制(打普通电话总有个时间或者周围环境方便与否的问题),只要你有一部手机在电信信号的覆盖区域内就可以随心所欲接发短信了。经济方面也是短信迅速流行膨胀的根本因素,短信突破了目前中国的消费价格壁垒,无论是手机自身的价格还是发送信息的费用,在一般意义上说都是最普通的消费者可以接受的。相对于电话的有声信号来说,短信具有更强的私密性。它只是两个人之间的点对点交流,使得意外的信息扩散被控制在最低范围内。从手机用户的年龄抽样调查统计中可以得知,追捧青睐短信的消费者更多的是青少年一族——“拇指一族”。因此,时尚性也是短信受到欢迎的且影响巨大的原因。

当然,还有一点也是相当关键的,就是从宏观的经济背景看,短信巨大的市场潜能已经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使得那只“看不见的手”异常活跃,无论是电信运营商还是短信创作者以及各类传统媒体,都非常重视作为商机的短信,都为短信提供了尽可能方便的平台。正是上述各种条件共同催生和促进了短信的繁盛!

笼统意义上的短信其实包含着完全不同的内容,我们有必要对“短信息”和“短信作品”给予区分。这个区别一般说来就是短信实用性和游戏性的问题。普通的短信息一般是实用性的,强调它的资讯功能,比如天气预报、股市行情、留言、通知等等。这类信息不具备保存价值,使用完毕就会被删除。但是有数量相当庞大的另一部分短信不属于这种情况,它们通常是一些非常幽默机智有趣的小段子,类似《幽默大全》这样的小笑话、小故事。重要的是,它们不是随机发生的,而是人们刻意编写出来的。即便是有所依托有所本,也是经过编写者的眼光和审美趣味的筛选,按照国情、形势需要加以改动再流传开去。这些短信的质量或许是参差不齐的,但是把这类短信称为“短信作品”并不过分。“短信作品”通常都会被保留、收藏,作为一个文本,它总是处在一个不断被转发、扩散、再加工再创作的过程之中。

这也就是我前面提到的游戏性问题。很多短信作品在内容上相当幽默风趣机智,对于短信创作者来说他或许有自己明确的现实经济因素的考虑,类似一个作家,他发表自己的作品最终是需要出版社、杂志社付稿费的。但是这并不妨碍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作用。同样的,短信作品在它创作——发送——转发——改编——传播的过程中,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游戏结构。而游戏自身就是交流,是一个社会个体与整个社会的交流。在这种交流中,紧张枯燥的生活节奏和氛围得到了瞬间的缓解。作为一种自发的、即兴的、自主的文化活动方式,短信始终是一种民主的差异性能量。

文化的发生与传播有鲜明的民族差异,而这个差异体现在短信上,其实是语言文字的差异。相对于西方来说,短信在东方更受欢迎。但东方又有各自不同的特征。象日韩流行更多的是图片、影像游戏,比较多地依赖于多媒体技术上的支持。而从极端的意义上讲,汉族是一个语言文字的民族。汉语作为独特的表意符号系统,为短信作品的创作、传播与流行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语言条件。汉字的多音、多义、形似、双关、隐喻带来了修辞表达方面巨大的丰富性,类似于相声,它最后的笑料、包袱、迷底通常要依赖这种修辞手段。当然,短信作品这种粗陋的形式及其对语言的简单挪用消费,有可能会破坏汉语表达的精致和纯粹。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自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废除文言文以来,现代汉语的发展从来都不是静止的,它总是处在与新颖的因素不断碰撞的过程中并且不断成长。因此,在谨慎、警惕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有一份足够的文化自信。

由于短信的这种巨大影响力,有一种观点认为它几乎可以被称为“第五媒体”。能否把短信称为“第五媒体”,在学术上还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一种独立媒体的形成是需要相当完备的社会条件的,也有待于相对长时段的历史检验。在这个意义上,不仅需要统计学意义上的调查研究,更需要理论范型的提出和确证。所以我们不必急于给它下一个定义。但是我们也看到了,短信与中国最广大的民众的日常生活已经密不可分,甚至成为某种生活方式的象征。它的影响力和渗透力体现在方方面面。比如它与传统的平面媒体的合作就是互相促进互相推动的,特别是在当下的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从经济活动到文化活动都处在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局面中,任何一种力量都不可能单独存在。象很多杂志、报纸都开辟了短信专栏,央视春节晚会利用短信募捐等等,所以说短信具有了某种媒体的功能并不过分。

短信作为一种特殊的“文本”以及一种文化传播方式,还面临着一些问题。首先是短信作品的创作资源问题,目前的短信作品有相当的类型都依赖于既往存在的现成文本加以改动,有时也会根据道听途说略加修饰,通常给人一种似曾相识勉强为之的感觉。这种倾向往往是急功近利的创作造成的。而这种创作如果得不到鲜活的生活资源的补充,时间长了会败坏人的胃口。

其次是版权问题。除了上面说的类型外,那些经过创作者细致观察体验、灵机一动独立创作出来的好作品,将来是否会遭遇版权纠纷还是一个未知数。目前随意的转载、修改、出版是很正常的,但是未来就很难说。特别值得指出的是,短信在最终的意义上永远都是一种文化工业,制作——购买——消费的商业价值是这一事物的题中之义。因此它不可能独立于商业规范之外。

总之短信文化业已蔚为大观方兴未艾,作为汉语的一种新的传播表达方式,它有着自己的生命力和生存空间。它自然不可能取代其它的传播表达,同样,它也不会被其他媒介所淹没。


 
   
打印本页
好友推荐
发表观点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学习时报社 电子邮件: xxsb@263.net 电话: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