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 [   ]
瞻望十一五: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国家
中国网 | 时间:2006 年3 月3 日 |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把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作为关系全局的重大任务

●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强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

●发展规模经济,实现规模效益。主要通过市场作用和必要的宏观引导,进一步打破行业、地区、所有制界限,推动企业改革改组改造,充分发挥现有企业作用,避免低水平重复生产和建设。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加强农业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全面深化以农村税费改革为重点的综合改革。

●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重点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要采取综合措施,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继续完善现有农业补贴政策,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作出的总体战略部署

●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包括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和扶持机制。国家继续在经济政策、资金投入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加快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根据各个区域人口、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实行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

●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重视发挥城市群的集聚效应。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加快科技教育发展

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国家

●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改善技术创新的市场环境,加快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加强技术咨询、技术转让等中介服务。实行支持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和政府采购等政策,完善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利用好全球科技资源,继续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积极参与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大保护知识产权的执法力度。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科学技术发展,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

●继续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加快教育结构调整,着力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深化体制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要实现新阶段的发展任务,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必须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以转变政府职能和深化企业、财税、金融等改革为重点,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

●加快金融体制改革。

●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

●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

●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加强和谐社会建设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积极促进社会和谐。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要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位置,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合理确定保障标准和方式。

●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

●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

●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

●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编辑信箱 ] [ 打印文章 ] [   ] [ 关闭窗口 ]
国内新闻24小时排行
国际新闻24小时排行

Manufacturers, Exporters, Wholesalers - Global trade starts here. 阿里巴巴中国
阿里巴巴公司库
商业资讯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