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国家大局 思想理论 市场经济 民主法制 学术思潮 科学技术 中外历史 干部教育
当代世界 参考文摘 社会观察 党的建设 文化教育 军事国防 文学艺术 特别专题
 
  孔子教育思想的人文性 焦玉莉 阮巧玲  
 

孔子教育思想蕴含着极其丰富的人文内涵,以“成人成才”为目标,主张面向全体,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能力,关注学生的品行修养,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有教无类”和“六经皆艺”体现了教育对象的广泛性和内容的丰富性,要求我们的教育面向全体,实现全面发展

孔子提倡的“有教无类”矛头直指“学在官府”,与“氏所以别贵贱”、“氏所以别愚”相对立,宣告教育不再是贵族的专利。“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即是有力的证明。孔门弟子来自广泛的社会面,社会地位也十分复杂,如颜回身居陋巷,过着一箪食一瓢饮的清贫生活;公冶长曾是犯人;子路食藜藿,曾百里负米供养母亲。在孔子的著名弟子中,出身贵族世家的仅孟懿子和南宫敬叔,最富有的是子贡。

孔子提倡的“六经皆艺”,从对人的发展作用而论,礼、乐侧重智,射、御重体,乐又有美育的作用,“六艺”则是诸育兼顾。“艺”还突出了智能兼求的特点;“礼”主要指社会生活规范和道德规范。孔子上承西周的敬德思想,明确提出德治论,主张以德治国、以德育人。其德育内容丰富且富有层次,如道、德、仁、艺就是逐渐递减的四个层次,“志于道”是最高原则,“据于德”是道的具体表现,“依于仁”是德的具体内容,“游于艺”是仁的实际运用。他认为要做道德高尚的人,必须“学以致其道”;要成为具有完美人格的“成人”,不仅要学道、适道、立于道(即守道),而且应灵活地推行这个道。素质教育强调思想品德、文化科学、身体、心理、劳动技能以及审美素质的有机统一,而思想素质是首位。

二、“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和“启发诱导”体现了教学方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要求我们的教育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

孔子强调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告诉我们:如果学生不努力学习,那么灌输再多也没多大用处。素质教育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并由此出发,针对不同的个性特点,施以有区别的教育即因材施教,使受教育者的个性得到健康和完善发展。

“教学相长”反映的是教与学的相互关系。孔子在主张发挥教师主导性的同时,倡导向受教育者学习。他曾赞扬子夏与子贡对自己的促进作用:“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孔子也曾批评颜回:“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学说。”

素质教育强调从重视教法转变为教法和学法并重,其中启发诱导是关键。孔子就认为必须承认学生的心理和认识差异,教师施教的依据是学生的学,教学活动应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体。这一原则着眼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把握学生的学习机制,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他反复强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即启发诱导应以学生的学为基础,既以学为依据,又以学为归宿,他所提倡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则揭示了求学的三种心理状态及其对学习的影响。教师不应是单纯教给学生现成的答案,而应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提出值得通过后续努力去解决的疑惑,让他们真正“会学”。

三、“学思结合”、“温故知新”关注学习方法的迁移性和创新性,要求我们的教学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孔子认为学是求知、求能的起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其所说的学,不仅指书本知识,还包括“多见”、“多闻”的感性认识与经验。孔子同时认为学离不开思,思有助于学,因而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君子有九思”、“君子有三思”,要求学生做到“视思明”、“听思聪”,以培养推理和归纳能力,“闻一知二”、“闻一知十”、“举一反三”、“能近取譬”、“告诸往而知来者”,做到善于演绎和推理;他还要求学生在博学的同时,坚持“一以贯之”,通过归纳将散乱的知识形成体系,即“由博返约”。

孔子也注重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主张“默而识之”、“多说而识之”。其提倡的“温故而知新”从很大程度上说就突出了创新。他在编定六经时,坚持了“述古”的客观态度,对保存远古文化遗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在运用西周礼学思想时,则大胆地进行了损益,“以述为作”,体现了很强的创新精神。

此外,孔子在道德上要求人们“见得思义”、“见利思义”。在现代社会,科学与经济发展一方面为人类带来幸福,使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又给社会的发展带来消极的副产品,如生态平衡、环境污染、科技诈骗、科技犯罪等。正如有人所尖锐指出的,道德的失落和智力的畸形发展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两大杀手。所以,素质教育既要以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武装人,又要用高尚的道德造就人。孔子重视学生品行修养的做法,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意义。


 
   
打印本页
好友推荐
发表观点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学习时报社 电子邮件: xxsb@263.net 电话: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