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 [   ]
委员谈新农村:没有农民富裕就没有小康社会
中国网 | 时间:2006 年3 月7 日 | 文章来源:陕西省信息中心

2005年,中国农民人均收入首次突破3000元大关,但增幅有所回落,而且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还在继续拉大。农民的相对贫困化,正在成为中国诸多经济和社会问题的总根源。党和国家审时度势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破解了中国农村发展的诸多深层问题,给9亿农民带来了真正的实惠。新春伊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成为人们普遍谈论的热门话题,也自然成为本次“两会”代表委员关注的焦点之一。

3月1日晚上,在北上的列车上,出席“两会”的陕西政协委员们兴奋万分地谈论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个话题,而且有不少委员就此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突出不同的重点,写了大会发言和提案。下面是几位委员所关注的重点。

刘石民委员:新农村建设首先要解决农民相对贫困化问题。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2005年中国农民人均收入为3255元,比上年增长6.2%,增幅回落0.6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去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却实现了9.6%的高增长,达到10493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超过了7000元。而由于东西部农村的巨大差异,西部十多个省市的农民人均收入实际上只有1300元。这个问题不解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无从谈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已指明了这一点。

韦苇委员:“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五句话20字高度概况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和目标。要实现这个宏伟的目标,一定要从各地实际出发,切忌一刀切,一哄而上,搞形式主义。全国东西南北地域辽阔,各地农村的地理、经济、文化、生活方式千差万别。就是在同一省内,这种差别也十分明显。因此在工作上要通过调查研究、解剖麻雀、总结经验的方法,稳步推进。并在建设实践中处理好国家投资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关系;工业反哺农业,财政转移支付与发挥农民作为建设主体作用的关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典型示范与全面建设的关系。

于小文委员:新农村建设从现在开始就要注重和造就社会主义新型农民。当前,我国农村居民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有39.1%,再加之传统小农经济观念的遗存,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低、经营理念差、专业技能少的矛盾,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关键因素。因此,要对农民进行广泛的经济社会知识、实用技术和发展技能等的培训,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增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在动力。

史新民委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通过规划在“新”字上做好文章。一是村容村貌要新。自然或行政村应按照规划,搞好水、电、路和农民住房建设,为农民群众营造一个清新文明的生活环境。二是农业生产要新。应在农村大力推广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先进的耕作方法,逐步实现农业的工业化经营和管理。三是生活方式要新。要引导农民逐步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和方式,大力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四是民主管理要新。要制定出符合群众利益为群众所接受和拥护的乡规民约。五是城乡沟通要新。要逐步实现村村通等级公路,村村通电视电话,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

编辑信箱 ] [ 打印文章 ] [   ] [ 关闭窗口 ]
国内新闻24小时排行
国际新闻24小时排行

Manufacturers, Exporters, Wholesalers - Global trade starts here. 阿里巴巴中国
阿里巴巴公司库
商业资讯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