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 [   ]
中国银联提出“国家标准” 双币卡或将名存实亡
中国网 | 时间:2006 年7 月12 日 | 文章来源:北京现代商报

叫停双币卡的举措目前虽然尚未得到任何来自官方的证实,但目前已经列入了央行和银监会的议事日程。据《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透露,继央行之后,银监会昨天召集了全国各大商业银行银行卡的负责人到北京开会,听取各大银行对取消双币卡的看法。此前7月5日,央行支付结算司也曾召集各大商业银行个人银行部负责人及其他相关部门人士召开临时会议,讨论的就是关于银行卡BIN号(Bank Identification Number,银行识别码)使用以及银行卡国家标准问题,一旦以“6”开头的BIN号被确定为国家标准,我们目前所使用的以“3”“4”“5”开头的双币卡可能面临被更换,并只能在国外使用。

银联提出国家标准 双币卡或将名存实亡

“跨行查询手续费风波”尚未结束,“叫停双币卡事件”又将银联放在了风口浪尖上。据记者了解,从今年6月份开始,中国银联开始向央行和银监会呼吁确定人民币卡的行业标准,最终叫停双币卡,恢复到全部只发行单币卡或者外币卡。央行副行长苏宁也在7月5日召开的全国银行卡工作会议上表示,要完成将银联BIN号标准上升为人民币卡行业标准的工作,同时启动将该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的工作。

细心的持卡人可能会发现,我们手中的银行卡由于加入的组织不同,开头的号码也有所不同,而这个差别正是各大银行卡联网组织所争夺的要地。据记者了解,根据ISO(国际标准化组织)的规定,以4、5和6开头的BIN号中,“4”字头的BIN号被VISA买断,“5”字头的已大部分由万事达购买,美国运通则多以“3”作为开头。2002年,中国银联向国际标准化组织申请了在国内和国外通行的国际标准6字头银行标识代码。另外,根据ISO的规定,“9”字头的BIN号是作为国内卡的BIN号,由各国自主决定分配方式。因此,如果您持有的是国内银行发行的借记卡,则多以“6”和“9”开头,国际贷记卡则多以“3”“4”“5”作为开头。

一位银行信用卡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BIN号是银行卡组织之间识别自己卡片的标准,也是他们争夺的最重要领地。如果以6字头银行标识代码上升为中国的国家标准,则意味着目前银行发行的多币种贷记卡将有可能在国内使用。但在此前,由于银行卡在中国发展的时间短,并未明确出台具体的银行卡国家标准。

抵御“洋”组织 双币卡面临叫停

“一卡双币”的概念刚刚被一部分国人所接受,并且让许多经常出国的人享受到了方便快捷的服务。那么,银联究竟为何要叫停这种服务呢?据悉,这是银联与来自海外的Visa、Mastercard等国际组织争利的结果。

据了解,以“6”开头的银联标准卡在国内的推行并不顺利。目前全国范围内2000多万张信用卡中,银联标准卡市场份额不足40万张。从所有银行卡的总数来看,国内银行卡的总数达到了9亿张,而银联标准卡发卡量仅达到了1亿余张。而在收费方面,银行卡采用谁的BIN号非常关键。采用外卡BIN号,国际银行卡组织就在收费和未来竞争上掌握了主动权,银联只能处于附属地位。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发行的双币卡,在境内使用的是银联的结算系统;在境外使用则需要使用Visa或者Master的结算系统。有数据显示,双币卡在国内使用占用银联网络的比例高达95%。也就是说Visa、万事达卡在双币卡上赚了钱,但绝大多数卡片使用的却是银联的网络。一方面这是客户的资源被浪费,另一方面银联的渠道也被白白占用了。

维护民族品牌 多赢变为单赢

虽然在经济层面来看,银联在整个银行卡链条中并未取得与国际信用卡组织对等的利益,但银联出台的这项“维护民族品牌的对策”似乎并未得到国人的谅解。银联提出叫停双币卡以来,来自银行和持卡人的反对声不绝于耳,有些持卡人甚至认为银联一旦建立起信用卡的统一标准,就意味着另一个垄断机构的诞生,随之而来的,就是垄断行业的乱收费、乱涨价。

业内专家指出,目前银联的网络主要覆盖了中国本土、亚太以及通过与花旗、摩根的合作共享部分国际化大银行的网络,因此对于经常出境或者习惯于到国外网站购物的持卡人来说,取消双币卡确实会带来很大的不便。而且从整个银行卡产业来看,国人目前对于使用各种银行卡取代大量携带现金的意识刚刚开始建立,银联在这个时候提出收缩产品战线,可能会挫伤一部分用卡人的积极性,不利于整个行业的发展。虽然银联通过这种方式维护了自身的经济利益,但商业银行多年以来对持卡人进行的用卡教育付出的努力会付诸东流,持卡人的利益也会严重受损。这也就意味着现行的持卡人、银行以及各信用卡组织多赢的局面变为银联一家的单赢。(和平)

编辑信箱 ] [ 打印文章 ] [   ] [ 关闭窗口 ]
国内新闻24小时排行
国际新闻24小时排行

Manufacturers, Exporters, Wholesalers - Global trade starts here. 阿里巴巴中国
阿里巴巴公司库
商业资讯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68326688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