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 [   ]
“十一五”我们满怀憧憬:中国经济社会热点评述
中国网 | 时间:2006 年3 月3 日 |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迎接我们的又一个五年

还记得,2001年3月,我们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制定通过了“十五”计划纲要。转眼五年过去,好像就是那么短短一瞬,我们又将再次相聚在人民大会堂,回顾“十五”,展望“十一五”。

还记得,去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并发表了全会公报,公报指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十一五”时期具有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机遇,应对各种挑战,认真解决前进道路上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为后十年顺利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承前启后,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坚实基础……这些词语已经深深印入我们脑际。 “两会”开幕前夕,我们派出记者,就中央关于“十一五”规划建议中的几个重要内容调查采访。这就是摆在读者面前的《“十一五”,我们满怀憧憬》,以及《“十一五”,我们共同关注》。

自主创新:创新路我们越走越宽

在自主创新的路上,陈卫有着特殊的经历。

时光拉回到十年前。那时,陈卫刚从海外留学归来创业,自主创新,让他激情澎湃。

十年的艰难跋涉,陈卫任总裁的信威公司探索出了一条自主创新之路。他们研发的SCDMA不仅是第一个中国人完全自主研发的无线通信技术标准,也是中国提出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TD—SCDMA的起源和技术基础。“我们是靠自主创新生存下来的,自主创新又赋予了我们旺盛的生命力。我可以自豪地说:信威研发的SCDMA技术,从芯片到软件,每一个比特都是属于中国人的。”

1995年,当他开始创业的时候,他没有想到,这条路,走得如此艰难,他更没有想到,他改变了中国电信业的历史。2001年,SCDMA无线接入系统获得了中国科技领域的最高殊荣———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当时业内专家评价说:这一系统至少领先国际同类技术两到三年。

虽然得了大奖,但进入市场的路却并不平坦。

新技术的成熟需要大规模的应用,在应用的过程中,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一旦出现问题,市场的大门就会马上关闭,他们必须重新去寻找新的市场。这,让陈卫多次尝到孤独的滋味。

由于遭遇重重困难,信威的员工哭过,沮丧过,想过放弃。但在建设大庆油田的专网项目时,大庆油田通信公司总经理郭书昌毫不客气地批评他们:“没出息!遇到困难就退缩。大庆油田在1959年我国经济最困难的时候建设,如果我们退缩了,哪还有中国的石油工业?!”被“骂醒”的信威重整旗鼓,在大庆油田开始百人会战,并取得了成功。

“有了高新技术的突破仅仅是第一步,怎样把高新技术应用于市场,解决市场和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是自主创新型企业面临的最难的环节。”

陈卫今天特别欣慰,“刚刚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提出,要容忍失败,要给予时间让一个技术从幼稚走到成熟。让我感受最深的,是把创新的主体放到了企业。” (文/本报记者 王 晋)

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大力开发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支持开发重大

产业技术,制定重要技术标准,构建自主创新的技术基础。加强国家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建设,鼓励应用技术研发机构进入企业,发挥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鼓励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资源节约:让节约成为一种习惯

虽然已是十多年前的往事,王志轩谈起来仍然感触颇深。“外国人的节约意识很强啊,作为这个国家十大电力公司之一的电源开发公司,每天到了中午休息时间,就会自动关掉一半的灯,当然不是为了省钱,其意义也不仅仅在于节省。重要的是,它在事实上给人们形成了怎样的一种冲击!”

王志轩,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行业发展与环境资源部主任,1995年被派往某发达国家工作学习三个月。“有一天中午,吃完饭回到办公室,屋里灯突然暗了下来,我当时以为是跳闸了,但是看到身边的公司工作人员像没感觉到什么似的,依旧各做各的事。后来才明白,中午吃饭和休息的一个小时时间里,整个大楼一半的灯会被自动关闭。”

“关掉一半灯”,表面看也就是个不起眼的小动作,但它告诉我们的是节约的“潜力”有多大。

王志轩仔细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按照2005年我国最新技术水平计算,发1千瓦时电约需要耗费原煤523克,水3公斤,同时排放二氧化硫约6克。根据有关资料,我国照明用电占整个用电比例的12%,如果办公室用电占照明用电量的一半,在中午吃饭休息的一个小时关掉一半灯,一年可以节电6亿千瓦时,节煤30万吨,节水180万吨,而且一年可少排二氧化硫3000吨。

这样的数字是惊人的。它同时也提醒我们,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消费方式必须要有根本的转变。对于我们国家来说,方方面面的节约潜力都非常巨大,总的来说,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既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同步进行的过程。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可以先从减量化着手,也就是消费方式的转变,不光是个人的消费,更重要的还有工业企业的能源消费。

“只有把节约变成一种生活和工作的方式,一种自然的消费习惯。那个时候,我们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才可以实现。”王志轩说。 (文/本报记者 王 玲)

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和谐社会:大伙儿像一家人一样

“在北京,就跟自己家一样!”在北京方庄小区门口,保安小王说完这句话,憨憨地笑了。

小王名叫王志军,是安徽濉溪县北陈村人,来北京已经6年了。6年前,刚到北京时,他可一点都找不到家的感觉。“那一年我才17岁,从没见过这么高的楼,一上电梯就怕得心慌。北京太大了,车也特别多,陌生得让我发晕。那时,我就暗下决心,我要在这儿呆下来,干出点像样的事儿来。”

来北京后,初中毕业的小王被招聘到朝阳保安公司,1个多月的培训后,小王当上了保安。

在北京过得怎么样?“还不错,你看,我们统一发制服,公司给我们上了医疗险、工伤险和意外伤害险,在这里,吃住都比家里还好。每个月能赚到1000元,这6年,我给家里邮了两万多块钱。”

2003年,他当上了保安队队长。现在,他花钱买了台二手电脑,学会了用电脑,上网查信息。

“6年了,北京就像自己的家一样。今年过年,楼里的大妈还给我们端来热乎乎的饺子,送来花生瓜子。住户对我们的关心,让我觉得特别温暖。从电视上,我看到大家都在说和谐社会,我觉得,城里人和农村人,都能过上好日子,大家相处和谐,心情舒畅,不就是和谐社会吗?”

“这几年,国家的政策挺好,农业税也不用交了。

去年,村里还开始推行农村医疗保险。也许过几年我还要回到家乡去。说要离开北京,还真有点舍不得。但我相信,城市和乡村的差距肯定会缩小,有一天我的家乡会像北京一样。” (文/本报记者 王 晋)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社会建设和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要以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理顺分配关系、发展社会事业为着力点,妥善处理不同利益群体关系,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区域协调:不再是拖后腿的“短板”

“我们不再是落后的代名词了,‘后发河源’一定会带给人们更多的惊喜!”广东省河源市委书记梁伟发兴奋地告诉记者:我们已收获到区域协调发展第一粒果实。

过去的一年,有两件事将彻底改变人们对河源的印象:一是全市生产总值增幅居广东前茅,财政收入增幅高达34.59%,位居全省之首;二是两家世界五百强企业落户河源,河源市显示出惊人的发展后劲和潜力。

河源市位于粤北山区,是广东经济总量最小的地级市,其城市人均生产总值一度比全国低一半,不到广东省平均水平的1/4,这样的一个城市出现在经济持续20多年高速增长、经济总量连年保持全国第一的广东省,令人难以想象。面对这种尴尬,“后无追兵”曾是河源人苦涩的自嘲。

包括河源在内的粤北山区就是广东的“短板”

之痛。尽快“补短”,广东在进入新世纪后提出区域协调发展的崭新战略,力争使粤北山区发展从过去绿化荒山改善生态、扶贫式援助、单纯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等走向全新阶段———通过对珠三角、东西两翼和山区等广东主要区域板块进行经济整合来提高总体的竞争力,实现各个区域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河源的变化正是广东实施区域协调发展的一个缩影。今天的河源等地区迎来了承接新一轮产业大转移的历史机遇———高技术、精加工等新兴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在发达与后发达地区之间置换,劳动密集型产业由沿海向内陆地区扩散。通过建设一小时交通圈、一区六园建设、更加突出软环境、扶持工业龙头企业壮大、培育民营经济发展等系列举措,主动对接珠三角的产业转移。

最重要的是,这时的河源没有再出现村村点火、户户冒烟,有的是工厂进园、集中治污、统一管理的协调规划。“增值、增效、不增污,这是我们的准则,一些项目虽然很大,但因为排放不达标,还是被拒绝了。”梁伟发说,“只要按照这种思路发展下去,基础较差的地区就能发挥后发优势,科学发展的路上会有越来越多的‘河源’在演绎精彩。” (文/本报记者 武 力)

形成区域间相互促进、优势互补的互动机制,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健全市场机制,打破行政区划的局限,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自由流动,引导产业转移。健全合作机制,鼓励和支持各地区开展多种

形式的区域经济协作和技术、人才合作,形成以东带西、东中西共同发展的格局。健全互助机制,发达地区要采取对口支援、社会捐助等方式帮扶欠发达地区。健全扶持机制,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加大国家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加快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新农村:乡亲们会过上舒心日子

“新农村建设要一步一步来”。河南省新乡县小冀镇京华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志华说:“我们村从解决温饱到摆脱贫困,再到建设乡村都市,花了33年的时间。”

物质生活虽然重要,新农村建设还必须“提高农民的素质”,刘志华认为,“只有思想观念转变了,眼光开阔了,具有一定的文明素养,才能过上新农村的现代生活。这恰恰是最难的一点。”

“二十几年前我们盖起新公寓,就像宾馆一样,有卫生间。可农民还是习惯到屋外上厕所,这就是观念问题。”刘志华说,“要让村民过上现代化的生活,需要改变延续了几千年的生活方式。”

刘志华说,一些生活习惯现在已经改了很多,今天大家思考更多的是,如何用现代化的知识、科学的精神武装农民的思想和观点。除了基础建设,住房、绿化等,他们还搞了很多活动。对农民的培训,每年举行运动会、技能比赛、歌咏比赛、普通话比赛等,上北京、上海、苏杭走走。为什么呢?就是要改变大家的观念,开阔眼界。希望能从各个方面提高农民素质。

“我今年60多岁了,但我精神状态非常好,激情满怀。因为我的目标还没有达到,那就是让乡亲们过上完全的都市生活。”刘志华告诉记者。 (文/本报记者 乔申颖)

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编辑信箱 ] [ 打印文章 ] [   ] [ 关闭窗口 ]
国内新闻24小时排行
国际新闻24小时排行

Manufacturers, Exporters, Wholesalers - Global trade starts here. 阿里巴巴中国
阿里巴巴公司库
商业资讯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