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 [   ]
青藏铁路铺轨进入拉萨辖区
中国网 | 时间:2005 年04 月04 日 | 文章来源:

 4月3日,中铁十一局职工在西藏拉萨市当雄县境内铺轨。 中铁十一局青藏铁路铺轨进入拉萨市当雄县乌玛塘乡境内,标志着铁路进入拉萨市地界。2005年开春以来,中铁十一局从那曲地区谷露镇向南拉萨方向铺轨,而中铁一局从唐古拉南北两向向唐古拉山顶铺轨,两地三向的铺轨进入高潮。

青藏铁路打造世界一流的高原生态铁路

长期以来,我国对建设项目的环保管理主要是抓审批和竣工验收两个环节,一些工程建设走的是先破坏后治理的末端管理模式。2002年,我国先后出台了清洁生产促进法和环境影响评价法,把全程控制的环保模式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下来;有关部门也首次作出环保监理进驻十三项重点工程的决定。这标志着我国环保工作模式由末端治理向全程监控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早在这些法律和决定出台前,青藏铁路已经担当起了这一环保模式转变的先锋。严密的全程环保监控使全线用于环保工程的投资超过20亿元,占工程总投资的8%以上,远远高出大型工程环保投入3%的规定标准。

长期以来,我国对建设项目的环保管理主要是抓审批和竣工验收两个环节,一些工程建设走的是先破坏后治理的末端管理模式。2002年,我国先后出台了清洁生产促进法和环境影响评价法,把全程控制的环保模式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下来;有关部门也首次作出环保监理进驻十三项重点工程的决定。这标志着我国环保工作模式由末端治理向全程监控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早在这些法律和决定出台前,青藏铁路已经担当起了这一环保模式转变的先锋。严密的全程环保监控使全线用于环保工程的投资超过20亿元,占工程总投资的8%以上,远远高出大型工程环保投入3%的规定标准。

青藏铁路环保投入资金之多,所占的比例之大,在我国铁路建设史上、甚至工程建设史都是一次史无前例的突破。这一建设与治理同步的历史性跨越给我国的大行工程建设环保工作和环保意识都带来了无法估量的意义。

西部开发的标志性工程成为环保模式转变的先行者

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是地球的"第三极"。它是我国和东南亚地区的"江河源"、"生态源",中国乃至东半球气候的"启动器"和"调节区",也是世界山地生物物种一个重要的起源和分化中心。其自然生态环境既独特原始又脆弱敏感,被世界自然基金会列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最优先地区。因此,在青藏高原修建铁路,不仅工程艰巨、技术难度大,而且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恢复也前所未有的艰难。

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青藏铁路建设中的环保工作,多次对青藏铁路的环保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在青藏铁路开工时,朱鎔基提出要"十分爱护青海、西藏的生态环境,十分爱护青海、西藏的一草一木,精心保护我们祖国的每一寸绿地。"全世界的高度关注和中央政府的重视奠定了青藏铁路探索从末端管理到全程监控环保模式的基础。"因此,青藏铁路可以说是工程未动环保先行,"青藏铁路建设指挥部总指挥拉有玉说:"青藏铁路环境保护工作始终贯穿在铁路建设的规划、设计、施工之中。"

早在青藏铁路开工建设之前,国家有关部门和研究机构就对青藏高原的气候、环境、物种、生态等进行了专题研究。铁道部、国家环保总局、召集有关省区、部门的专家,就青藏铁路建设的工程环保对策等进行研讨,并由铁道部组织编制了《青藏铁路环境影响报告书》。青藏铁路指挥部也把环保工作的总体目标定位为:努力把工程设计和施工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确保冻土环境保持稳定,江河水质不受污染,水土流失防护得力,高原植被有效保护,野生动物迁徙自由,铁路沿线景观不受破坏,建成具有高原特色的生态环保型铁路。

50年前修建的青藏公路被称为西藏交通运输的大动脉,目前,青藏公路承担着进藏物资的85%以上,然而,由于当时我国财力有限,青藏公路修建时一般都是就地取材,因此,一些当年取土挖的小土坑至今没有长出绿草,这也印证了青藏高原的生态是多么的脆弱。

如今,青藏铁路在规划与勘测设计中,线路遵循"能避绕就避绕"的原则,尽量减少对生态的影响。施工营地、场地、砂石料场和取弃土场的选址都经反复踏勘,尽可能选择植被稀少地带。一位施工单位的负责人称:"我在铁路干了20多年,但没有见到像青藏铁路这样对环保要求这么严格的,本来取土厂可以设在路边,但为了保护周边的环境,我们只好到10公里外的荒地去取土,光是来回运输费,一个月也有上百万元。"

有关专家指出,我国政府部门对青藏铁路建成后,可能对环境带来负面影响有关部门也进行了超前思考,提出了避免发生环境污染发生的思路和要求。据介绍,青藏铁路车站设计时,通过尽量减少车站的设置,来减少车站排放物对环境的影响。然而,对于沿线必须设置的车站,采用相应的污水、垃圾处理措施;车站将尽量采用太阳能、电能、风能等清洁能源;运营后产生的各类垃圾将集中搜集堆放,定期运交高原下邻近城市垃圾场集中处理。专家指出,这种生态铁路环保模式过去很少采用,在内地,人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铁路沿线脏乱差的现象,但青藏铁路在设计、建设和运营中把环境污染的程度降低到最低。

在建设中,青藏铁路在我国铁路建设史上首次提出创质量环保双优的目标,把环境保护与工程质量并列为头等大事来抓,出台了一系列的方法和措施,把环保工作与奖励措施、创优评先结合起来,实行一票否决制。从营地建设到工程施工,建设部门都要求各单位对原始生态进行拍照、录像,作为对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始资料,交给当地环保部门留档,当作搞好环保恢复的参照资料。铁路建设总指挥部把各工程地段环保措施过关作为审查开工的必要条件。

在国家提出环保监理进入重点工程之前,青藏铁路率先在我国铁路建设史上设置了环境监理站,委托第三方对全线进行全过程环保监控。形成了由总指挥部、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和环保监理"四位一体"的全面监控的环保管理体系。青藏铁路还主动接受环保部门的监督,先后与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环保局签订了环境保护责任书。铁道部也在三江源头和拉萨河特大桥两个生态敏感地段设置了可视监测设备。

严格的管理措施使青藏铁路建设成为我国重点工程建设环保工作的典范。据介绍,青藏铁路在建设中创造出许多首次:率先打破了我国环保工作先破坏后治的管理模式;首次与铁路所经省区鉴定环境保护责任书;首次投入巨额环保资金;首次引进环保监理;首次在建设中为野生动物修建迁徙通道,移植草皮;也是首次在重大工程建设中多次停工为迁徙的野生动物让道……"

青藏铁路打造世界一流的绿色铁路

青藏铁路的总工赵世运称,全线移植草皮的预算为2亿元,为了保护沿线脆弱的生态环境,青藏铁路建设爱护青藏高原一草一木,仅草皮移植的花费就达2亿多元,移植皮达数千万平方米。

去年夏季,记者来到念青唐古拉山脚下,这里藏北草原生机昂然,成群的牦牛悠闲地吃着嫩草,铁路路基上移植的小草开始破土而出....... 负责施工的中铁十五局青藏铁路工程指挥部指挥长张海亮说:"我们在这里移植草皮27万立方米,并派专人每天为这些草皮按时浇水,精心养护,力争打造世界一流的绿色铁路。"

据介绍,草皮移植的整个过程是,先将路基底下的草皮切成块,然后用铲车将一块块草皮连同有机土壤一起搬到移植草皮区,对移植草皮进行精心养护。当路基成型后,再把草皮又移植恢复到路基边坡上。

建设者不仅注重保护,还主动为青藏高原增添绿色。中铁一局从陕西等地运来黄土在昆仑山下种上花草树木。中铁十四局的老职工刘金云每天顶着寒风把便道上生长的红柳、骆驼刺移植到土壤肥沃的地方。建设者不仅在施工区里搞环保工作,工区外的环保工作他们也一并担负起来。"长江源"不在中铁三局的环保管辖范围,纷至沓来的游客在此留下不少垃圾。环保部长张新礼一面动员党员去捡垃圾;一面提议加强保护。经环保部门批准,这个局投资10多万元钱,建起了停车场、旅游道路,设置了护栏,修了垃圾池。"家住长江尾,来到长江头,保护长江源,就是保护家乡水。"一位在职工用这样一首诗表达环保事关大家的观点。

在位于那曲地区安多县的中铁十一局青藏铁路建设指挥部,记者看到这里生活营地整齐划一,纤尘不染,摆放着可降解、不可降解垃圾箱及电池回收箱。各单位都推广使用无磷洗涤剂,生活营区普遍设有处理污水的沉淀池。甚至连以往不太注意的厕所在青藏线上也上了档次,大多营地设计了冲水式厕所,粪便沉淀后处理。

施工中,各单位生尽各种方法积极保护冻土、河湖水质和草地,为野生动物迁徙建设通道。有的单位为了保护沿线自然景观甚至到远达50多公里的地方取土。青藏铁路开工建设以来,国家环保总局和各级环保组织多次检查青藏铁路,一致认为青藏铁路的建设对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几乎没有影响。2003年8月,国家环保总局等六部委组成的检查组对青藏铁路的环保工作进行了全面检查后认为:植被、湿地保持原貌,有效保护了多年冻土、江河源水质、野生动物迁徙条件和铁路两侧自然景观。"青藏铁路的环保工作在国内重点工程建设中处于领先水平,具有示范作用。"

严格的环保措施使青藏铁路成了一个环保教育大课堂,所有施工单位和建设者对环保工作有了新的认识,提高了环保意识,深深地理解一草一木对青藏高原生态的重要。

青藏铁路沿线成为野生动物乐园

平均海拔4000米的青藏高原是中国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为了保护这片净土,中国政府投巨资建立了可可西里、三江源、羌塘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绿色隔离网将美丽的错那湖与繁忙的工地相隔离。

这里拥有中国丰富的珍稀特有物种,栖息有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驴、白唇鹿、雪豹和黑颈鹤等国家一类保护动物,还有藏原羚、盘羊、岩羊和斑头雁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青藏铁路建设公司党委书记卢春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为了确保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不受影响,青藏铁路专门为野生动物开辟了32个通道,这在中国大型工程建设史上尚属首次。"据他介绍,野生动物通道设置是根据野生动物栖息、繁衍、迁徙等生活习性决定的,通道大多设立在野生动物集中的地段。

如今,青藏铁路建设工地呈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的美好场景。在位于安多县境内的错那湖,记者看到一条长20多公里、绿色隔离网像长城般在"神湖"错那湖边蜿蜒而过,将热火朝天的青藏铁路工地与宁静美丽的湖水隔开。清澈碧绿的湖面上,野鸭和水鸟自由嬉戏;在绿草如茵的湖边草地上,牦牛和羊群悠闲自得地吃草,构成一幅大自然的和谐画面。

中铁十九局青藏铁路工程指挥部指挥长卓磊说:"错那湖保护是我们管段内环境保护的重中之重。我们规定施工人员不准向湖内排放生产和生活污水,禁止捕鱼和采摘野生植物。这些规定由负责环保的专门工作人员监督。发现违规者,第一次罚款,第二次下岗。"

青藏铁路上因此涌现出许许多多主动保护环境的动人故事。去年,一只小藏羚羊遭到野狼攻击,中铁十四局两名职工冒着危险救出小羚羊,精心饲养。这只小动物被保护志愿者们取名为"爱铁多吉"。职工中有救过小猎隼的,有救过秋莎鸭的……

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站负责人、那曲地区森林公安局政委落追高度赞扬青藏铁路环保工作,他说:"在我们自然保护区周围因公路建设、开采矿产造成的生态环境的破坏,直接威胁着藏羚羊和当地牧民群众的生活,我们应当向青藏铁路建设中先进的环保模式学习,在今后的经济活动中尽量少破坏青藏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

青藏铁路建设指挥部科技部长张鲁新认为,"在如此复杂的施工条件下,要求如此之高,做得如此之好,严格的环保措施把环保观念灌输给了一线建设者。开工三年来,已经有10万人次在参与建设,无疑是提高了全民族环保意识和观念。青藏铁路的环保工作人仅为今后重点工程的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还将对整个中国的建设理念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有关人士认为, 青藏铁路的环保工作如此出色,一是政府部门的重视,二是政府有钱投入。有资金投入是政府能够重视起来的基础。青藏铁路地位之显要无庸置疑,曾历经三代人的关注,但由于国力所限几上几下,半个世纪后才重新提出上建设日程。半个世纪前与青藏铁路同样重要青藏公路动工时,政府投入仅有30万元,有关人员依靠借来的220万元军费完成了这一工程。以前很多报道用以提醒我们更多地关注环保:澳大利亚政府在高速公路上为长颈海龟修建地下产卵通道;英国在白金汉郡在公路下面为蟾蜍建起产卵"隧道";保加利亚政府在与希腊交界的边境为灰熊建造出国寻偶"隧道"……在那个建设者生命与工程质量都无法得到切实保障的年代,即使对环保有再深远的认识,我们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把环保工作提到目前的高度去重视。除了叫出"人定胜天"的口号,不顾一切建起可以保障生存的简易通道外,我们别无选择。

新华网 2005年4月4日

编辑信箱 ] [ 打印文章 ] [   ] [ 关闭窗口 ]
国内新闻24小时排行

国际新闻24小时排行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