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 [   ]
人才管理的机制变革
中国网 | 时间:2005 年10 月10 日 | 文章来源:中国网

(节选)

经过不断的探索和改革,我国与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相适应的人才管理体制开始初步形成,人才评价的多元化机制、人才激励的市场化机制、人才使用的民主化机制带来了人才管理的全面变革,人才成长的环境更加宽松,社会的活力得到空前提高。

1、多元化人才评价机制的形成

人才评价体系的开放性、包容性、多样性是现代人才管理的重要特征,与传统体制下以国家为主导的、以政治为中心的人才评价机制有着根本的区别。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取代“以阶级斗争为纲”,成为党和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总方针,市场经济的发展、“三个有利于”[1]的提出,为人才评价机制的变革提供良好的社会基础,我国人才评价主体日益多元化、人才评价标准的不断科学化、人才评价方式的日趋多样化。

(1)人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人才评价的多元化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经济市场化使中国社会正在经历一场伟大的变革,单一的社会结构正在被多元的社会结构所取代。社会的组织形式和利益结构日益多元化,企业主和其他新兴阶层日益壮大,除国家、政府等主体外,新的、非政府的社会主体,在人才评价中的角色越来越鲜明,地位越来越重要,成为推动人才评价向多元化发展的动力源泉。

(2)人才评价标准的科学化。随着新的人才评价主体的出现,符合不同职业特点、岗位需求和不同类别人才成长规律的科学化的人才评价标准不断建立和完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对此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并提出要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的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从规范职位分类与职业标准入手,建立以业绩为依据,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党政人才的评价重在群众认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评价重在市场和出资人认可;专业技术人才的评价重在社会和业内认可,人才评价不断走向科学化。

(3)人才评价方式的多样化。与新的人才评价标准相适应,我国人才评价的方式不断创新,从上级评价到民主测评,从定性考核到考试竞争,现代人才测评技术、方法得到广泛应用,人才评价的手段更趋多样、更加完善。

2、市场化人才激励机制的建立

1978年3月28日,邓小平向国务院政策研究室负责同志专门发表《坚持按劳分配原则》的著名谈话。他说:“我们一定要坚持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按劳分配就是按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进行分配。根据这个原则,评定职工工资级别时,主要是看他的劳动好坏、技术高低、贡献大小。政治态度也要看,但要讲清楚,政治态度好主要应该表现在为社会主义劳动得好,做出的贡献大。处理问题如果主要不是看劳动,而是看政治,那就不是按劳分配,而是按政分配了。总之只能按劳,不能是按政,也不能是按资格。”“对干得好的、干得差的,经过考核给予不同报酬。我们要实行精神鼓励为主,物质鼓励为辅的方针……物质鼓励也不能缺少。”[2]以此为起点,通过打破平均主义和行政等级式的分配制度,将精神激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新的人才激励机制随着改革深化不断发展和完善。

3、民主化人才使用机制的探索

人才使用是人才管理的核心环节,是发挥人才作用、提高人才积极性的关键。随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的人才使用以人才资源的市场配置机制为基础,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1)扩大民主的尝试。在人才使用中扩大民主是发展我国政治发展的重要内容。为扩大民主,消除选人用人上的腐败现象,防止和抵制跑官要官等不正之风,中央提出干部任用要坚持群众公认原则,进一步落实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强调凡是多数群众不赞成的干部,不能提拔任用。通过制度创新, 党政领导干部选举制度不断完善,党内民主得到发展,干部任前公示制、职务任期制、任职试用期制等得以建立,民主推荐、民意测验、民主评议制度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

(2)竞争机制的引入。竞争出人才。经过多年努力,“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机制在我国得到确立,公开选拔、竞争上岗、考试录用成为我国人才选拔的重要方式。通过采取面向社会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实行机关单位内部职位竞争上岗、对初任公务员全面实行考试录用,树立了党政机关选贤任能的新现象,提高了干部队伍的素质和能力,体现出人才管理的公平、公正性,增强了人才管理的活力。

(3)新型人事关系的建立。通过推行聘任制和合同制,实行单位自主用人、个人自主择业,我国的人事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传统的以行政附属关系为基础的人事关系被平等的以契约、合同为纽带的新型人事关系所取代,过去僵化、封闭的人才管理模式被打破,人才和用人单位双方的合法权益受到法律的保护,传统体制下人才单位所有、部门所有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人才的自主性受到尊重,我国的人才管理焕发了新的生机。 (李建钟)

(详细数据和分析请查阅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2005年中国人才报告》)

编辑信箱 ] [ 打印文章 ] [   ] [ 关闭窗口 ]
国内新闻24小时排行
国际新闻24小时排行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