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 [   ]
创新-节能:十一五开局年的产业主旋律
中国网 | 时间:2006 年1 月10 日 | 文章来源:中国产经新闻

12月7日,中国政府官方公布了两个重要文件。一个是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发布实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的决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另一个是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配套发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以下简称《指导目录》)。这两个文件揭开了2006年乃至“十一五”期间中国产业经济发展新的一页,也显示出从2006年开始中国产业经济进入了调整和转型年。

《暂行规定》明确了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原则、方向和重点,《指导目录》则明确了国家鼓励、限制和淘汰产业和产品的三类目录,并公布了分类原则和配套政策措施。

这两个相互印证的配套文件实际上在描绘着中国产业经济新的5年蓝图:作为十一五开局的2006年正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年,在2006开局调整的引导下,“十一五”期间的中国产业将发生质的变化。

让十一五期间的中国产业发生良性质变的因素,来源于国家下定决心要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国家这一决心在12月1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得到了清晰的彰显。从这次会议中传递的政策信息可以看到:2006年起,中国产业经济的发展重心是调整结构,而调整产业结构的核心手段和直接目的是创新与节能。

产业结构调整是中国经济一直高唱的主旋律,但效果并不理想。在“调整结构”的口号下,出现了国外品牌商品越来越多,资源消耗越来越大,环境破坏越来越严重的局面。这些实际上都是没有把科学的发展观落到实处的表现。

中国经济过去太缺乏数量与规模,一旦数量与质量、规模与效益出现冲突时,我们的利益既得者就会放弃质量与效益,转而片面追求数量与规模。于是,体现数量规模的GDP成了宏伟政绩的代名词,体现城市繁荣的招商引资成了经济活跃的附属物。显然,在物质相对匮乏的经济转型初期,经济规模应该是产业发展的最大指标。

由此而带来的副作用已经在这几年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反映出来了。虽然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经济总量一直以接近于两位数的速度在增长着,但经济质量和效益却出现了下滑的迹象。特别是由于自主创新能力差、单位能耗大,中国经济开始渐渐显现出畸形发展的状况。

首先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能源效率水平依然偏低。以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为例,每百万美元能耗,我国为1184吨标准煤,比目前世界的平均水平高2.2倍,比美国、欧盟、日本和印度分别高2.3倍、4.5倍、8倍和0.3倍。

从单位产品能耗与通用耗能设备的能源效率看,我国能源效率偏低的状况就更加突出。按照有关部门的研究分析,我国电力、钢铁、有色、石化、建材、化工、轻工、纺织8个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我国长期以来追求经济高增长、低通胀运行,导致国内各种资源价格被人为压低,粗犷式的增长方式导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高污染工业不断重复建设。

其次是产业结构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和产品比重越来越小。目前中国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设备投资60%以上依靠进口,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只有39%左右。所谓“中国制造”主要还停留在组装业上。即便是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我国企业用于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投入之比仅为1∶0.078,而日本和韩国的这一比例则为1∶5以上。十六届五中全会公报关于自主创新的长篇论述曾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近年来,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多数领域由于我们没有掌握核心技术而在国际产业分工中仍处于低端位置。我们一直提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是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们在这一方面做得并不到位。

由此可见,我们这些年费尽心机的高速增长实际上是付出了极大的能耗成本和承担了极大的技术安全风险的。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指出,实现中国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最重要的就是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提高产业结构的层次,以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并重视节能增效。

这次国家适时推出产业结构调整的《暂行规定》和《指导目录》,实际上就是通过“一增(增加自主创新力度)”和“一减(减少能源消耗)”来切实做到产业经济的良性发展。这也与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提到的重点扶持发展“新能源、新技术、新设备制造”等为主题的产业是一致的,而这个长期趋势将会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动力之所在。

在这次公布的《暂行规定》和《指导目录》中我们可以发现,凡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资源利用效率高、污染少的产业项目,就会得到国家的鼓励与支持;凡是技术对外依存度高、耗能高、污染重的产业项目,都将在调整中被逐步淘汰。这些明确指向具体产业项目的《指导目录》,已经让“创新与节能”的理念俨然走向产业发展的前台。

2006年是十一五的开局年,也是决定中国产业经济走向的关键年。从2006年开始,中国经济能否实现结构调整,中国的产业经济能否持续、协调地发展,就要看我们能否把“创新与节能”的产业主旋律真正唱响,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口号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创新和节能优先并不完全能够自动落实,因此如果不切实采取全面而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可持续发展的产业调整战略就难以实现。

好在“十一五”规划建议已经为我们指明了政策走向,我们可以由此在科学研究与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可持续的创新与节能发展规划体系,明确实现自主创新和降低能耗的目标和路径,从而真正落实协调、可持续的产业经济发展观。(CIEN评论员 朱冰尧)

编辑信箱 ] [ 打印文章 ] [   ] [ 关闭窗口 ]
国内新闻24小时排行
国际新闻24小时排行

Manufacturers, Exporters, Wholesalers - Global trade starts here. 阿里巴巴中国
阿里巴巴公司库
商业资讯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