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国家大局 思想理论 市场经济 民主法制 学术思潮 科学技术 中外历史 干部教育
当代世界 参考文摘 社会观察 党的建设 文化教育 军事国防 文学艺术 特别专题
 
  德国大选透视  
 

竞争十分激烈、但又非常低调的德国第16届联邦大选终于落下帷幕。保守的联盟党(基督教民主联盟和基督教社会联盟合称)得票35.2%,分得225个议席;另外,该党在10月2日举行的德累斯顿I第160选区的补选中又获得一名直选议席,合计226议席,成为议会第一大党。社民党得票34.3%,得222个议席,为议会第二大党。自民党得票9.8%,得61个议席。左翼选举联盟得票8.7%,得54个议席,异军突起,成为议会中一支不可小视的新政治力量。绿党得票8.1%,得50个议席。

根据联邦选举法第1条第1款规定,第16届联邦议院由598名议员组成。这些议员由25个政党、3648个候选人在299个选区中按选举法选举产生。德国现行选举法具有三大特色。

首先,选民依法拥有两票。两票印在同一张选票上,左边的为黑字,是第一选票,投给选区中的候选人;右边的为蓝字,是第二选票,投给参与竞选的政党,也称“州竞选名单”(政党名字后附有该党在本选区的著名政治家的姓名)。选举时,第二票选举对象不受第一选票对象的政党属性的影响,如第一票选举了联盟党的某位候选人,第二票可以选社民党,也可以选举选票上印的25个政党中的任一政党。大的政党尽管因拥有广泛的公共资源而具有明显庞大的竞争优势,但选举法的该项规定,至少在形式上保证了大党、小党在选民面前的“机会均等”。

第二,联邦议员总数的一半按多数选举制原则选出,另一半按比例选举制原则选出。第16届联邦议院法定总议席598席,其中的一半即299席,由选民按相对多数原则在选区内直接选出,称为“直选议员”。全国划分为299个选区,每个选区平均不得少于22.6万选民。实行单一选区制,即每个选区只可以选出1名议员;每个参加竞选的政党只可以给每个选区提出1名候选人,相互竞争,获得多数票者当选。10月2日德累斯顿I第160选区的补选中,联盟党就获得了一个直选议席,从而扩大了她对社民党的政治优势。另一半即299席由选民投给参加竞选的政党的第二票选出。选民投票后,各参选政党按得票百分比分到的议席数必须减去该党按第一票得到的议席数,才是该党真正应该得到的议席数。如果某一政党在各选区中得到的直选议席多于州竞选名单第二票分得的席位,则可以保留多出来的这些席位,称之为滞留议席。按选举法规定,第一票实际选出的“直选议员”人数是不能改变的、铁定的,即可能多于或少于按得票百分比分得的议席。各参选政党按有效得票率分得的议席是可变的,即按有效得票率分得的席位超过原来规定的另一半数目,则按实际超部分增加席位。这次联邦大选中,联盟党和社民党都分别获得了几个滞留议席,从而使联邦议院总议席由原来的598个,增加了15个,使联邦议院总议席变为613个,比上届联邦议院议席增加10个。

第三,对参选政党实行5%的限制性条款。在德国,不是什么政党都可以参加联邦大选的。欲参加竞选的政党都必须按选举法的规定申请登记参选。这次获准参选的政党是25个。参加竞选的政党所得选票,以全联邦(全国)为统计单位,少于5%或未获得3名直选议员者,没有资格参加联邦议院按政党得票率分配议席。如果某一小党所得选票按上述规定虽然没有超过5%的限制条款,但却获得了一个或两个直选议席,那么按照“滞留议席”分配原则,该党则保留获得的“直选议席”,但没有按有效得票率比例分配议席的资格。第15届联邦大选中,民社党(即现在的左翼党)的得票率仅为4.0%,没有资格参加按比例选举原则分配联邦议院议席,但该党获得2个直选议席,都堂而皇之当上了联邦议员,与其他议员一样,参与联邦议院的各项工作。这次联邦大选中,极右的共和党、德国人民联盟、国家民主党以及其他形形色色的小党,没有一个候选人能在本选区内当上“直选议员”,也没有一个政党的得票率超过5%的限制性条款,除了联盟党(基督教民主联盟和基督教社会联盟)、社民党、自民党、左翼选举联盟、绿党之外,其他19个政党合计得票率只有3.8%,比上次大选时少0.8个百分点。这说明这些政党的政治理念很不得人心。另外,选举法对参选政党设置5%限制性条款,对防止政党分崩离析、保证联邦政府和政局稳定起了重要作用。二战后,德国政局能长期保持稳定,很大程度上得益政党体制的稳定,而5%限制条款的设定对此起了重要作用。

左翼党(民社党)是这次大选中的最大赢家,该党在1990年的第一次全德大选中,获得17个议席,后来就一直走下坡路,2002年只得2名直选议席,以致对全德政治影响力极小。但她在东部各州却始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东部一城市选区最高得票率达39.5%,与联盟党、社民党一起一直被称为“东部三党”。多年来,她对西部几乎没有什么政治影响力,在西部城市选区最高得票率仅为4.2%,在西部州议会选举中最高只得1.0%的选票。可这次大选中一举获得54个议席,成为联邦议会中的第四大政治力量。她的崛起,不仅使得大选中选票高度分散,打破了联盟党和社民党分别长期垄断政权的局面,而且使得德国政党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左翼党从此走向了全国。

按照选举法的规定,议会第一大党拥有组阁优先权。默克尔领导的联盟党获得226个议席,社民党拥有222个议席,虽然联盟党比社民党只多4个议席,毕竟构成了联盟党对社民党的政治优势。因此,默克尔多次表示联盟党拥有优先组阁权。但问题的核心不仅仅在于是否拥有优先组阁权,而在于事实上能跟哪几个小党共同组阁、联合执政。联盟党与她的竞选伙伴自民党的议席不过议会议席实际总数的一半(307席),无法形成执政多数。联盟党与左翼党政见差距太大,根本不可能合作,唯一有可能的只有绿党,而绿党不但跟联盟党政见分歧较大,而且与自民党毫无共同语言,因此,黑——黄——绿联盟无法实现。施罗德也想继续担任联邦总理,但他领导的社民党与拉封丹(社民党前主席,今年5月退党)控制的左翼党视同陌路人,无法合作。绿党虽很愿跟社民党继续联合,但社民党、绿党总议席数也不过议会半数。社民党唯一可以争取的小伙伴只剩下自民党。1969年至1982年自民党曾与社民党联合执政13年,双方有过美好的合作史,但近年来,自民党与社民党关系紧张;加之,这次大选中,自民党以9.8%的得票率,分得61个议席,成为议会第三大政党,从而自觉身价百倍,拒绝与社民党、绿党合作执政。这样,红——绿——黄联合也实现不了。

联盟党与社民党组成大联合政府,是唯一的现可能。首先,联盟党与社民党曾经有过联合执政的美好经历和一定的经验。1966年—1969年大联合政府期间,社民党人席勒担任联邦经济部长与基社盟政治家、联邦财政部长施特劳斯合作,制定并颁布了《促进经济稳定与增长法》,在社会市场经济中引进了“总体调节”原则,增强了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在大联合政府期间,还制定并颁布了一些有利于中下层人民的法律、法令。在外交政策方面,两党也相互取长补短,为德国赢得了更大的外交空间。其次,近年来,联盟党和社民党政治互信有所加深;在劳动力市场、财政预算、联邦结构改革等方面都有共识;而且,在州一级,联盟党与社民党已经在两个州组成了州级大联合政府。两党组成大联合政府的主要障碍实际上是总理职务之争。所幸的是,两党主要政治家以明智、务实的态度,经过马拉松般的讨价还价,最终达成了双赢的结果,并由默克尔出任总理一职。

联盟党和社民党的大联合政府即将于11月中旬正式上台执政。但这一届政府的担子并不轻松。首先,德国失业率长期居高不下,今年2月失业率高达12.6%,创二战后最高纪录。麦肯锡公司对50万德国人进行的网上调查结果表明,每两个德国人中有一个人担心会随时失去工作;60%的受访者认为,德国经济还会持续恶化。因此,改革劳动市场、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增加就业岗位,大幅减少失业,是对新一届联邦政府执政能力的最大考验。第二,近年来,德国经济长期低迷、预计今年GDP只增长1.0%,在欧盟25国中最低;财政赤字和国债十分庞大。因此,摆在新一届联邦政府面前的首要任务是,采取切实措施,振兴经济,重振德国作为欧洲经济火车头的雄风。第三,大选结果表明,不少德国民众对全球化缺乏了解,没有作好变革的思想准备,不希望改革和希望改革的力量同样强大。因此,面对国内复杂的社会经济问题和改革问题,大联合政府中的左、右翼两大政党,能否摒弃政见分歧,同舟共济,共同推进包括劳工市场、社会保障、联邦体制在内的社会经济全面改革,实现德国的“现代化”,是对这届大联合政府能否保持四年稳定执政的关键。


 
   
打印本页
好友推荐
发表观点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学习时报社 电子邮件: xxsb@263.net 电话: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