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国家大局 思想理论 市场经济 民主法制 学术思潮 科学技术 中外历史 干部教育
当代世界 参考文摘 社会观察 党的建设 文化教育 军事国防 文学艺术 特别专题
 
  再掀风波的哈里里遇害案 秦治来  
 

2005年10月20日,作为黎巴嫩前总理哈里里遇害案的国际独立调查委员会的负责人,德国前资深检察官德特勒夫·梅利斯首次向联合国提交了一份长达54页的调查报告。这份历经4个多月完成的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梅利斯报告”)的一个主要结论是,叙利亚和黎巴嫩的一些安全官员涉嫌哈里里遇害案。“梅利斯报告”明确指出,如果没有叙利亚高级情报官员的批准,不可能做出谋杀哈里里的决定;如果没有黎巴嫩情报机构的配合,也不可能进一步策划这起恐怖主义事件。由于考虑到哈里里遇害案的敏感性和复杂性,“梅利斯报告”有意省略了叙政府有关重要人物的姓名。

“梅利斯报告”一经公布,立即掀起了新一轮的联合国外交。在10月25日举行的安理会磋商会议,叙利亚驻联合国代表费萨尔・梅克达德对这份“带有政治偏见”的报告提出了猛烈抨击,并且强调指出,如果将哈里里遇害归咎于叙利亚,那么发生在美国的“9·11”恐怖事件应该归咎于美国。美国、法国和英国向联合国安理会成员散发一份措辞强硬的决议草案,要求叙利亚全面配合联合国对哈里里遇害案的调查,否则安理会将根据联合国宪章第41条,考虑对其采取进一步措施(经济制裁)。对于美法英提出的议案,其他国家的态度不尽相同:俄罗斯明确反对联合国通过对叙利亚实施经济制裁的决议;阿尔及利亚、中国、坦桑尼亚等国对实施制裁持保留意见。10月31日,联合国安理会举行外长会议并一致通过第1636号决议,要求叙利亚在联合国调查过程中予以全面合作(其中,包括拘留涉案的叙方人员)。当然,面对种种压力,联合国已经同意,独立调查委员会的工作时限延长至12月15日。换句话说,“梅利斯报告”恰似一枚重型炮弹,在联合国内部引发了激烈的外交博弈,稍有不慎,有可能造成国际社会的巨大分裂。

这份倍受关注的“梅利斯报告”再次凸现了中东和平进程的脆弱和苦涩。在人们的记忆中,中东和平进程历来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充满了荆棘和坎坷。断断续续的中东和平进程基本上遵循了一种自我循环模式:“发现曙光—迎接黎明—跌入黑暗—再次发现曙光……”。此间的分析人士认为,“梅利斯报告”有可能变成点燃中东地区冲突的另一个导火索。

一方面,叙利亚和黎巴嫩的国内局势已经出现大量不稳定因素。这份调查报告在叙利亚国内引起轩然大波。许多叙利亚人认为,独立调查委员会的报告严重失实,充斥着虚假的指控。例如,叙利亚《革命报》分析说,美国大肆渲染这份调查报告的用意在于,一是由于自己在伊拉克陷入泥潭,所以美国急于将失败的责任推到别国身上,二是同叙利亚反对以色列的坚定立场有关。目前,叙利亚国内爆发了大规模的游行活动,坚决抗议“美国要利用调查报告对付叙利亚”。与此同时,黎巴嫩国内一些反对叙利亚的政治团体纷纷以“梅利斯报告”为武器,对黎巴嫩总统埃米尔·拉胡德发起了猛烈攻击。10月21日,黎巴嫩首都贝鲁特发生了要求拉胡德总统辞职的群众游行运动;10月24日,黎巴嫩国会的主要派别“未来集团”强烈要求总统承担道义与政治责任。

另一方面,叙美关系将会面临新的考验。10月24日,美国总统布什在接受阿拉伯电视台采访时表示,希望叙利亚在哈里里遇刺案调查中给予合作,否则军事手段只能是最后的选择。国务卿赖斯也直言不讳地说,联合国的调查报告旨在给叙利亚政府一个强烈信号,即国际社会不能容忍叙利亚的一些“无端行为”。虽然哈里里遇害事件发生后,叙利亚曾经做出许多让步,例如,同意联合国组织独立调查委员会开展调查,于2005年5月完成从黎巴嫩的撤军,但是美国对叙利亚的偏见仍然根深蒂固。实际上,在美国政府看来,叙利亚是一个桀骜不驯的国家,是中东地区恐怖活动的发动机。目前,种种迹象表明,叙美关系不断走向恶化的趋势日趋明显。处于政治漩涡之中的叙利亚不可能向外部压力做出原则性让步,这是因为叙利亚历来是中东地区一个有份量的国家,而且经历过各种政治风雨的洗礼。然而,在美国方面看来,哈里里遇害案调查报告的出炉,为自己向叙利亚政府发难提供了绝好证据,美国不会轻易放弃这样的大好机会。事实上,美国对叙利亚的打压既有“枪打出头鸟”之考虑,也有“敲山震虎”之用意,以便能够有效地推行其“大中东计划”。这样一来,与叙美关系恶化的一个相关后果是,步履维艰的中东和平进程将再次引发新一轮的动荡。


 
   
打印本页
好友推荐
发表观点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学习时报社 电子邮件: xxsb@263.net 电话: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