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国家大局 思想理论 市场经济 民主法制 学术思潮 科学技术 中外历史 干部教育
当代世界 参考文摘 社会观察 党的建设 文化教育 军事国防 文学艺术 特别专题
 
  增强自主创新 优化产业结构 张占斌  
 

从我国发展战略的全局出发,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在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强调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这是非常鲜明重要的思想,是发展思路的亮点。这说明,增强自主创新,努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将是“十一五”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目标。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中央的“十一五”规划《建议》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一项国家战略提出,并要求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这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需要,又是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矛盾问题,缓解资源环境制约的有效途径,也是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争取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27年的快速发展,创下了中国历史也是世界历史上的快速发展记录,这一经济高增长是基于什么样的发展路径及方式,是否具有可持续性?需要我们认真加以研究和分析。近年来,大量现实情况表明,我们的高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大量投入和消耗资源取得的,其单位产出水平并不高。这样粗放型高增长所产生的负面效应及其对发展的影响,已逐步显露出来。

总体上看,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我国单位产出的资源消耗水平却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这样简单的加以比较,我们就会发现,这种大量资源消耗的粗放型高增长方式,难以长时间维持下去,可持续发展无法得到保证,最终将严重制约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进步。从国际经验来看,从粗放型增长逐步转变为集约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和发展。对此,我们要给以高度的重视。尤其是作为大国,必须通过自主创新,拥有自己的核心高技术,来支撑产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否则,长期下去,必然受制于人。

胡锦涛总书记就“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一次座谈会上提出:科学技术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而自主创新能力又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继续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始性创新能力,大力提高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能力,努力开拓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之路。

在国际竞争日益抢占高技术战略制高点的大背景下,面对技术和产品寿命周期迅速缩短的情况,科技创新能力对于提升产业技术含量及其竞争力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我国要谋求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就必须把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为国家战略,这是实现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促进经济持续高增长的重要保证。这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布局,越早越主动。

经过27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国家以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突破口的一些条件开始形成。一是大规模制造能力的形成。大规模制造能力意味着巨额研发费用能被分摊,从而使自主创新在投入上有了可靠保证,这是产业发展中从事关键技术研发的重要条件。二是配套产业能力提升。较高水平配套产业群的形成,是一些技术复杂、零部件较多的产品在核心技术突破后能够迅速产业化的重要条件。三是企业自主创新动力提高。创新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没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市场前景和盈利前景都不会看好。四是自主创新的人才队伍得到储备。大力培养高素质科技人才,加强科技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人才在自主创新中的储备作用已成为国家发展战略之一。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和要素供给,我们还面临许多困难和约束条件。但我们也要看到,近些年,在一些对国家发展至关重要的关键战略领域和若干科技发展前沿形成一大批自主知识产权,这对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会有突破性的重大带动作用。我们在此方面既要看到差距和困难,但更要有发展中的东方大国的雄心壮志。我们既要继续发挥比较优势,准备打持久战,又要积极谋求竞争优势,力争在某些看得准的重要领域尽早实现突破。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方面,我们要把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紧密结合起来。千万不要走极端,割裂二者之间的关系。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我国经济发展及国际经验表明,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同一过程的不同方面,只有着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才能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也正因此,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重要手段。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有效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然而,在大量利用国外技术资源的同时,国内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没有能够很理想地同步提升。虽然我国产业结构不断升级,高技术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但总体上看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仍然不足。单纯广阔的市场,并不能简单地换来我们需要的高技术。因此,我国产业结构中存在资源消耗偏高的突出问题很难解决,而服务业发展明显落后也是连带效应的结果。

在上个世纪最后20年,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有许多有利的条件。如我们处于科技全球化不断深化的环境中,有大量先进技术跨国转移,跨国公司将许多新技术在其全球生产体系内使用。这使得中国产业结构得到一定程度的优化。但我们必须看到,今后结构优化升级将面临一些新的变化。中国式的逐渐崛起,已使国际上某些国家感到压力,技术的输出受到严格限制。资源环境压力加大,技术约束更加明显。要素成本增长,与周边国家相比有些方面比较优势已不很突出。这些因素使得我们产业优化升级面临新的挑战。

目前,我国总体上处于工业化中期。城市化进程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分工链条加长,装备技术水平不高,都对能源、原材料和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新的大量需求。虽然这些产业的发展对环境和资源造成一定的压力,但从经济发展阶段的基本要求看,我们不大可能“跨越”这些产业发展的这个阶段。但我们没有理由走西方发展国家的老路子。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发展模式的可能,就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走出一条技术推动、资源节约、效率提高的新模式。

在很长时期内,传统产业仍是国内市场需求量大、国际市场有比较优势的重要产业,要加快开发能够推动传统产业升级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装备制造业是为实现工业化、现代化提供物质技术基础的产业,也是今后一段时间我们有较大市场空间的发展产业。我们要力争通过“十一五”乃至更长时间的持续努力,在自主创新能力上取得决定性的突破,促进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

与工业相比,服务业能源、材料消耗低,占用土地少,环境污染少,有利于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从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来看,从2001年以来,工业吸纳就业的能力已经成为负值,服务业是就业的主渠道。积极鼓励和引导,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是大势所趋。没有服务业加快发展,就业问题没有出路。在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不仅要根据我国比较优势鼓励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还要鼓励各类产业增加吸纳就业的能力。在强调自主创新的同时,我们还要继续发展我们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不能简单脱离了比较优势去追求竞争优势。发挥好比较优势,对于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档次具有一定促进作用。在此基础上,我们把追求竞争优势放在更重要更突出的位置上。


 
   
打印本页
好友推荐
发表观点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学习时报社 电子邮件: xxsb@263.net 电话: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