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立潮头力争先——藏养路工人先进事迹系列报道
中国网 | 时间:2005 年06 月17 日 | 文章来源:西藏日报

像一缕金色的飘带,起舞于世界之巅;如一条跳动的脉搏,润泽着雪山草原。漫漫高原长路是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道路交通是西藏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根本保证。和平解放50多年来,西藏的经济发展始终与不断加快的公路建设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1954 年川、青藏公路的建成通车至1989 年,中央对西藏公路交通建设共投资约70亿元。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中央对包括交通在内各项事业的支持力度逐步加大:“八五”、“九五”期间,国家为西藏的公路建设分别投资14.7 亿元和40.8 亿元;“十五”头4年国家投资110多亿元。“十五”期间,中央对西藏公路交通建设投资将超过140亿元。良好的交通运输环境,为西藏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2004 年,西藏经济总量首次突破200亿元大关,国民经济连续4年保持12%以上的增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呈现出强劲而良好的发展态势。然而,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骄人业绩的取得,离不开无数普通劳动者一点一滴的辛勤奉献,更离不开营造良好交通环境,精心呵护着我区经济大动脉的公路养护人。正是他们,用一双双有力的臂膀托起了西藏自治区经济腾飞的翅膀。

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具体到养护工作,就是坚持做到以人为本,养好管好公路。西藏交通公路养管部门以人性化管理为理念,逐步解决一线职工长期存在的“三多”、“六难”问题,为养路工人送去了情真意切的人文关怀

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杨传堂指出:“坚持第一要务,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科学发展、加快发展、跨越式发展。”西藏自治区幅员辽阔,地域广大,交通线长。在长达42200 多公里的漫长运输线上,西藏自治区43个养护段、116个工区、378座道班,如繁星般地点缀在“世界屋脊”的腹地。由于公路设养较早以及特定的工作性质决定了西藏自治区大部分工区、道班远离城镇,致使养护单位长期以来存在着特有的职工遗属多、孤儿多、待业青年多的“三多”问题和道班工人吃水难、用电难、吃菜难、看电视难和子女上学难、子女就业难的“六难”问题。到2004 年底,西藏自治区公路养护系统仅待业青年就有3389 人。在西藏自治区公路养护一线,现有工龄10年以上的长期临时工716人,工龄10年以下的临时工399人。他们中有不少人是基层道班的中坚力量。这些现实问题的存在,多少年来一直是公路管理部门和道班养护工人的一块心病。

要真正代表最广大养护职工的根本利益,就必须做到权为广大职工所用,情为广大职工所系,利为广大职工所谋;要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做到以人为本,从广大养护职工最关心的事情做起。作为西藏自治区公路养护管理主管部门的西藏自治区交通厅和西藏自治区公路管理局及各地市交通局痛下决心,从逐步解决一线养护职工关心的“三多”、“六难”问题着手,切实为养护工人解难事、办实事。

2003 年和2004 年,西藏自治区公路管理局自筹资金46.58 万元、交通厅产业工会补助10万元,分别组织长期工作在海拔4000 至4500米以上的一线养护工人共1886 人进行体检。在掌握职工身体状况的基础上,对不再适应在高海拔地区工作的职工工作进行了调整。山南地区交通局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支持下,在2004 年开展了全方位的送温暖、结对子、建项目、找出路的支助活动。他们积极筹措资金,利用逢年过节之际,看望慰问特困户和高山偏远道班职工。组织20名养护生产一线的职工赴内地考察、学习,开阔了养路职工的眼界。2004年,为纪念山南地区交通局成立40周年,他们还在全系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丰富了养路职工的文化生活,增强了养路职工的荣誉感和自豪感。

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十分关心交通养护职工的生产、生活。针对养护职工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从“八五”开始,西藏自治区每年从有限的地方财力中安排资金,拿出180万至250万元改造5至10座道班,尽最大努力,解决和改善养护职工的生产、生活条件。西藏自治区领导下基层时,经常前往一些艰苦道班,走访养护工人,向他们嘘寒问暖,使养护职工切身感受到党的关怀和组织的温暖。针对长期困扰养护职工的“三多”、“六难”问题,西藏自治区交通厅和公路管理局自2003 年起,先后拨出资金600多万元解决一线职工的用电、看电视、吃菜、吃水等问题。其中仅去年就自筹资金246万元,为20个高山道班解决了太阳能供电照明问题,新修了9个工区道班的住房和41个基层养护单位的蔬菜种植温室。

中央第三、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后,中央有关部委和对口支援省市也加大了对西藏交通的援助力度。在国家交通部的倡导下,全国550万交通职工开展了向西藏养路职工送温暖活动。交通部及全国29个省、市、西藏自治区和计划单列市于1995 和1996 两年投资3190.4 万元,为西藏养路工人援建156座道班房。交通部还专项投资775万元,为道班配套安装了电视卫星地面接收装置和柴油发电机,极大地改善了西藏养路工人的工作和生活条件。2001 年,交通部再次动员全国交通系统,开展“援助西藏公路机械活动”。交通部直属单位和全国交通系统40个单位,共援助资金2944 万元,为西藏公路养护部门捐赠养护机械75台(套)和一批笔记本电脑,极大地增加了西藏公路养护的科技含量,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

受工作环境和就读条件的限制,过去,养护工人的孩子大都生在道班房,长在公路旁,由于没有文化,形成了大量文盲和待业青年。为了给新一代道班工人子女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条件,不再出现新的文盲和待业青年,西藏自治区交通厅和西藏自治区公路管理局想方设法,多方筹集资金,在各地市交通局和公路管理局4个直属公路管理分局所在地及县城,总共投资3120.6 万元,修建了14个学生托管中心,对所有养护单位的学龄儿童及道班工人子女实行集中管理,并统一联系学校,安排就近上学读书。到2004 年底,共为769名道班工人子女解决了上学问题。2004 年在庆祝川、青藏公路通车50周年之际,中国公路杂志社向西藏公路养护系统的8个职工子女食宿点捐赠了一批价值15万元的最新出版图书,并分别援建了一个图书阅览室。此外,他们还向8个食宿点各捐赠5000 元现金,用于购置书架、书柜、书桌等图书阅览设备。2002 年,河北省秦皇岛港务局工会在了解到西藏养护职工子女上学难的问题后,及时捐赠10万元,以帮助养护职工子女上学读书。西藏自治区公路管理局党委以此为契机,建立了“西藏公路管理局职工遗属、孤儿助学基金”,并号召全系统党员干部捐款。目前,助学基金已积累资金近40万元。在林芝公路管理分局学生托管中心采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如今道班工人子女良好的学习生活条件。这个于1993 年9月由西藏自治区交通厅一次性投资300万元建成的学生托管中心,学生宿舍、学生食堂和电教室、图书馆、自习室等学习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公路管理分局还为托管中心专门配备了10名工作人员,并聘请了2名教师负责辅导学生上好晚自习。现在,这里3个养护段的42名学生均被统一安排在林芝地区第一小学上学。学生们朗朗的读书声,成了养护工人们心中永远的欣慰。

为众多待业青年寻找就业门路。2003 年和2004 年,西藏自治区交通厅和西藏自治区公路管理局共投资78.76 万元,先后在日喀则、林芝、昌都、拉萨和格尔木5个地市交通局及公路管理分局举办了5期待业青年电脑、汽车驾驶培训班,共培训待业青年258人。通过培训,待业青年大都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岗位。2004 年,西藏自治区公路管理局根据西藏自治区交通厅党委的总体要求,安排了总投资1.4亿元的乡村公路建设项目16个,组织全区7个地市交通局、4个公路管理分局的1890 名待业青年参加建设,有效地增加了他们的收入。

日喀则地区交通、公路部门于2004 年分别成立了待业青年项目部,主要从事乡村道路建设。目前,地区交通局待业青年项目部共有来自基层的道班子女147人,地区公路局待业青年项目部有150多人。2004年,每个待业青年月平均收入达到950元。已经待业16年的37岁的道班子女卫东说,自从加入了待业青年项目部,不但有了稳定的收入,而且通过参加项目部组织的文化活动,提高了文化素质。

安多公路养护段的148名待业青年,常年靠公路管理局和养护段挤出的扶贫救济金维持生活,如何安置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是公路养护段面临的最大难题。2001 年,养护段发动全段职工捐款2.7万多元、集资4.28 万元,并从段部解决了一台手扶拖拉机、一台东风货车,组建了待业青年公路服务队,由公路养护段利用青藏公路整治的时机,争取工程项目,寻找创收机遇。在西藏自治区交通厅、西藏自治区公路管理局和青藏公路管理分局的大力支持下,待业青年公路服务队不断发展壮大,组建5年来共盈利200多万元,参加服务队的待业青年月收入达到500元,从而有效地缓解了公路养护工人子女就业难的问题。

“三多”、“六难”问题的逐步解决,实现了养路工人期盼多年的夙愿,也深深地温暖了一线养路工人的心,他们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养护工作中,以道班为家,以养路为业,塌实工作,勇于奉献。2004 年,西藏自治区设养公路的油路好路率达到83.97%,砂石路好路率达到59.82%。

阿里公路养护段为扭转乡村公路“边建设,边损坏,效益差”的局面,推行了以“变道班工人为生产管理人员”为主要内容的公路养护运行机制改革,实行工效挂钩制度,提高了养护生产效率。2004 年,全地区养护段公路设养里程为966公里,安排的养护资金为466万元,大中修资金为300万元;全年公路养护小修保养完成备料39.8448 万立方米,清理边沟1.93 万米,整修公路37公里,疏通涵洞143 道,清理积雪560万立方米;在大中修工程中,共修建圆管涵洞50道,使阿里地区设养公路的好路率和综合值分别达到了45.5%和58.3%,基本保证了四季畅通。

2004年,工布江达养护段所辖路段多处大面积发生公路水毁灾害,广大养护职工以忘我的工作热情,不分昼夜、连续奋战。他们投入人力2050 个工日,出动各类机械400个台班,完成抛石防护3208 立方米,使用铅丝防护基520立方米,不仅保证了川藏公路的畅通,而且使全段养护公路的好路率达到85.40%,综合值达到了81.93%,创造了一流的工作业绩。迢迢高原长路是西藏养路工人深厚情感的最终归依。他们用绿树、鲜花和芳草装点起心中那片永恒。道路美化、绿化工程,使公路养护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2005年68岁、曾在八一公路养护段从事养护工作30年的退休职工何德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深有感触地说:“我们老一代养路工人做梦都没有想到,今天西藏会有这样好的路。”作为1965 年就参加养护工作的西藏第一代养路工人,何德荣老人亲眼目睹了西藏公路建设和公路养护事业的飞速发展。的确,作为承载西藏自治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公路交通事业,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全国人民的无私援助下,在区党委的坚强领导下,经过西藏自治区广大交通系统干部职工的艰苦努力,已经呈现出了跨越式发展的良好势头。截至2004 年底,西藏自治区公路通车里程达到了42200 多公里,其中黑色路面3000 多公里;西藏自治区73个县中,33个县通了油路。乡镇和行政村通车率分别达到93%和73%。

路况的极大改善,在很大程度上优化了养护职工的工作条件,减轻了养路工人的劳动强度,西藏自治区公路养护开始逐步实现由人工养护向机械化养护的历史性转变。在机械化养护程度较高的山南地区交通局日当养护段,目前已经拥有价值1000 多万元的养护设备。在养护段负责养护砂石道路的道班、工区分别配备了手扶拖拉机和翻斗车。分布在泽(当)错(那)油路上的3个工区也都分别配备了自卸翻斗车、养护综合车、自卸手扶拖拉机、装载机、职工上下班乘坐的“宇通”牌客车等养护设备。

随着路况的不断改善和养护工作机械化程度的逐步提高,西藏自治区漫长的公路运输线,在养路工人的手中逐渐变成了散布在西藏高原的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车行高原,在不少路段人们欣喜地看到,护卫在公路两旁的绿树,像一条条绿色的屏障延伸在尼洋河畔、后藏古城、藏南谷地。曾经的不毛之地,如今已铺展着令人心旷神怡的茵茵绿草。在微风中轻轻摇曳的格桑花,迎送着南来北往的远方来客。西藏公路变美了。这是高原养路工人描绘在故乡土地上最新最美的图画,是西藏养路工人对公路深厚情感的充分体现。

与雅鲁藏布江相伴而行的泽(当)桑(日)公路长期备受流沙及水毁之害。新油路建成后,曲松养护段的养护工人们把这条路视为安生立命之本,把它当做自己的后花园来进行建设。2004 年3月10日,春寒料峭,黄沙弥漫。在曲松养护段的精心组织下,投资12万多元的泽桑公路绿化、美化工程开始实施。全段的养护工人、行政人员和机械设备悉数出动,开赴公路一线,在全长23公里的线路上加宽路基、种草种树。尽管狂风呼啸,烈日当头,养路工人们将一株株幼苗树立在公路两旁,把一粒粒深情的草籽播撒在雅鲁藏布江畔。到4月25日,他们完成了所有工程量。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当年,养护段种植的树木成活率达到了80%,草坪生长率达到60%。养路工人的满怀期望,换来了一片新绿。

蜿蜒曲折的川藏公路在林芝地区的大部分路段拥有良好的天然植被和优越的气候条件。在治理泥石流灾害和修建公路防护边坡时,养护工人们坚持做到把灾害治理与道路美化相结合,充分利用防护边坡修筑花台,养花种草。坐落于林芝地区八一镇的八一公路养护段四工区是一个以妇女职工为主体的优秀养护集体。自1998 年以来,这个工区连年被林芝公路管理分局和八一养护段评为先进单位。在繁重的养护工作中,女工们有着自身无法克服的困难,但也有着男同志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在实施公路养护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妇女职工们以其特有的细腻,悉心装扮着她们由衷挚爱的心灵之路、情感之路。在四工区负责管养的30公里路段上,她们先后建起了60多个别具一格的花台。花台中,杜鹃花傲雪怒放,格桑花迎风摇曳。盛开在雪山下、道路边的五彩奇葩,正是养路职工心系公路、爱岗敬业、无私奉献高尚情操的真实写照。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艰苦环境是对养路工人坚强意志的最大考验;顽强拼搏是发自养路工人内心的永恒誓言。只要坚持了自我发展,就没有逾越不了的难关;只要用心为事,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养护单位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绵延数万公里的迢迢运输线上,一座道班房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工作单元。正是由于其特殊的工作性质,除事关全局的大事外,工区道班面临的许多具体困难只能自己设法解决。坚持自我发展,是西藏自治区公路养护事业在新形势下加快发展的必由之路。

1992 年,西藏自治区交通厅公路管理局党委向西藏自治区4个公路管理分局、55个公路段、557个工区(道班)发出了“在养好公路,确保畅通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兴路富工,促进公路养护事业的全面发展”的号召,从而在西藏自治区养路工人中掀起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兴路富工的新一轮创业热潮。

在西藏自治区众多的养护单位中,有许多是深居在荒山野岭的高山道班。长期工作在这些工区道班的养护工人,由于长期吃不上新鲜蔬菜,身体健康受到了很大影响。为从根本上解决道班工人吃菜难的问题,各养护段和养护工区纷纷立足本地实际,开办生产基地,大力发展蔬菜种植业和畜牧养殖业,想方设法为高山道班解决燃眉之急。海拔3200 米的扎囊养护段四工区,位于雅鲁藏布江南岸的山南地区乃东县金鲁乡境内。这里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发展农副业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在西藏自治区公路管理局和山南地区交通局的大力支持下,近年来,这里建起了蔬菜温室,蔬菜种植面积达到了100多亩。他们在经营好现有果园的基础上,还积极发展养殖业。通过广大职工的不懈努力,现在这个工区已经成为扎囊养护段重要的蔬菜生产基地,为高山道班的蔬菜提供率达到了100%。

除集中建立蔬菜生产基地外,各养护段和养护工区还因地制宜,积极提倡养护职工发展家庭副业。八一公路养护段1工区的6名职工中,有5名职工的爱人是家属。他们充分利用当地优越的气候条件,由家属们负责种好自己的“自留地”。走进1工区绿化整洁的后院,时令蔬菜青翠欲滴,鸡犬之声相闻。这个工区的6名职工,家家有自己的菜地,户户饲养着猪和鸡等家畜、家禽,热闹场景可见一斑。工区长次仁罗布不无兴奋地说:“我们1工区已经告别了吃菜难的历史。”

在养护资金投入有限的情况下,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西藏自治区养路工人长期存在的低工资收入与高工作压力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为提高一线临时养路工人的工资待遇,西藏自治区公路管理局千方百计挤出资金,从2003 年起,将每人每月的工资提高300元,使临时工的工资由过去的300元增加到现在的600元。他们还号召全局职工“少抽一包烟、少喝一瓶酒,为共同解决职工困难奉献一份爱心”。2003 年,仅公路管理局机关干部职工就捐款30万元。然而,养护事业要发展、要壮大,除了主管部门的支持帮助外,还要依靠全体养护职工的共同努力。实践证明,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就是一条增效创收的有效途径。

青藏公路当雄养护段24工区的养路工人们,在工区长、全国劳动模范小多吉的带领下,从捡牛粪、利用废弃的旧沥青桶加工火炉和烟囱入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在短短的4年多时间里,工区三产项目就发展到商品销售、餐饮、娱乐、运输、面粉加工等10多个,累计赢利200多万元。有了钱,工区首先想到的是路。他们先后更新了翻斗车、拖拉机、自卸车、装载机等养路机械,使机械化养路水平大为提高。2005年2月14日,小多吉还组织工人们专门到内地参观,进一步拓展了工区的发展思路。

山南地区交通局曲松养护段在养好公路,确保畅通的前提下,认真调查分析市场,大力拓宽增收渠道,发挥行业优势,积极参与公路建设。2004 年,他们先后承包了曲松县朗贞寺乡村公路和加查县若塘公路的新建工程,同时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开采片石。各工区道班也根据各自的地理和自然条件,开办了大量商店、饭店、茶馆等服务设施,不仅解决了51名待业青年的就业问题,而且有效地增加了职工的收入。建立于1995 年的29道班蔬菜种植基地是养护段高山道班蔬菜供应的主要来源。在经过多年悉心经营后,这里的生产能力逐年得到提高。现在,基地每年能够生产蔬菜约7500 公斤,出产西瓜约2500 公斤。除满足高山道班的需求外,每年还能盈利10000 元。通过灵活多样的经营方式和经营渠道,这个养护段2004 年共实现创收80余万元,人均增收4500 元。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既增加了职工收入,又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养路经费的不足。

在西藏自治区实现“一加强、两促进”历史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养路工人作为交通先行者,巍然挺立于建设事业潮头。他们立足平凡的工作岗位,用手中的养路铁锹为西藏高原的壮美河山增辉添彩。他们所付出的辛劳、奉献和牺牲,凝聚成推进西藏自治区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动力,他们的崇高业绩,历史将永远铭记。 (周波 廖嘉兴 达次)

 

[编辑信箱]   [打印文章]   [ ]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68326688 (2005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