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 [   ]
《瞭望》文章:经济政策力挺“十一五”开局
中国网 | 时间:2006 年2 月21 日 | 文章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梳理一下自去年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出台的重要经济政策,或可使我们前行的步伐更加稳健

“今年一个明显的特点是,中央和地方的心气都很足,这其中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即今年是‘十一五’的开局之年,大家都准备得很充分。”——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国家发改委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如是说。

宏观调控仍将持续

均衡的调控思路一直是这两年宏观调控的主线。

稍事梳理可知,2004年的调控主要是压缩固定资产投资过热;2005年在前一年取得“初见成效”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使得宏观经济运行进入了难得的“高增长低通胀”区间;2006年则要在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的基础上,重点防止投资反弹和产能过剩,着力于结构调整和扩大消费需求。

岁末年终,各部门围绕于2006年宏观经济的主攻方向,出台了很多针对性极强的政策。

2006年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此基础上,财政部在2005年底召开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表示,2006年工作将主要集中于三点:一是优先支持农村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调整和优化政府投资结构;二是调整和规范收入分配以促进消费,拉动经济;三是巩固和发展出口退税机制改革成果,为外贸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同时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和支出效益不断提高。

央行在将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前提下,对货币信贷总量进行合理调控,并将2006年的货币政策调控目标定为广义货币供应量M2和下一货币供应量M1分别增长16%和14%,全部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2.5万亿元以上。

产能过剩问题引起中央高度关注。国家发改委就此出台四项措施:一是严格市场准入,控制新上项目;二是依法淘汰落后产能;三是推进技术改造,加快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四是通过完善和细化行业规划和产业政策,力促产业结构调整。并与金融、土地、环保和安监部门形成调控合力。

2006年国家将继续严把土地闸门,并按“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原则,严控高档住宅土地供应,加大中低价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土地供应,同时促进房地产开发投资适度回升和平稳增长,继续发挥房地产业支撑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

扩大消费需求是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我国消费在GDP总量中仅占四成左右。要切实扩大内需,中央今年将关注点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税收政策向扩大消费需求倾斜,年初个税起征点上调可谓立竿见影;二是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给农民铺设消费平台;三是在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上更多着力,让百姓花起钱来无后顾之忧。

2006年的宏观经济面临的复杂性可能远超过去年。高油价和美国消费力量的疲态初现,不断放大着世界经济的不稳定性,而我国经济本身,出口前景不明且阻力加大,内需短时间难以发挥实质作用,通缩和通胀因素交织在一起,加剧了宏观调控的难度。当然,值得欣慰的是,经济普查显示出我国经济素质比想象的要更为健康,而且过热势头得到较全面的控制,目前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调控空间和手段上远较过去宽余和丰富。

新农村建设凝聚共识

2月14日,中央、省部级主要领导会聚中央党校,将围绕“新农村建设”进行为期一周的研讨。高层齐聚,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可见“新农村建设”之于当前中国发展之重。

2005年12月28日,中央农村工作汇议在京召开。重点部署了“十一五”规划中的新战略——新农村建设,决定自2006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免除了存在了2000多年的农业税。1月1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着力解决农民工问题。

在此前后,各部门都积极给予响应,财政部将继续加大财政支农力度,突出在“多予、放活”上做文章。卫生部牵头的7部门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提出2008年在全国基本推行,2010年基本覆盖农村居民的目标。农业部2006年启动实施“九大行动”,为农民办理15件实事。

但也应看到,随着新农村建设目标的深入推进,农村原有的深层次矛盾也会凸显,并引发新情况、新问题。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近日就提醒,全部取消农业税后,如何遏止各种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卷土重来,避免农民负担反弹,怎样从财力上保证基层组织正常运转?

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财政税收体制,是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措施。目前中央已经明确,2006年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将着力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建立精干高效的农村基层行政管理体制和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也就是说,新农村建设不仅是“三农”范围的事,而是民族复兴的国家战略,需要所有相关部门在资源和政策上的积极协调。

国企改革“步步为营”

按照“十一五”规划《建议》的要求,国资改革主要任务是,加快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和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体系,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2006年要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新的突破,以理顺产权关系为重点,进一步深化改革。

以此为纲,2005年12月19日,国资委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实施意见》,针对改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一步健全制度,增强可操作性,增加了规范企业管理层持股等内容,使规范改制更加全面和完整。这标志着规范国资改制的制度框架已经建立,主要规定大部分都已明确。今后的工作,主要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订、规范和出台单项文件。

尽管开局良好,但国资改革在监管体制、国有经济布局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经营机制转换、产权有序流转和规范改制等方面还只是“题目拟就”,仍处在正在“做文章”的挑战阶段,任重道远。

其中垄断行业改革尤为迫切和艰巨。“十一五”规划《建议》已经明确了市场化方向,“深化垄断行业改革,放宽市场准入,实现投资主体和产权多元化。”目前在发改委的牵头下,2006年的重点落在了投资体制、资源性产品价格、优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电力、民航、邮政、烟草体制和公用事业改革等方面,同时研究提出铁路体制改革方案。

可以说,垄断行业是当前市场关注的焦点领域,尤其是与民生密切相关的油价、电价、水价等所涉及的行业和企业,其改革和发展的内容和过程一直影响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康,以及市场竞争的公平公正。但垄断行业的改革因为涉及的利益主体复杂多样,而且由于计划体制影响,背后有相当深厚的部门利益关系,从而造成这一领域的改革迟滞和落后,直接干扰改革大局和民生民利。

放开市场准入,引进多种主体促进竞争,已经被中央确定为改革的主要方向。现在的难度就在于市场准入。因为市场准入不仅是许可的问题,在我国非公有制经济主体还不成熟、不丰富的情况下,主管部门还应该通过各种有利政策扶持和帮助多元主体进入垄断行业。比如,如何用实际行动贯彻和落实《发展非公经济36条》。

金融改革“两手硬”

按照“十一五”规划《建议》,金融改革主要方向是,推进国有金融企业的股份制改造,深化政策性银行改革,稳步发展多种所有制的中小金融企业。完善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结构和金融监管体系,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维护金融稳定和安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2006年金融改革的部署是,“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强化内控机制为重点,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在银行领域,随着去年10月建设银行顺利上市和中国银行上市工作准备就绪,以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为重点的银行改革基本走上了可以预期和控制的市场化轨道。但资产庞大、包袱沉重的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的改革工作仍然任务艰巨。而且,金融全球化和混业经营加剧着金融市场的竞争和监管的挑战,建设较为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任务的复杂性不亚于银行改革。

2005年11月23日,银监会发布《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监管现场检查手册》,从而基本建立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和监管法规体系。与此同时,为稳步推进银行业改革,银监会将出台《大型国有控股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公司治理改革与监管指引》,引导改制银行逐步建立以市值增长为目标、客户为中心的发展战略和市场定位,加快落实与战略投资者的合作协议,推进合作成果和引进技术的转化。

金融属于最晚启动的改革领域之一,尤其是在中国市场全面开放的前夜才开始出发,面对国内和国际双重复杂性。尤其在金融全球化和强势国家的冲击和干扰下,一方面必须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和汇率改革,另一方面国内金融机构还没有做好充分竞争的准备。这种矛盾将可能持续影响“十一五”期间金融改革的外部环境。

2005年11月24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在银行间外汇市场引入做市商制度。这项属于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配套举措,将增强中央银行调控的灵活性,进一步提高人民币汇率形成的市场化程度。在金融安全方面,1月16日,国务院副总理黄菊表示,国有商业银行股改必须坚持国家绝对控股,确保国家经济和金融安全。

资本市场同样面对发展监管“‘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问题。

虽然两年前“国九条”就明确了发展资本市场的重要性,而且去年4月底启动了股权分置改革,但两年来市场发展不尽如人意。为此,“十一五”规划《建议》提出,“积极发展股票、债券等资本市场,加强基础性制度建设,建立多层次市场体系,完善市场功能,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新年伊始,证券监管机构继续了去年衔枚急进的改革气势,各项政策出台的繁密让市场感受到了其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的勇气和决心:1月1日新《证券法》和《公司法》正式实施,为资本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值得期望的政策创新空间;同时,证监会颁布《会员制证券投资咨询业务管理暂行规定》,严打股市“黑嘴”;为提高股改积极性,1月4日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1月6日证监会副主席范福春表示,要“积极稳妥地做好股指期货等金融期货的准备。”消除目前单边市的制度缺陷,为市场提供做空机制,健全市场制度;1月8日,证监会发布《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1月9日出台《外国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战略投资管理办法》

2月13日,第20批38家股改公司亮相。至此,两市拟股改和已股改公司总市值占比已达44.18%。其中,深市股改公司总市值升至53.8%。股改顺利全面推进的大局已定。

目前资本市场发展正处在关键的转折时期。在宏观经济、股市政策、市场变革等多重因素的促动下,特别是市场泡沫的大幅消减,股市投资价值趋强、稳定性提高,2006年国内股市将最终走出徘徊的态势正在表现得越来越明显。

然而,在如何发展资本市场问题上,关键部门之间尚缺乏充分的沟通和协调。这个问题是否能够尽早尽快得到解决,将直接关系到资本市场改革和发展的顺利和健康。

对外经济“更上层楼”

日益扩大的贸易顺差、频繁的贸易摩擦,国内产业结构的提升,都使我国外贸增长进入了转变增长方式,由量向质跃进的新阶段。

“十一五”规划《建议》提出,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要求着力提高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效益,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加强对外资的产业和区域投向引导,促进国内产业优化升级。大力发展服务贸易。(记者王健君)

这些意味着仍然要充分利用好外部资源,从质量和效益上推动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高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因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具体部署了今年的对外经济工作重点,要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努力改善贸易不平衡状况,提高利用外资质量,促进国内产业升级,要积极稳妥地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改善贸易环境。

现在,贸易的不平衡和外部资源利用的不足对我国对外经济发展提出了较大挑战:国内市场潜力很大,但消费率偏低,制约扩大消费的因素还很多;一些产能相对过剩的行业严重依赖国际市场,但国际贸易环境日益趋紧;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大幅增加,但贸易平衡的压力增大;出口规模快速增长,但质量和效益不高,增长方式亟待转变;经济全球化加快发展,但WTO新一轮谈判进展缓慢。这就要求我们越是在好的形势下,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见微知著,早谋对策。

“万众一心”自主创新

2月9日国务院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其核心思想是,以自主创新加快提高我国社会发展水平。“十一五”规划《建议》高度重视自主创新,提出以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要求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架构。

2005年中央工作会议就此指出2006年的工作任务是,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1月9日,全国科技大会召开,部署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1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

各部门积极跟进。1月中旬,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马凯表示,“十一五”期间,发改委将始终把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摆在经济发展的突出位置。1月16日商务部部长薄熙来要求商务部研究制定的《商务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等综合规划和《科技兴贸“十一五”规划》等若干个专项规划中充分体现自主创新方针,抓紧出台鼓励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再创新。1月31日财政部负责人表示,“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将重点从财税、投资和分配等方面积极促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十一五”时期的“六个必须”之一,强调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这意味着党中央近年来一再强调的“自主创新”将由理念上升至运作层面。更重要的是,在国家未来的战略布局中,自主创新已不仅限于科技层面,而是牵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支点。

能源交通突破“瓶颈”

“十一五”规划《建议》提出,“能源产业,要强化节约和高效利用的政策导向,坚持节约优先、立足国内、煤为基础、多元发展,构筑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交通运输,要合理布局……加快发展铁路、城市轨道交通,进一步完善公路网络,发展航空、水运和管道运输。”

1月6日,全国铁路工作会议召开。铁道部部长刘志军提出了“十一五”铁路跨越式发展要实现的目标,到2010年,我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9.5万公里,复线和电气化比例分别达到45%以上,发达铁路网初具规模。1月9日,在铁道部全路计划工作会议上,铁道部副部长陆东福部署2006年全路计划工作,安排今年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为2250亿元。

1月26日,交通部部长李盛霖主持召开了交通部部务扩大会议,全面部署了近期交通工作。按照《公路水路交通“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抓紧分解落实全国交通工作会议确定的10项重点工作,启动“十一五”期间农村公路改造建设工程。

1月24日,为贯彻落实国务院的决定,国家能源办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法制办在北京召开会议,成立《能源法》起草组,拉开了我国《能源法》起草工作的序幕。2月中旬,发改委发布《2005年炼油工业发展综述》指出,2005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达44%,必须加快石油资源保证能力的建设。

总的看,随着宏观调控成效的巩固和发展,不符合产业政策的高耗能企业淘汰关闭力度加大,能源交通行业的生产供给能力继续增加,今年煤电油运供求形势将进一步缓解,但部分区域、部分品种、部分时段的紧张仍会存在。煤电油运紧张矛盾尚未根本解决。在能源交通这样的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问题上,坚持强化节约和高效利用的政策导向下,“科学规划”、“适度超前”的发展思路比较可取。

编辑信箱 ] [ 打印文章 ] [   ] [ 关闭窗口 ]
国内新闻24小时排行
国际新闻24小时排行

Manufacturers, Exporters, Wholesalers - Global trade starts here. 阿里巴巴中国
阿里巴巴公司库
商业资讯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