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国家大局 思想理论 市场经济 民主法制 学术思潮 科学技术 中外历史 干部教育
当代世界 参考文摘 社会观察 党的建设 文化教育 军事国防 文学艺术 特别专题
 
  用新眼光看待经济新闻 陈力丹  
 

经济新闻在社会信息流通中的地位

过去我们习惯于把经济只是看作政治的附属,所谓经济新闻,就是报告生产成绩、宣扬大好形势。而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政治新闻很大程度上也是经济新闻,政治家已经敏锐地感觉到,执政党的声誉、威望,以及社会的稳定,取决于公众对经济的直接和间接体验,取决于他们对政府管理经济事务的直接和间接体验。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众也越来越多地感觉到社会生活和新闻经济化的趋势。经济已经作为一个重要的公共领域或公共问题,影响着并越来越多地支配着传统的政治、文化等领域。

经济新闻及其象征性趋势

什么是经济?它既不是某个单独的实体,也不是能够抓得住的具体东西,它难以被清晰而准确地加以描述,进展过程也不容易测定。每个人能够直接体验的“经济”是很有限的和微观的;公众对大范围内的“经济”,很大程度是通过大众媒介来“感觉”的。在这个意义上,每个人身外的“经济”是由新闻工作者构筑,在报刊、广播电视节目、因特网中出现的。

大量的经济新闻是抽象的,很难用直接的形象来表达。在一个社会中,经济是一个系统化的整体,由变动着的一系列相互关联的进程、状态和指标构成。与其他新闻不同,经济新闻很少是有关人物的、切实可接触的事件的报道,而是有关数字和一些抽象的决策、趋向、预测等等。

经常使用数字,这就给报道者一种要求受众能够理解的压力;另外它们通常不能给受众以具体事实的立体描写性感受(文字报道),或者带来视觉冲击(图像报道)。人们无法实在地看到利息率下降、股市上升、国民经济状况,只能通过图表、曲线、比喻、举例说明等等方式来报道。

经济新闻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涉及物质财富的生产和消费,另一类是象征性资产(货币、股票、期货等等)的流通、专业性的预测、风险评估等等。

随着市场的扩大和市场力量的增强,“经济”已经很大程度上是要同象征性的成份、交易打交道。经济中的金融部门首当其冲,这一领域的电子网络已经成型巨大的全球显示系统。一个微小的变动,甚至某些相关人士的口头表示,一经披露就会影响市场行为,影响预测。

经济的象征性趋势,使得各种前景分析方面的报道,心理成份更加突出,通过报道给公众留下的“印象”或“感性认识”,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因素,影响着经济本身的正常运作和职能的发挥。

知识经济中的“知识”,包括四个方面:事实知识(know-what)、原理知识(know-why)、技能知识(know-how)、源头知识(know-who)。 现在的经济新闻,特别是财经新闻,已经不能只停留在叙述事实方面了,需要更多地提供第二种知识,尽可能将只可意会的第三、四种知识,在记者笔下转化为可编纂的信息。

这些知识能够提高投资效益,但是知识本身需要投资。投资促进知识,知识也促进投资,它们之间应当是一种良性循环关系。在这个关系中,经济新闻本身既是一种知识形态,也是投资与知识之间的桥梁。要使公众感受到通过媒介找寻知识的这种“投资”,是值得的和必要的。

当下发生的一切都可能是经济新闻

各种新闻之间存在密切而无形的联系。当下发生着的一切问题,都有可能与正在报道的经济新闻相关;还有一些因素是长期的、历史的。

歌手高枫病逝,本来属于娱乐界的白色新闻,娱乐报刊炒作得很凶。在火爆的炒作中,一家经济类报纸却把它写成了一篇典型的经济新闻。因为现在的娱乐界人士通常都是某地某个行业品牌的形象代言人,这些人一旦发生问题(出了丑闻或逝世),会使得相关地方的相关行业品牌受到很大数量的经济损失。当然,他们走红,同时意味着某地某个行业品牌经济利益的上升。 所以,只报告一个给定的变化事实,是难以让受众全面理解它的含义的,必须将相关的因素写进去。这种情况通常是以经济体系中的一个单一变量为基础,从而解释这一变量,并将其“外延”涵盖到可能受其影响的其他变量和进程上,这是传媒的责任。

经济新闻要提供很多的变化关系,告诉受众将发生什么,由于什么而发生,或可能出现什么问题。所以,经济新闻在没有被经济实践证实之前,会有多种观点、倾向和表现形式,相当多的新闻在事后会被发现是不准确的。经常失误的记者或媒介,就会失去公众的信任。 而若在经济新闻领域要求“舆论一律”,也是相当危险的,容易潜伏社会突发动荡的种子。

新闻经济化

现在新闻经济化已经十分明显,世界上权威的经济类日报《华尔街日报》在最近的几年跃升为美国发行量最高的报纸之一(200万);世界主要综合性报纸中,除了要闻版A版外,B版均是经济版;当前世界新闻的流通中,占最大比重的是经济新闻。

一个国家的传媒关于经济的报道,对于外部世界来说,现在绝对是关于这个国家最主要的信息。这个国家的经济在国际市场上的运转,与传媒到位的全面报道、准确的预告和理性而冷静的分析有关。

如果我国的对外经济报道,还是报告大好形势,还是单面叙述自己的立场,还是把一切不利于我方经济发展的外方的政策和国际经济诉讼或制裁概括为“挑衅”,那么我国经济将遭遇由于传媒报道不能适应新形势而带来的损害。

客观报道经济新闻

经济报道的非客观,其实归根到底对我们自己不利。例如人家一反我国某商品的倾销,我们就当作“负面”新闻看待。其实,我们也有同样的权利反人家的倾销。这个原则给了中国企业另一种可能性:证明自己在制造、生产和销售产品方面如何具备市场经济条件,没有拿国家补贴,没有恶性竞争,没做假账。如果这些可以被证明,我们就赢得了使用国内价格或成本的合法性。近年来我国在这方面有不少成功的案例,但很少见报道。

当然,我们的对外经济新闻在总体上仍然要有立场,但是这种立场不是说套话,而是以事实说明我国如何在认真贯彻世贸原则。例如同等国民待遇,我们就可以较多地报道加入世贸以后的民营企业如何拥有了平等竞争的机会。再如政策的透明,我国不少地方建设“阳光政府”,这本身就是在贯彻世贸原则,但是,这类报道并不多见。我们的报道只看重吸纳了多少资金,忽略更重要的环境因素。

这类多少带有宣传色彩的报道,同样要实事求是,存在的问题不应回避。我们过去只想到如何应付国际舆论,现在应该改变观念,而要学会充分借助国际舆论,造成一定的压力,促使我方企业遵循国际规则。

客观报道我国的“六率”

经济新闻的客观报道,需要建立在基本数据的基础上。我们有必要客观地报道我国的“六率”: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失业率、利息率、税率、汇率。这些基本数字的真实、可靠,对于我们在国际上树立良好形象是至关重要的。对于国内专业人士来说,也是必备的分析问题的基础。

记者们不能仅仅会解释什么是“六率”,而要熟悉六率间的相互关系。任何一率的变化,都会影响全局,因为经济是一个整体。这其中有些“率”之间关系可能更密切些,例如经济增长率与其他各“率”之间的关系属于一动百动;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的关系通常呈负相关;利息率与汇率通常呈正相关;宏观税率是否适当,对整个国民经济影响也是明显的。这六率可以是重要的新闻眼,抓住它们的变化做文章,经济新闻也会变得丰富多彩。


 
   
打印本页
好友推荐
发表观点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学习时报社 电子邮件: xxsb@263.net 电话: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