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国家大局 思想理论 市场经济 民主法制 学术思潮 科学技术 中外历史 干部教育
当代世界 参考文摘 社会观察 党的建设 文化教育 军事国防 文学艺术 特别专题
 
  以人为本 为民造福 汪彦 黄文川 吕红娟  
 

——探索构建和谐长沙之路

编者按: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确保“城镇就业岗位持续增加,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贫困人口继续减少;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普遍提高”。执政为民落实到基层,就是要做好基层老百姓的事,让老百姓分享到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为老百姓提供一个安居乐业的环境。长沙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论,实践城市管理新方法,探索建设民享、民悦的和谐社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长沙是湖南省省会城市,历史悠久,是楚汉名城,文化底蕴深厚,被誉为我国中部地区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今天的长沙繁荣而和谐,其“人本”的执政理念更是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从城市背街小巷的改造,到“雪中送炭”实事工程的实施,都体现着长沙市委、市政府对老百姓的浓浓情谊。长沙市的和谐社会建设,是做好老百姓的事,给百姓一个安居乐业的环境。

“雪中送炭”暖人心

春节前夕,清华大学一年级学生谢卓,从北京风尘仆仆赶到长沙市委、市政府办公大楼来还一个心愿:向帮他圆大学梦的恩人道声谢。

他心目中的恩人是长沙市领导,是长沙市委市政府的实事工程泽惠于他,让他这个寒门子弟如愿跨进了清华大门。在长沙市,怀着这样感恩之情的大学生,有1862名,他们或登门或写信向市委、市政府和市领导表达心中的谢意。

贫困子弟难读书是困扰当今社会的一大问题,长沙市将其纳入实事工程。2004年6月4日出台《长沙市城乡特困家庭子女高等教育助学暂行办法》,市财政出资500万作为助学基金,2004年7月14日助学金正式启动。规定全市范围内被全日制大学录取的本科生,根据不同困难程度可一次性享受2000—4000元的救济金。通过严格评审,登报公示。使全市1862名贫困子弟跨进大学校门,群众称:“这是老百姓最盼的事,是雪中送炭的事。”

老年人特别是孤寡老人也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之一。修建敬老院,让老人们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应当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长沙市将修建敬老院作为“实事工程”之一,改扩建的25所敬老院已全部完工,2004年10月开始接受首批“五保”老人入住。25所敬老院包括:长沙县4所,望城县3所,浏阳市7所,宁乡县7所,高新区1所,还有新建的浏阳市荷花办事处、望城县含浦镇、长沙县跳马乡各1所。每所敬老院占地面积0.67公顷以上,每个“五保”对象居住面积8平方米以上;敬老院配套设施齐全,除公共卫生间外,卧室必须有相应的卫生间,每所敬老院配有鱼塘一口、菜地0.2公顷、猪圈5间等生产基地。

“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是长沙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环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长沙市大规模改扩建敬老院,有效缓解了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冲击,促进了和谐社会的构建。

农民工是城市建设的主力军,他们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其生活条件、特别是住宿问题,由于种种原因一直难以得到改善。搬出简陋、潮湿的工棚,住进宽敞、舒适的楼房,这是无数进城务工农民的愿望。目前长沙市有农民工42万人,人均月收入在700元左右,人均月消费约300元,根本租不起商品房。进城打工农民居无定所、食无定餐的生存状况,触动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心,于是,为农民工建廉租房,又成为政府的一件实事工程。2004年12月底,投资7500万、建筑面积达5.2万平方米的“江南公寓”屹立在长沙城西,这里绿树成荫,花团锦簇,房内装饰一新,设施俱全,而且每人每月仅70元的租金,简直是农民工眼里的人间天堂。

农民工子女就学的问题,也是让农民工兄弟头痛的一件事。在城市里拥有一张属于自己的课桌,曾是多少农民工子弟美好的渴望。

刘骏的父亲刘辉良几年前从湘乡农村来到长沙打工,靠托运货物过日子。2003年,已满6岁的刘骏由于交不起3000元的借读费,而无法进入学校接受义务教育。2004年长沙市颁布《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实施办法》,并宣布免收进城民工子女借读费后,刘骏终于享受到了学龄儿童应该接的义务教育。自去年秋季新政策实施以来,有近3万名农民工子女欢天喜地进入城市里的学校就读。

为幸福生活奠定基石

在长沙市天心区有个名为八角亭的社区,该社区下岗职工再就业率达到98%以上,是湖南省乃至全国有名的最充分就业社区。左手残疾的张凤林2003年下岗时,已过47岁,她和同样下岗的丈夫为了省钱供儿子读大学,生活非常拮据。2004年,八角亭社区工作人员送岗上门,让她在社区招待所当服务员,她感激地说:“党和政府为我们办了一件大实事,救了我全家。”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位置,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长沙市委、市政府关注民生,为老百姓构建幸福生活的基石。

一是扭住就业这个民生之本不放松。注重建立公平的就业引导机制,大力开发就业岗位,营造更好的就业环境,完善城乡一体的就业网络。在推动下岗职工再就业方面,着力深化“最充分就业社区”和“最充分就业街道”活动,大力推行再就业援助行动,2004年实现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员8.11万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53%;安排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4万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43%;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居中部地区第一位,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再就业先进工作单位”称号。

在吸纳农民进城就业方面,从长远着想,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纳入全市就业整体规划,对农民工在就业服务、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和住房、医疗等方面的需求实行了财政预算统筹安排。取消了对进城农民工的不合理限制,打破了不合理的用工制度,废除了不公平的收费措施,建立了市、区(县)、街(乡镇)和社区(村)四级就业服务网络,推行对进城农民工免费就业服务和“零距离”服务。

二是全力构筑城乡一体社会保险平台。长沙市已形成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五大险种同步发展的良好局面,各项保费收入由2000年的11亿元增加到现在的246.6亿元。

低保,曾经一度是城市居民的专利,但从今年开始,长沙市农村的困难户同城市低收入家庭一样可以享受同等的待遇。凡具有长沙市常住农业户口、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户籍所在区、县(市)当年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居民,均可申请享受当地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

今年春节前,首批入保的18万户农村困难户领到了第一笔“过年钱”。按照《长沙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办法》的规定,4县(市)的农村居民每人每年可享受840元最低生活保障,城内5区每人每年为1200元。

近些年来长沙市社会福利、劳动保险事业迅速发展。2004年末,全市拥有社会福利院、敬老院、养老院、光荣院等141所,共收养人员5000人,城镇各种社区服务设施1776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年全市参加失业保险人数达55.54万人,比上年增长12.3%;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人数达58.94万人,增长13.8%,基本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为100%;参加医疗保险的人数达77.27万人,增长24.2%;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的城市居民为14.04万人。

国家民政部领导在长沙视察后,对长沙市的社会救助工作予以高度评价,长沙市的社会救助体系框架覆盖了城乡,使各类困难对象都能及时得到社会救助,从而使社会救助真正实现了“立体化”、“全民化”。在社会救助体系构建领域,“长沙模式”已经在中西部各大城市中处于领先地位。

做好老百姓的事

在熊贤炎老人眼中,最令他高兴的是每天至少要出入四五趟的家门口的小街变了模样。他在古潭街住了60年,看多了小街的兴与衰,其与国运的昌与衰可谓息息相关。老人说,街区的修复不仅让他们的生活环境变得更加干净、漂亮,更重要的是他怀念的老街又回来了。

古潭街位于人民西路与沿江风光带交会处,东邻天心阁,北接五一大道商业区,西靠湘江风光带,修整后的街道全长480米,宽5.1米,是长沙市历史文化街巷之一。一溜齐整的麻石地面,两旁仿明清风格的民居,雕花的窗棂、千年的古井、青砖的墙壁、纵深的四合院,还有那精巧的回楼护栏、原始的石库门……

古潭街只是长沙背街小巷改造的一个缩影。2004年长沙市投资7600多万元,对100条背街小巷整修提质,并新建、改造了60座垃圾站、公厕,100条背街小巷的改造任务已于去年顺利完成。今年,长沙再投资4.3亿元提质改造413条背街小巷,兴建40座垃圾站、公厕。春天的温暖阳光,穿过都市鳞次栉比的高楼,泻入那一条条历经沧桑的老街,似乎在为它们重焕青春而欢庆。

市委书记梅克保说,改造背街小巷是一项以民生为本的实事工程,因为80%的市民居住在背街小巷里。城市建设的宽马路、大高楼真正受益的只是部分群体,替“平民百姓”着想,让所有的人都在城市建设中受益,才是党委、政府应该认真思考的一件大事。

小巷改造连民心、鼓人心。做好老百姓的事,就能得到老百姓的真心拥护。“每次到现场查看,群众都会自发燃放鞭炮欢迎,为老百姓办一点好事,他们都会发自内心地感谢。”梅书记感慨地说。

居民们也把改造工程看成是自家的事,大古道巷的“婆婆队”义务为施工人员端茶送水;樊西巷社区的一位低保户拿出了“低保金”支持小巷改造不肯留名;向东南社区的贺奶奶为修路主动拆除了自家的部分房屋……许多居民说:小巷工程把党和政府与我们老百姓的距离拉近了。

如今,无论你东去登隆街,南走大古道巷,还是西看银建路,北上一路吉祥,昔日污水横流的老街小巷早已平坦如新;违章建筑“摇身一变”成了绿地、花坛;居民提着裤子排队上厕所的一去不返……老百姓无不说:党和政府真是为群众办了件实实在在的大好事!

社区流淌和谐音符

营盘街与开福区民主东街相邻,该社区面积0.12平方公里,人口3742人,社区文化底蕴深厚。2003年11月,社区居民讨论产生了“文明建营盘,爱心满社区”的“社区精神”。并使社区治安、环境等发生可喜的变化,居民为别人着想、为社区服务成了一种自觉行动。如临时工钟敏两三年来,坚持每天两次义务为五保老人颜春芳倒马桶,社区干部则安排人每天三餐为老人做饭;退休教师何梦霞听说社区要成立爱心广场,从自己不多的退休金中拿出200元;退休干部董佩文带着社区环保小分队,每日坚持收捡绿化带中的垃圾;社区与湖南师大家教服务中心签订组织优秀大学生为社区学生提供义务家教……“社区精神”深入人心。

人民新村社区位于芙蓉区朝阳街道,住户住宅面积小、人员组成复杂。在以“倡导诚信文化,实施人文关怀”的感召下,社区居民互帮互助,真情故事层出不穷。

负责看守单车棚的李诚明曾服过刑,他和爱人都无正式工作,儿子正读高中。过去不少居民投诉李诚明工作不负责,纷纷要求换人。社区干部上门做思想工作,通过开导和鼓励,李诚明在居民议事会上谈起多年守车的辛酸并自我检讨。社区党员了解到李诚明家庭确实困难,及时予以关心帮助。最后由社区居民投票决定李诚明继续看守车棚。如今李诚明每天认真看守车棚,笑脸迎人。

文明从社区开始,和谐从社区开始。自2002年被命名为“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市”以来,长沙城区356个社区你追我赶,成为这座城市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机整体。近日从长沙市民政局获悉,今年长沙的社区建设将继续紧扣文明和谐的主题,着重于加强社区服务。

以点带面:精品建设层出不穷

长沙市现辖5区3县1市,其中城区共356个社区。2002年9月,长沙市被命名为“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市”,正是长沙市长期推行精品社区建设的成果。芙蓉区以党建铺路,靠服务升华,促社区自治;岳麓区注重培育精品社区,先后创建了咸嘉新村、望月湖等“全国文明社区示范点”;天心区注重落实工作经费,扩大社区就业,强化社区治安;开福区突出部门参与、社区共建、体制创新和制度建设;雨花区繁荣社区文化,发展社区教育,完善社区设施。经过几年的努力,全市社区建设已由城区推向县(市),并由县城推向乡镇,实现了由点到面的突破。

发挥自治:居民自主产生当家人

2003年,长沙市成功组织首次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先在开福区四方社区试点,首开湖南省“直选”社区居委会先河并取得圆满成功,在全省乃至全国引起了极大反响。随后,全市又有75个社区居委会推行“海选”、“直选”。从“市民论坛”到“道德银行”,由群众发明创造的自治举措,调动了群众自我服务和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目前,长沙市在社区广泛开展“一个党员一面旗”、“一帮一结对子”等活动,增强了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

深化服务:和谐社区享受文明

长沙市坚持一手抓服务设施建设,一手抓服务队伍建设,社区服务业健康、快速发展。全市共建社区服务中心和社区事务受理中心44个,社区服务站669个,社区服务网点5894个。通过实施社区微机配置、建立社区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站)、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医疗卫生计生服务站等措施,从根本上为居民解决就业、医疗等难题。居民通过社区文化艺术节、元宵灯会、长沙之春、星城之夏、金秋歌咏、重阳诗会、冬季服装秀等群众文化活动的“精神套餐”,在和谐社区里充分感受文明新风。

今天长沙市所追求的和谐社会,远不只是一种状态,一种观念,一种情调,一种生活,而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的发展中的和谐。

走近群众的困难

在中部欠发达地区推进改革,抓住战略机遇期的前提,是把社会转型期、体制转轨期和改革攻坚期的种种矛盾协调好。这些年群众上访是长沙市许多干部“头疼”的事,对此长沙市变被动为主动,问政于民,将矛盾化解在基层。

从2003年开始,长沙市每年3月和12月分别抽调近万名干部深入农村、企业和社区,了解社情民意,解决实际问题。梅克保书记说:“‘送温暖’活动搞了多年,我想这个活动不能只是简单的访贫问苦,送点钱了事;要把群众得实惠、干部受教育结合起来,把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结合起来。通过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主动化解矛盾,推动社会和谐。”

万名干部下基层,带来的不只是钱,还有解决问题的办法。雨花区机场高速公路浏阳河大桥人行桥接地工程拖延近一年仍未动工,居住在公路两侧的群众通行十分不便,由于违规穿越公路而引发车祸的事时有发生。村民们抱怨说,城里的干部跑车方便了,我们过路麻烦了。工作组进驻后,多次召开专题协商会,多方筹资,修建上下贯通的人行桥,解决了这个“官喜民忧”的问题。

雨花区彭家湾组部分村民由于项目补偿资金分配不均,与村组干部多次发生争执,矛盾越积越深,村组干部们担心因此引发大的群殴事件。工作组进村后,对项目进行全面清理,并根据国家相关政策进行合理调整,及时化解了这一矛盾。

天心区友谊社区部分失地农民就业困难,没有固定的生活来源,对政府十分不满,工作组在全面了解农民就业愿望和要求的基础上,积极为农民寻找就业岗位,专门举办职业招聘会,当即达成意向就业协议50个,其中30多人顺利就业……

作为干部下基层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天心区委组织部部长夏艳兰感触颇深:像“消防队”一样,及时解决基层随时可能引发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像“宣传队”一样,围绕活动造声势,围绕和谐做文章,促使常年积累的问题在强势舆论下得以解决;像“工作队”一样,走街串户,倾听民声,使得一些沉积在基层、基层又无力解决的矛盾,在从上到下形成的合力中化解或解决。

干部下基层,问政于民,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有效地推动了长沙和谐社会的建设。为长期有效解民忧、排民困,长沙市委、市政府重视长效机制建设,切实维护群众利益。

一是努力排解群众忧难。切实关注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真心实意解决群众生产生活问题,妥善解决在企业改革、城市建设、土地征用和社会管理中的矛盾和问题,并注意在工作中形成解决这些问题的长效机制,从政策措施、工作机制、资金投入等各个方面予以有效保障,使民情民意能够及时上达,各种矛盾迅速得到解决。从2004年12月,全市下基层活动共排查出各种矛盾问题8600多个,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1700多件。

二是切实维护群众利益。长沙市委、市政府强调,一切工作必须从实际出发,从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以群众满意不满意为标准,并制定具体的防范措施。如在拆迁安置问题上,长沙市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调查情况,协调解决问题。对于群众反映的问题,无论大小,无论缓急,都要组织工作组到实地调查研究、分析原因,制定对策,责成有关部门和单位一项一项解决。近4年,全市共拆迁26000多户,通过货币安置和实物安置相结合,使99%的拆迁户得到了妥善安置。

三是着力打造“平安长沙”。市委、市政府提出创建“平安长沙”的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大力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人民群众创造安定祥和、文明有序的社会环境。全市从上到下对不稳定问题的排查、综合协调、紧急处置都形成了比较完整规范的工作程序和工作机制,基本做到了把矛盾和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长沙市民对“平安长沙”的成效感到满意。

丰富百姓文化生活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创造更多更好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优秀文化产品。这是十六届五中全会要求的,也是长沙市委、市政府所追求的。要让长沙市成为最适合人居住的和谐城市,就是要让长沙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长沙市处处生机勃勃。

木兰扇、筷子舞、腰鼓、民族舞、健身球、激灵圈……如果你于清晨经过长沙湘江两岸那两条最美丽的路——潇湘大道和湘江风光带,每天你都可以看到这样的风景。一江两岸,绿树成荫,一步一景,人在景中。可以说,在中国,很少有城市像长沙这样拥有江在城中、城在绿中的独特自然环境。而长沙市,也不惜花巨资把沿江风光带建设得美轮美奂。因为长沙人喜欢在江边散步、唱戏、放风筝,甚至于谈恋爱,不到江边没有情调,正如上海的外滩一样,长沙的沿江风光带就是一条文脉。

长沙群众文化活动如火如荼。在滨江剧场,戏曲专场传来唱念做打的锣鼓点,群众文艺的才艺擂台涌现出一批“明星”,摄影展、绘画展点缀着湘江风光带的“艺术长廊”,江面上有“美丽滑水”表演,岸上是“我心飞翔”风筝比赛……

长沙是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同城双雄:“广电湘军”、“出版湘军”是全国文化产业中名列前茅的两大集团,长沙的“歌厅文化”、“饮食文化”更是全国闻名,湖湘文化的根深深地扎在这里。就在湘江风光带上,气势宏伟的杜甫江阁与天心阁、麓山寺、岳麓书院连成一线。位于正中的杜甫纪念馆,东朝湘江路,西临湘江,馆正中立杜甫塑像,馆内云集名人雅士诗词佳作,是长沙人又一好去处。

长沙山水灵秀、文化底蕴深厚,市委、市政府努力把长沙打造成“令居之者忘老,寓之者忘归,游之者忘倦”的城市。在农村文化建设方面,长沙重视在农村培育农村文艺骨干和文艺队伍,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使农村文化建设渐入佳境。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长沙就把“送戏下乡”活动的重点定位于服务农村文化建设,注重大力培养农村文艺队伍。长沙根据自身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特点,积极培植特色文化。除传统的湖南花鼓戏《刘海砍樵》外,还精心排练出《蔡坤山犁田》、《刘大娘笑呵呵》、《欢乐颂》等经典剧目,并注入时代气息。特色剧下乡演出受到农民的普遍欢迎,成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强大“助推器”。2004年,长沙市的3个剧团在全市农村演出1061场,放映电影496场。至今,这项活动已坚持了近10年,受益的农民达1600万人次。

变“送文化”为“种文化”,是长沙市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又一亮点。长沙通过“送戏下乡”活动,加大扶持基层文化工作的力度,定点、定时、定向、定人、定目标,以责任制帮助培养农村文艺骨干,建立起一支永不离村的文艺队伍。在一些具备基本条件的乡村,他们在送戏服务的同时又举办声乐、舞蹈、花鼓、写作等艺术辅导班,让文化的种子在乡村的沃土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为进一步服务农民、为农村培养编导人才,还在农村建立多处文艺创作生活基地,组织编创人员常年下乡,与农民打成一片,创作、辅导双管齐下,让“送文化”与“种文化”并蒂开放。

近年来,长沙农村系列文化活动的不断开展,不仅有力地冲击和抵制了农村封建腐朽文化的侵蚀和泛滥,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也为促进乡镇区域商业圈的形成,推动乡村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长沙市坚持“以人为本,为民造福”,铸造“民心工程”,努力构建“经济繁荣,社会公平,安居乐业,环境优美”的和谐社会,给人以很多的启示。——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把老百姓的事看成天大的事”的党委、政府是能够得到老百姓拥护的,一个“以人为本”的城市一定能够成为“居之者忘老,寓之者忘归,游之者忘倦”的城市。

(学习时报社专题部城市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调研组 汪 彦 黄文川 吕红娟 )


 
   
打印本页
好友推荐
发表观点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学习时报社 电子邮件: xxsb@263.net 电话: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