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国家大局 思想理论 市场经济 民主法制 学术思潮 科学技术 中外历史 干部教育
当代世界 参考文摘 社会观察 党的建设 文化教育 军事国防 文学艺术 特别专题
 
  沙龙为何要“退党” 秦治来  
 

11月21日,以色列总理阿里埃勒·沙龙正式宣布,退出他当年参与创立的利库德集团,组建新政党——“国家责任党”。与此同时,沙龙要求以色列总统摩西·卡察夫下令解散议会,提前举行选举,并表示自己准备参选。在某种程度上,沙龙的上述举动意味着,沙龙逐渐迈上一条从强硬走向温和的“政治转型”之路。

沙龙“自立门户”的深层用意之一是,利库德集团内部的分裂阻碍了沙龙实现政治抱负。作为一个务实主义者,沙龙早在2001年已经首次承认以色列不可能永远占据巴勒斯坦领土,希望为建立永久的国家边界奠定基础。然而,对于沙龙为实现中东和平而做出的领土妥协,利库德集团内部始终存在强硬的反对声音。2003年底,沙龙提出一项“出人意料的单边行动计划”――撤出加沙地带的犹太人定居点,这一举动立刻在以色列国内特别是利库德集团内部招致一片指责声。为了促使这项计划获得通过,沙龙甚至解除了多名部长的职务(进而引发政府信任危机)。虽然沙龙倡导的加沙撤离行动赢得了不少以色列民众的支持,但是却使执政的利库德集团陷入了分裂的危机之中,不少议员多次利用党内、议会和内阁投票的机会频频向沙龙发难。随着犹太人定居点于2005年8月顺利撤离加沙地带,沙龙与利库德集团内反对派(包括前总理内塔尼亚胡在内)的矛盾达到白热化的地步。

为了避免失去总理候选人资格,沙龙非常需要摆脱利库德集团内部强硬派的束缚。近一段时间,沙龙曾经多次做出自己可能退出利库德集团的暗示。然而,沙龙煞费心机的试探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利库德集团的广大党员不仅没有刻意挽留沙龙,反而争先恐后致力于党魁的角逐之中。例如,利库德集团的重要成员、国防部长沙乌勒·莫法兹明确宣布自己继续留在利库德集团,并且参加党魁竞争。这无疑坚定了沙龙退出利库德集团的决心。在沙龙看来,如果自己继续留在利库德集团内,万一在大选前的党魁角逐中败北,那么肯定无缘2006年3月举行的大选。在这种情况下,通过组建新政党,沙龙可以在提前到来的大选中赢得主动。

沙龙“自立门户”的深层用意之二是,反击工党退出联合政府所带来的压力。今年1月,沙龙为顺利推行加沙撤离计划曾经力邀工党入阁,以此对抗利库德内部的右翼力量。然而,佩雷茨在11月9日的工党选举中“意外胜出”之后,毅然于本月20日带领工党退出沙龙政府。工党的离开使沙龙意识到,作为政府中的唯一政党,利库德集团仅仅占有以色列议会120个席位中的40席,难以保证政府的有效运转。如果沙龙组建新党参选,那么新党在吸纳部分工党成员后,能够与佩雷茨形成分庭抗礼之势,从而增加自己竞选的政治资本。因此,成立新党是沙龙在大选中击败工党的重要砝码。

沙龙做出退党决定的直接后果是,他将作为新党领导人而不是右翼党派的领导人参加大选,从而有可能改变以色列建国50多年来利库德集团与工党两家轮流坐庄的政治格局,即形成右翼的利库德集团、左翼的工党以及沙龙新党三党鼎立的局面。从长远角度看,沙龙的退党决定恰似一招“险棋”,容易引发以色列政坛的重新组合。虽然沙龙宣称,组建的新党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中间党派”,但是新党能否在纷繁复杂的大选中取胜仍是一个谜。需要指出的是,佩雷茨之所以在工党选举中意外击败素有“政坛常青树”之称的佩雷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许多以色列民众产生了一种“求变”心理。目前,不利于沙龙成功竞选的因素非常明显:一方面,自2001年2月出任以色列总理以来,沙龙对中东和平进程的推动并没有实质性突破,即沙龙的“中东外交洗牌”没有得到以色列民众的普遍认可;另一方面,以色列内部经济、社会等方面的问题逐渐凸显,许多民众对墨守陈规的以色列政府深感失望。种种迹象表明,以色列民众有可能在大选中选择新领导人来实现改变现状的愿望,各种政治力量势必展开一场“选票争夺战”。由此可见,以色列的未来大选形势将更加混乱,其政治走向仍然不甚明朗。

沙龙的退党决定将对中东和平带来双重影响。一方面,沙龙所创立的新党将为中东地区带来新的和平希望。在“退党单飞”后,沙龙对以巴双方关系的处理将变得更加自由。而且,沙龙明确表示,他会继续坚定不移地支持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并暗示还将拆除位于约旦河西岸地区的一些孤立的定居点,通过与巴勒斯坦谈判的方式来实现中东和平。正如沙龙在退党讲话中指出的那样,“利库德集团眼下已无法引领国家健康发展,继续留在利库德集团内部无异于浪费时间”……决不允许以色列轻易错过“单边撤离行动”所带来的“历史性机遇”。另一方面,沙龙的上述举动对中东和平进程的推动作用十分有限。在以色列方面看来,除了单方面撤离加沙之外,政府(包括沙龙成立的新党)不会提出从约旦河西岸大规模撤离的第二次单边行动计划。在巴勒斯坦方面看来,撤离加沙只是归还了整个巴勒斯坦被占领土的1.7%,离全面恢复巴勒斯坦民族权利这一最终目标十分遥远。另外,出于大选的需要,以色列有可能向巴勒斯坦转嫁其内部政治危机,对巴勒斯坦民众实行“集体惩罚”政策。如果巴以之间再次陷入大规模流血冲突,势必阻碍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的实施。简言之,就中东这片历史恩怨积累太深的地区而言,要想真正抓住实现永久和平的历史机遇实属不易。


 
   
打印本页
好友推荐
发表观点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学习时报社 电子邮件: xxsb@263.net 电话: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