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 [   ]
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 六大矛盾待解
中国网 | 时间:2005 年12 月30 日 |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充分肯定“十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步伐加快。在工业化进程方面,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1年至2004年,我国工业增长率年均为10.7%,工业在GDP中的比重由2000年的43.6%提高到2004年的45.9%。

专家们对此给出的结论是,“十五”时期我国工业化的发展态势良好,工业的快速增长一直是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最重要、最主要的决定性因素之一,而且今后一段时期仍将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从目前来看,中国总体上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离完成工业化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

专家们认为,研究我国工业化的发展,首先必须对工业化的进程做出评价,只有准确判断我国工业化目前所处的阶段,才能据此制定相应的工业化政策,从而加快工业化步伐。

中国正处于高加工度重化工业比重不断提高的时期

工业化无疑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是指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是推进现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要地位的过程。在工业化进程中,主要表现为工业生产量的快速增长,新兴部门大量出现,高新技术广泛应用,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城镇化水平和国民消费层次全面提升。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徐康宁研究员认为,无论是从中国工业结构变动的历史、现状和趋势看,还是从国际经验的比较看,我国实质上已经进入重化工业化阶段,并且重化工业还有逐渐增强的趋势。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刚刚完成了“十五时期中国工业化发展问题报告”,该报告对中国目前的工业化进程作出了明确判断,那就是:“十五”期间,由中国工业结构变动所反映的工业化进程仍然处于重化工业快速发展的阶段,并处于高加工度重化工业比重不断提高的时期。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吕政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采访时,用人均GDP、非农产业产值比重、非农产业就业比重和工业结构水平4项指标来衡量中国工业化的水平。

吕政和他的助手们仔细测算了这四个指标,从人均GDP指标看,到2005年末,我国人均GDP将达到11400元,按现行汇率换算,为1400美元,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的第二阶段;从非农产业产值比重指标看,2005年非农产业增加值比重为85.1%,农业增加值比重为14.9%,按这个指标来衡量,中国工业化的程度已越过了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从非农产业就业的比重考察,2005年非农产业就业比重为53.9%,如果按工业化中期第二阶段非农产业就业比重达到71%的一般模式标准衡量,当前我国非农产业的就业比重还处于较低的水平。

综合来看,在以上四个指标中,由人均GDP水平、非农产业产值比重和工业结构水平三个指标所反映的工业化进程基本上是一致的,即工业化处于中期第二阶段或重化工业化阶段中的高加工度化时期;而由非农产业就业比重指标所反映的工业化进程则处于初期阶段,这也说明我国仍然是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工业化的任务没有完成。

从“十五”看“十一五”:六个问题待解

吕政说,必须认识到中国工业化进程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研究中国工业化道路的特殊性,从而解决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主要矛盾。

那么,中国工业化在取得巨大的成就的同时,到底还存在那些主要的矛盾?吕政和他的助手们把这些问题归结为六个方面。

第一,在产业技术方面,对国外技术资源的大量利用正在构成我国产业技术进步的主要来源。这无疑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是另一方面,由于受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转轨滞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国内企业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效果较差,特别是没有把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结合起来,不断重复引进导致对国外技术资源的过分依赖,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并没有相应增强,从长期看必然影响到我国产业的升级和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地位的提升。要保持经济的不断发展并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就必须转向以自主创新为主的技术供给模式。但是,根据目前国内企业的技术积累和技术学习能力,要顺利地实现技术供给模式的转换还面临较大的困难和障碍。如何把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结合起来,更多地以自主创新作为经济增长的持续动力,已经成为未来工业化进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第二,在资源环境方面,近年来,在经济的持续发展中,由于需求量的高速增长,我国的资源供应形势全面偏紧。在未来较长时期,我国仍将处于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不断增长的阶段,工业化高速成长必然对资源供给造成更大的压力。如果说资源的约束还有可能通过从国外进口得到缓解,那么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的代价则使我们更难承受。因此,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推进工业化过程中努力应对环境的挑战,对我们来说特别紧迫和重要。

第三,在劳动就业形势方面,我国的国情和工业化道路的特殊性,决定了劳动就业问题在未来工业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随着工业化的推进,无论从行业看还是从所有制看,我国工业的资本劳动比率均呈现出持续而显著的上升趋势。各个行业、各类企业的资本劳动比率迅速上升,表明我国的工业化正在走向资本密集也即资本对劳动的吸纳能力越来越弱的新阶段。这就使我国未来的工业化面临两难选择:一方面是不断增长的劳动力需要就业;另一方面是工业的资本密集度越来越高,单位资本所能吸纳的劳动就业量日趋减少。如何解决这个两难问题无疑是我国工业化面临的严峻挑战。

第四,在产业结构方面,从促进经济增长的角度看,我国产业结构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在GDP结构中,工业的比重过高而服务业的比重偏低。2004年,我国工业占GDP的比重为46%,服务业的比重仅为32%。不论与一般模式还是相近发展阶段的国家相比,工业比重显著偏高,而服务业的比重明显过低。GDP结构的偏差表明我国的生产结构不适应由人均收入水平决定的一般需求结构,从而使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制约;另一方面,作为能够较多吸纳就业的行业,服务业发展较慢也不利于缓解我国的就业压力。二是在工业内部,能源和原材料等上游行业供给紧张,多数消费品等下游行业相对过剩。尽管过去几年来上游行业呈快速增长态势,但仍落后于需求的增长,这些行业的生产和消费弹性系数均处于较低水平,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制约因素。三是从服务业内部构成看,传统的生活服务业所占比重过大,更具有现代意义的作为中间投入品的生产服务业,如产品设计、市场咨询、金融、保险和技术服务等行业所占比重较小。有研究指出,发达国家的生产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通常达到30%以上,而目前我国只有20%左右。由于生产服务业主要是为整个经济扩大生产规模和提高生产效率服务的,因此我国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一直未能取得较大的进展,应该说与生产服务业的不发达状况有直接关系。

第五,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格局主要表现为东部沿海与中西部内地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即全国的生产力和经济活动不断向经济繁荣的东部沿海地区集中,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占全国经济总量的比重不断下降。因此,在未来的工业化过程中,我国必须把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差距的任务放在重要位置。在全国工业的总体规模已经相当庞大,生态环境保护又使工业发展的成本不断上升的新形势下,工业化处于较低发展水平的中西部地区怎样才能走出一条加快工业发展的新途径,这是一个新的矛盾。

第六,与发达国家比较,经济增长的集约化程度还很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努力收到明显成效,无论从能源消耗强度指标还是劳动生产率指标的变化看,这一时期都有较大改善,有分析指出,目前我国经济增长的集约化程度与处于相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的平均水平大致相当,从未来我国工业化过程中所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和国际背景看,我国进一步转变增长方式的客观要求十分迫切。(记者 刘树铎)

编辑信箱 ] [ 打印文章 ] [   ] [ 关闭窗口 ]
国内新闻24小时排行
国际新闻24小时排行

Manufacturers, Exporters, Wholesalers - Global trade starts here. 阿里巴巴中国
阿里巴巴公司库
商业资讯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