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 [   ]
我国人才培养与能力建设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中国网 | 时间:2005 年10 月10 日 | 文章来源:中国网

(节选)

尽管我国人才培养和能力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日益增长的需求相比,仍然相对滞后,特别是人才投入的不足以及教育质量的差距仍成为制约我国人才能力快速提高的“瓶颈”。

1、教育经费投入不高,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

教育的总投入不够。如2002年,我国教育经费总投入占GDP的比例为5.21%,而韩国、美国、加拿大一般都超过了6%。特别是在财政性经费方面,明显低于国际水平。教育的投入增长跟不上人才培养规模的增长速度。2003年全国普通高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为5773元,比2000年的7310元下降了21%,教育投入制约了高等教育的质量提高和可持续发展。

同时,我国教育投入的地区、城乡差距明显。1990年,我国各地区的人均教育经费的最高与最低的差距为8.45倍,2001年这一差距大到13.03倍。2000年,我国从业人员平均教育年限最高的地区已接近11年,最低的不足4年,地区间差距非常明显。教育费用的高涨,贫困家庭子女受教育机会受到限制,广大的落后地区积淀了大量的低素质人口,导致区域经济难以发展。

2、教育发展基础较差,人力资源总体水平较低

我国教育发展的基础较差,学校教育存在高中和高校教师总量不足、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素质偏低、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生辍学等突出问题。人才培养规模还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才强国战略需要。劳动力人口文化程度总体偏低,国民受教育年限较短,高中以上人口比例少,在2000年,我国25-64岁国民受教育年限仅为7.42年,大约是不到初中二年级的水平,仅相当于美国约100年以前的水平,1999年,美国、加拿大、日本、德国都在12年以上。2001年我国初中毕业生还有约一半不能进高中。我国25-64岁人口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为18.02%,美国、加拿大、日本、德国达到80%。

3、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低,高层次人才短缺

目前我国一般性人才短缺的状况得到有效缓解,但高层次人才尤其是拔尖创新人才仍然十分短缺,难以满足实际需求。我国高素质人才稀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我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很低,另一方面是我国高级经营管理者、行业专家、高层次的科技人员等人才十分短缺。

人才培养和能力建设的相对不足,导致我国高素质科技人才与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差距十分明显。探索培养适合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的措施方法,造就更多的高级人力资源、尤其是工程师以上的专业技术人才,是提升中国未来经济和技术竞争力的重要任务。

4、能力结构不能适应产业结构,创新教育薄弱

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我国现代化建设急需大批的信息化、复合创新型人才以及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对人才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培养提出了挑战。

2000年,我国第一产业构成比为15.9,第二产业为50.9,第三产业为33.2。目前第一产业人力资源过多,需要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进行转移,大量农民工进入第二或第三产业。第二产业要合理调整内部结构,进行企业体制改革,大量失业人员需要再就业。在这一进程中,需要对传统产业和体制改革富余人员进行教育培训,培养相应的技能,调整人才能级结构,以适应新的岗位需求。(袁娟)

(详细数据和分析请查阅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2005年中国人才报告》)

编辑信箱 ] [ 打印文章 ] [   ] [ 关闭窗口 ]
国内新闻24小时排行
国际新闻24小时排行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