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 [   ]
回眸“十五”:扬改革开放风帆
中国网 | 时间:2005 年10 月10 日 | 文章来源:新华网

“十五”期间,经济体制改革在各领域全面展开,而“十五”最后一年2005年则被国务院确定为改革攻坚年,一些多年酝酿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突破。这些改革在有力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与社会和谐进步的同时,也在方方面面给百姓的日常生活带来实惠。

全面减免农业税使农民告别“皇粮国税”

改革推进:目前,全国已有28个省份全部免征农业税 ,还有三省也将农业税税率降低到2%以下。在“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国将全部取消农业税。与此同时,全国已经有11个省市先后出台了以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措施,各地进一步清理取消对进城就业农民的限制性规定和不合理收费。

实惠盘点:延续了几千年的农业税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中国农民轻装前行。税务总局预测,今年全国农民将减负220亿元。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长12.5%,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幅。来自中央财政的上千亿元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实实在在地转移到了农民身上。城乡平等就业政策的落实,将会使更多的农民融入城市生活。

多数人的利益将在税改中得到保护

改革推进:充分酝酿、备受关注的新一轮税制改革稳步进行。2005年9月27日,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财经委员会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就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举行听证会。国家正多头并举,抑制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趋势,促进社会公平。

实惠盘点:据测算,如果将扣除标准由现行的每月800元提高到每月1500元,在减少200亿元财政收入的同时,一般收入者的纳税负担得到减轻,如月收入3000元者每月可减轻80元纳税负担。而加强对高收入阶层的税收调控和监测,有利于实现多数人的利益,将成为税收征管改革的重点。今后,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将得到保护,高收入者的收入将被有效调节。

困难群体从社保改革中得到更多关爱

改革推进:全国已有14个省份基本完成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向失业保险制度并轨。至6月底,建立农村低保制度的省份已由去年底的8个增加到11个。

实惠盘点:上半年,全国已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人员595万人,领取《再就业优惠证》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58万人。在再就业服务中心的下岗职工已由最高年份的近700万人下降到6月底的65万人;财政部和劳动保障部已将188.4亿元专项补助资金下拨到各省,比去年增加了26亿元,使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继续提高。

百姓成为金融改革的直接受益者

改革推进: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已分别引入战略投资者,中国工商银行股份制改革工作启动,交通银行在香港成功上市。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迈出重大步伐,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开始实行。

实惠盘点:随着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快捷的银行服务走进千家万户,诸如领薪、缴费、炒股、炒汇等类的个人业务遍布各家银行网点;一系列新型理财产品的推出和理财方式的日益现代化,使百姓能够得到更多更好的回报;汇率改革的推进,使人们的出行、购汇等变得更加便捷……百姓正在成为中国金融改革的直接受益者。

所有制结构调整使创业环境更加宽松

改革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和政策环境进一步改善。国务院发布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至8月上旬,已有9个部门相继下发了配套文件和具体措施,上海、天津、河北、青海等省市出台了实施意见。

实惠盘点:截至上半年,全国取消涉及非公有制企业的不合理收费2385项,查处“三乱”案件1885件。凡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非公有制企业均可进入,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郑州等城市开始实行企业网上登记和年检。百姓创业无疑将迎来更加宽松、宽广的新天地。

电信改革发展丰富百姓交流手段

股改让股民早日分享经济增长“红利”

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到行政许可法的实施,从行政体制改革到科技、卫生、文化体制改革,从“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到以人为本、依法行政,5年间,中国各级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积极从全能型、管制型向管理型、服务型、法制型转变。 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经济管理方式方法、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大力加强政风建设――2005年3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要求,今天是,明天仍将是加快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的重要内容。

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数字化技术迅速、广泛地渗透于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对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观念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十五”期间,经济体制改革在各领域全面展开,而“十五”最后一年2005年则被国务院确定为改革攻坚年,一些多年酝酿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突破。这些改革在有力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与社会和谐进步的同时,也在方方面面给百姓的日常生活带来实惠。  新华网 (记者谢登科、冯晓芳、刘铮)

人民日报:扬改革开放风帆

踏着“十五”的脚步,我们迈进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征程;乘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东风,古老华夏开启了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新纪元。

5年来,我们经受了国际市场动荡的冲击、克服了国内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趋势的影响,战胜了严重自然灾害和重大疫情,保持了国民经济的旺盛活力和快速增长,综合国力显著提升,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改善。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改革开放的强劲推动。

新举措大动作:困难挡不住改革向纵深发展

2003年的春天,首都的许多媒体把镜头对准了国家计委大门口,他们在等待着那块牌子的替换———那牌子1952年后写着“国家计划委员会”,1998年改为“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现在改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从“计划”到“发展和改革”不只是个别词汇的替换,它反映的是我国政府从传统计划管理方式向宏观调控方式的过渡。改革和发展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发展需要改革,改革推动发展。

“十五”开局,中国经济还没有完全从亚洲金融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我们正在努力摆脱通货紧缩、需求不足等困局。“十五”中后期,我们终于克服了亚洲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国民经济重新步入快速发展的新平台,投资过热、通货膨胀却又拦在前进路上。面对复杂局面和重重困难,中国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取向的改革不仅从未停步,而且不断向纵深发展。从政府机构改革到农村税费制度改革,从国有企业改革到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从金融企业改革到完善金融调控体系……一系列新举措大动作有序推出,一场场攻坚战吹响冲锋号。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成立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更好地从整体上推进发展和改革;设立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改变国有资产“五龙治水”状态;成立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组建商务部,加强食品安全和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建设,成立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优化所有制结构,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加快。通过兼并、破产、关闭等措施,对一大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国有企业和资源枯竭矿山进行了调整改组,优化了国有经济布局。在国有大型企业积极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进一步健全,电力、电信、城市公用事业等垄断行业的改革破冰之旅已经起航。国务院发布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和政策环境继续改善。

———统筹城乡发展,农村改革迈出重大步伐。促进农民增收减负的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农村税费改革不断深化,全国免征农业税的省份从去年的8个扩大到目前的28个。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步向深入,粮食市场准入制度得到完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重组、改造和改制步伐加快,直接补贴粮农力度正在加大。

———以推进金融企业改革和完善金融调控体系为重点,金融体制改革向深层推进。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步伐加快,股权分置改革试点迈出重要步伐,今年上半年已推出两批46家上市公司进行试点。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迈出重大步伐,金融调控体系进一步健全。

“走出去”、“引进来”: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2001年,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这是进一步推进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的重要契机,是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

加入世贸组织后的中国,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全面履行承诺。在货物贸易领域,不断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通过先后数次降低关税,关税总水平从加入WTO之初2001年的15.3%降低到今年的9.9%。多种商品的进口税不断下降,仅今年7月1日就有7000多种商品降低关税。在服务贸易领域,中国政府在开放服务业市场方面采取了大量的实际行动。在知识产权领域,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立法方面已完全符合世贸组织的要求。同时,我国政府还清理了大量与外经贸有关的法律法规。

加入世贸组织后的中国,一方面向世界敞开了胸怀,一方面也加快了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在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

对外贸易迈上新台阶,去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超过1.1万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三大贸易国。今年上半年,进出口总额达到了6450亿美元。全球公认,中国正在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引擎。在进出口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较大幅度增长。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健全,法律法规不断完善,投资环境继续优化,中国一直保持着吸引外资的竞争力,2004年我国利用外资继续保持世界领先地位,首次突破600亿美元大关。外商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资金、技术密集型项目增加,服务业外资进入加快。

在“引进来”的同时,我国企业也加快“走出去”。以2004年为例,我国企业非金融类累计对外直接投资达350亿美元,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营业额分别超过1000亿美元和300亿美元,业务遍布近200个国家和地区。中国主动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机遇,不断发展与世界各国、地区在贸易、投资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还参与了一系列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活动,积极开展双边外交,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一个改革的中国,正在不断积聚发展的新动力;一个开放的中国,已经融入世界经济搏技的大舞台。展望未来,我们将以崭新的面貌、旺盛的活力,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奋勇前进。(人民日报记者朱剑红 )

经济日报:人均GDP超1000美元:一个历史性跨越

闪光的数字 历史的跨越

这是一组金光闪闪的数字———

2001年,我国GDP达到95933亿元,比上年增长7.3%;在“十五”开局的第一年,中国GDP跃升至世界第6位;2002年,我国GDP首次突破10万亿元,达到102398亿元,比上年增长8%;2003年,我国GDP为117390.2亿元,比上年增长9.5%,是1997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这一年,我国人均GDP也首次突破1000美元;2004年,我国GDP达136875.9万亿元,同比增长9.5%,提前一年实现“十五”计划GDP和人均GDP两大重要指标。

宏观调控成效明显 经济社会发展态势良好

5年来,国民经济的运行并非一帆风顺。

早在2003年一季度,我国经济在加快发展的同时,一些不稳定、不健康因素即开始显现:粮食供求关系趋紧,固定资产投资膨胀,货币信贷投放和物价上涨过快,煤电油运全面紧张。在这重要关口,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决定加强宏观调控,着力解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随后,从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严把信贷和土地两个“闸门”入手,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

在农业方面,“中央一号文件”接连出台,推出了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方案,进一步放开粮食主产区收购市场,大范围减免农业税,建立了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制度,使全国农民普遍“减负”和“增收”。

在土地管理方面,农用地转非农建设用地的审批暂停半年,并决定通过深化改革,建立严格、科学、有效的土地管理制度,国务院专门制定下发了《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

人民日报:中国,令人向往的地方

澳大利亚电视7台最近在清晨《日出》新闻栏目里播出了一套题为“《日出》在中国”的系列节目,向观众展现了一个充满活力、快速发展的中国,令人耳目一新。

《日出》报道组自8月8日起对北京和上海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实地采访,以“积极筹备奥运的中国”为主线,从经济、文化、体育等不同侧面,向观众介绍中国的社会发展、经济建设和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在北京奥运工地,报道组从不同角度介绍了奥运比赛场馆的建造情况和建设者们战高温建场馆的动人场面。报道组还以特写镜头,展现了奥运游泳馆“水立方”和主场馆“鸟巢”的三维图像,年轻主持人格雷格·丹尼尔称它们是超现代的奥运地标。他以浑厚而有感召力的声音向观众介绍说,中国在为举办一届历史上最好的奥运会而奋斗,中国人对奥运会的极大热情、他们为此所做的努力以及目前所取得的建设成就反映了中国追赶世界的雄心,同时也说明北京已经是一个胜者。

在北京,报道组的镜头时而把澳大利亚观众带进故宫,让他们了解中国古老的封建帝王体制和历史文明;时而把观众带向街头和公园,让他们领略民间秧歌的优雅舞姿和市民的晨练盛况;时而又把观众带进四合院内的普通民宅,向他们展现中国老百姓包饺子迎客人不亦乐乎的场面。报道组还在天安门广场上拍摄了庄严的升旗仪式,并对每天升旗的时间、官兵人数和有关历史等都做了详尽解说。

人民日报:中国发展不会妨碍任何人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快的步伐,世界各国人民的命运从未像今天这样如此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当我们居住的这个星球因此而变得越来越小的时候,一个严峻的考验也摆在了我们面前:人类能否找到一条持久稳定、和平的共同发展之路。

最近,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联合国首脑大会上提出了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主张。这个主张既是中国人民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新的发展观的必然结果。它同时回答了世界各国对于中国的迅速发展产生的疑问。胡锦涛主席明确指出,中国的发展不会妨碍任何人,也不会威胁任何人,只会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共同繁荣。

中国的发展不会妨碍任何人,表明中国在寻求新的发展模式的同时,也在努力与外部世界建立与这个新模式相符合的联系方式。中国将始终不渝地把自身的发展与人类共同进步联系在一起,既充分利用世界和平发展带来的机遇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相 关 新 闻
· “十五”交通计划提前完成 比预期增加35万公里
· "十五"期间我国海关税收连年增长已征税1.7万亿元
编辑信箱 ] [ 打印文章 ] [   ] [ 关闭窗口 ]
国内新闻24小时排行
国际新闻24小时排行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