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国家大局 思想理论 市场经济 民主法制 学术思潮 科学技术 中外历史 干部教育
当代世界 参考文摘 社会观察 党的建设 文化教育 军事国防 文学艺术 特别专题
 
  抗日根据地的基层政权建设 张鸣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形象,引人注目者有二,一是清廉,二为民主。

共产党人要在敌后的农村站住脚,首先就是要建设基层政权。除了根据地创建初期由军队建立的准政权之外,重建基层政权的共产党人并没有简单地自上而下的恢复旧政权,将之换上自己人,必须进行实质性的改变,才能适应抗战的需要。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凡是国民党政权加委的基层政权负责人,不是地方豪绅就是借此捞取好处的人,一般都有相当程度的贪污行为,尤其是在赋税的负担上面,绝大多数乡村负责人都会按清末民初以来的“传统”,让小户多负担,自己家和大户则少承担或者不承担,只要已经具有相当实力和人望的抗日团体打出反贪污反腐化的口号,民选基层政权的活动就很容易发动起来。最大的根据地晋察冀边区早在1938年3月,就开展了民选村长运动,这个运动就是在反贪污斗争的旗帜下进行的。当时,晋察冀边区的共产党人还是以“战地总动员委员会”的名义行使权力的,打的是阎锡山的招牌,但是通过清算村账,清算不合理负担和鱼肉乡民的行为,一大批由阎锡山政府精心挑选的编村村长和村副倒了台。为此,大多数村庄都成立了清查帐簿委员会,而党组织起来的农会在其中起了主导的作用。甚至在某些旧的县政府袒护原来的村长的情况下,村政权依然在农会组织的抵制中换了人,比如五寨县的县长将两个被农会驱逐的有贪污劣迹的村长对换,但两村的农会却能够“使两个村子同时拒绝贪官污吏的来临”。还有些村长因为贪污严重,被农会押送到县上,即使县政府将他们放了,可是却再没有了回村任职的可能。更普遍的是农民的请愿运动,成千的农民涌到县政府,非逼迫县政府实行民选撤换旧村长不可,在没有军队撑腰的情况下,即使是阎锡山的县政府,也只能顺应农民的要求。据统计,在1938年,晋察冀边区有8000多个村庄进行了民选村长的运动,参选公民占40—50%,冀中边区有3128个村庄进行了选举和改选,占所属村庄总数的68%。

由新四军李先念部控制的鄂豫边根据地也是这样,先由抗日团体出面发动,组织宣传队到各地宣传鼓动,甚至还演出“改选贪污保长的戏剧,内容就是保甲长贪污压迫老实人”。在对旧政权贪污行为的清算中,重点逐渐从反对行政过程中的贪污行为,过渡到他们借政权欺压良善(老实人),不合理负担这种“传统”上,这种反对乡村不公的诉求,理所当然地会得到更多农民的响应。

打破农民的政治冷漠,

花大力气组织动员基层选举

在抗战期间,敌后根据地所面临的局面非常严峻,随着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侵华日军对敌后根据地和游击战的重视,根据地的基层政权承受了越来越大的压力,由于日军比当年围剿红区的国民党军队更强,装备更好,而且手段更毒辣和无所顾忌,所以,中共对根据地民众的组织力和积极性依赖更多,换言之,共产党人只有动员起一场军民合一,具有充分的民众创造性和积极性的战争,才足以应付现代化程度比自己高得多,又具有超强组织力和凶残本性的日军。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在1939年1月关于村选举的指示信中说,“村政权之脆弱无力,不足以适应战斗环境担当战斗任务,在(民国)二十七年最末一次粉碎敌人围攻中,暴露的最为明显。”事实上,当日军进行大规模扫荡之时,大部分乡村政权都垮了。

在这里,最令共产党人头痛的是农民对政治的冷漠,因为不打破这种冷漠,就无法应付严酷的战争。可是农民这种冷漠,却不是简单地靠政治宣传和民族主义情绪的鼓动所能打破的,甚至在边区第二次民选活动之后,一些地方的“老百姓对于‘村干部’的印象是;‘从前那一批人得势,今天是这一批人得势’。”他们依旧宛然台下政治的看客,冷漠地看着你方唱罢我登场,对他们来说,无论谁当政,他们只有麻木地服从,这种状况,显然与动员全民抗战的目标相距甚远。要想将一向远离政治的农民拉到抗日阵营里来,使支援和参加抗战成为他们的自觉行动,仅仅靠民族主义的宣传显然是远远不够的。比如平西山区的野三坡地区,长期与世隔绝,农民还穿着明朝时代的服饰,“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到八路军进去的时候,还不知道天下已经是民国了,象这样的地方,任你说破嘴皮,恐怕也难以激发农民对日本侵略者起码的感性认识。事实上,共产党和八路军是首先最大限度的取得了农民的信任,抗日根据地政权变成了农民自己的当家人。这其中,政权建设是非常关键的因素。至少,乡村基层政权要取得农民的信任,没有衙门气,让老百姓有亲切感,能最大限度地代表大多数农民说话,而不是只为穷苦农民或者富人说话。它须是乡民日常纠纷的仲裁人,拥有一碗水端平的公正性,即使只做到这一点,仅仅靠自上而下的恩赐也是办不到的,必须有上下两个方面的积极性。首要的一点,就是能让最普通的农民可以对直接管自己的权力机构说三道四,因此,在农村实现真正的普选,设立代表面最大的民意机构,是根据地政权建设的应有之义。

为此,抗日根据地多次组织进行基层选举,每次都花很大的力气组织动员,有的地方,还专门成立了选举委员会,成立选举训练班,针对选举的技术问题专门进行培训,编出了《选村长》这样的戏剧到处演出,形象地告诉农民选上自己合意的人会带来什么好处。为了宣传选举,各个边区都印行了大量的小报和宣传品,仅晋察冀边区就出了各种报刊100余种,有些报刊专门就是为了选举而存在的,象阜平的《大家选》,曲阳的《民选》,定县的《民主洪流》等等,另外还有成千个村剧团、宣传队和歌咏队走村窜街地进行宣传。各个根据地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颁布了详尽的选举法规,为了让农民更方便地选举,有的根据地还对原有的村制进行了调整,晋察冀边区就调整了阎锡山的编村和闾邻制度,在不取消编村和闾邻名义的情况下,数村合一的大编村被取消,代之以完全的自然村格局,闾的形式虽然还在,可内容被一个个以居住地为标准的公民小组替代了。边区、县、区、乡或村都设有民意机关,区代表会由各村按比例选出代表组成,县和边区参议会则由下一级区域选出的代表组成,各级民意机构没有隶属关系。在乡村这一级,除了以前的村民(或乡民)大会外,设立了村民代表会,作为村民大会的常设机构,村民代表会由村长和各个公民小组选出的代表组成,平时有权过问村里的一切事务,并监督村公所的工作,凡公民小组认为不合格的代表,小组可以随时撤换,只是村长必须由村民大会改选,过半数以上的公民小组同意,可以随时召开临时村民大会。不仅如此,在选举过程中还规定可以竞选,县和边区的参议员可以通过集会和媒体进行竞选为自己拉票,而乡村选举的候选人也会到台上表示一下自己将要做些什么。在竞选过程中,台下的老百姓尽可以对他们品头论足,说三道四,林伯渠在陕甘宁边区第一次政府工作报告里曾说,“当着候选名单公布以后,每个乡村都热烈地参加讨论,有的批评某人对革命不积极,某人曾经反对过革命,某人曾经贪污过,某人曾经是流氓,某人曾吸食鸦片等等。有的选民则公开涂掉其名字。”

他们和农民群众一起,

创造了许多世界选举史上

闻所未闻的选举办法

当然,对于选举,法规制订的工作许多政权都可以做,但认真的组织和宣传就有一定难度,事实上中国近代以来并没有哪个政权做过类似的工作,而挨家挨户地说服动员,这样细致繁难的工作就更没有人想过尝试了,而这一切,抗日根据地的共产党人都做到了。不仅如此,他们还和农民群众一起,想出了许多世界选举史上闻所未闻的选举办法,以适应识字不多和不识字的农民。据考证,根据地的投票方式有票选法、画圈法、画杠法、画点法、投豆法、烧洞法、投纸团法、背箱子和乍胳臂等。足以让西方世界大跌眼镜。投票选举法是全世界通用的选举方式,在抗日根据地,这种方式也在用,不过多用在比较上一级的选举中,而乡村选举用此法时,往往会加上一些变通措施,比如在候选人名单上编号,甚至用通行的外号代替大名写在票上。比较普遍的农村选举方式是红绿票法和豆选法。

红绿票法属于票选法的一种,具体施行是这样的,发给投票人额定的红绿票,而让候选人坐在台前,背对着投票者,每人背后一个票箱,红票意味着同意,绿票意味着反对,投票人对每个候选人只能投一种颜色的票。当场投票,当场开箱验票,红票多于绿票者当选(这种选举法带有农村寓褒贬之意,红绿票相当,此人不好不坏,如果绿票大大多于红票,那么这个人的人缘和人望都成问题了)。豆选法是根据地使用得最为普遍的一种选举法,其法以豆粒(什么豆子都可以,已经用过的有黄豆、绿豆和蚕豆不等)作为选票,每个投票人发给一定额数的豆粒,每粒表示一票。投票时让候选人坐在台前一排,背对着投票者,每人背后放一大海碗,投票人鱼贯而过,认为信得过的,就在他的碗里放下一粒豆子,豆多者当选。这种选举法在选举的隐蔽性上要差一些,尽管候选人当时看不见,但一个村的人,谁投了谁的票,一般是无法瞒得住的,但由于选举氛围比较好,主持人也比较公道,所以,因选举而报复的现象还是很罕见的。即便如此,农民投票时也有感到不好意思,怕得罪人的,投红绿票的时候将票搓成一个小小的团,紧紧捏在手里,投的时候让人看不出颜色,也有的将红票大张着,而绿票搓小或者干脆丢掉。投豆的时候,故意穿长袖子衣服,从每个碗边都划过去,让旁边的人看不清他到底投了谁的票。当然也发生过舞弊行为,有人为了当选,收买个别人口袋里装上很多豆子,投票时大把扔入碗内。这种土得掉渣的选举法当然比不得欧美发达国家的选举办法完善,执行的时候,常常会出现许多问题,但是,在当时落后闭塞农村,面对一群识字无多甚至大多数不识字的农民(包括妇女和老人),这是所能采取的最适宜的选举方式了。下面,我们将淮南边区的安乐、殿发两乡的乡级选举过程简要概括一下,也许读者能有更直观一些的感受:

第一项,由乡党支部开会组织“乡选委员会”。委员会包括原乡行政委员会、各村村长、群众团体代表和乡绅代表。第二项,由乡选委员会组织进行公民登记。村民有无公民资格,主要靠群众评议,凡有公民资格的登记在红榜上,没有的登记在白榜上,而登记在白榜上的人如果认错表示痛改前非,还可以转到红榜上来。第三项,提出候选人名单。先行由村干部和群体团体负责人进行动员,群众酝酿,然后按行政、团体以及乡绅的各片提出候选人名单,候选人比应选人数多一倍。名单提出后,张榜公布,再次交由村民讨论,讨论无疑义,则确定下来。第四项,选举代表(乡选实行的是逐级选举制,村民直选代表,然后由代表选举乡政权)。首先发公民证,村民凭公民证入场选举。代表选举实行的改良的豆选法,候选人坐在前排,每人背后放一个大碗,村民每人发额定的红芦苇数根作选票,依次放入碗中。选举前由乡选委员会讲解投票方法,注意事项,确定唱票人和监票人,然后投票,投票完毕,当场唱票,当选代表宣誓。最后一项,召开代表大会选举乡政权。代表大会的程序是:1、开会。2、乡选委员会报告。3、通过主席团。4、通过乡行政委员会(即乡政权)候选人名单。5、主席报告。6、原乡长报告任内工作。7、区长讲话。8、代表发言对乡长工作报告进行批评评议。9、来宾讲话。10、讨论提案。11、选举。

其实,那时的中国农民,尤其是根据地所在的偏僻山区的农民,并不知道什么叫做民主,冀中根据地的创始人吕正操说,他的部队某个团在开会讨论民主问题时,“一个团长的特务员说:‘团长叫我干什么,我不干什么,就是民主。’”正规八路军尚且如此,农民甚至还不如他们,但是只要切实地告诉农民选举是怎么回事,选举出他们信得过的人主政,会带给他们什么好处,农民也是会很清醒地知道利害的,自然也会乐意选举出他们所信任的人来。对于农民来说,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幼稚园式”的选举法选举出的新政权,的确给农民带来了许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处。这样选出来的政权,就是不通过民意机构,农民也可以表达自己的意见,左右政权的运作,因为它没有衙门气,与农民的生活贴得最近。选举成功的地方,所有的好处和便利都会通过农村自有的渠道传开甚至放大,这样,选举不太开展的地方自然就跟着学了。在抗战时期,多少中外人士考察根据地,大多数人都认为根据地是中国最民主最清廉的地方,的确不是他们看走了眼。


 
   
打印本页
好友推荐
发表观点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学习时报社 电子邮件: xxsb@263.net 电话: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