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 [   ]
未来我国人才资源开发的发展方向
中国网 | 时间:2005 年10 月10 日 | 文章来源:中国网

(节选)

“十一五”期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尽管我国人才供求仍表现出总体短缺的态势,但依靠计划手段调节人才供求已经不能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人才工作要适应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坚持科学的人才观,将促进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重要立足点,充分发挥市场在调节人才供求方面的基础性作用,正确面对以下课题。

1、正确把握人才开发投入与物质资源投入的关系

从上述分析可知,人才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大于物质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因此,我国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追赶世界发展国家,就必须调整物质资源投入和人才开发投入的比例,加大人才资源开发投入力度。

2、正确把握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的要求必将进一步强化。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出发,未来人才工作必须明确政府和市场在人才资源开发中的不同的地位和作用,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和开发手段。

3、正确把握国有单位和非国有单位人才队伍建设的关系

随着非公经济的发展,我国非国有单位人才队伍日益壮大,人才问题也日益突出。未来我国的人才队伍建设,必须在发挥国有单位人才队伍主力军作用的同时,提高对非国有单位人才队伍重要性的认识,改变按照国有单位人才管理的思路和方法解决非国有单位人才问题的传统做法,把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各类人才纳入党和政府的工作范围,消除体制和政策障碍,在政治上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人才一视同仁,努力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人才思想观念和人才创业机制。

4、正确把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和基础性人才队伍建设的关系

高层次人才是实现我国理论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的领军人物和骨干力量,代表着我国人才队伍的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是我国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但从长远看,我国仍面临着完成工业化,实现信息化的重要任务,与现阶段我国产业发展的实际状况相适应,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过程中,也必须高度重视包括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等在内的各级各类基础性人才的培养,不断壮大人才队伍的总体规模,加强高层次和基础性两个关键性人才队伍的建设,“抓两头,带中间”,通过建立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终身教育体系和国家技能人才开发体系,建设规模宏大、梯次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形成高、中、低各层次人才的整合优势。

5、正确把握人才与其他社会群体的关系

随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机会均等成为人才问题的焦点之一。当前,各地各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吸引、鼓励、扶持人才的优惠措施。一个人只要被政府认定为是人才,就会在投资、税收、户口、子女就学,甚至在政治上享受到比一般人更多的特殊待遇。这种做法在现阶段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也带来了人才群体和非人才群体不能在同一起跑线上公平竞争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由于人才标准的不确定性,特别是由于有些待遇涉及到公民的基本权利,如户籍登记、子女就学等,本来是所有公民应当享受的正当权利,但是由于条件所限,现在只有人才才能享受,这就使一部分人的权利得不到实现,缺乏平等竞争的机会,造成社会的不平等。又如,在公务员招考和干部晋升过程中,都有一定的学历资格的要求,这种要求对于业务类公务员是必要的,但是,也要看到,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应该吸收社会各界各阶层的人士参与,使社会不同群体的利益得到更好的保障。如果政府某些领导职位仅仅对高学历的人开放,就会使社会一般成员和弱势群体成员,如工人、农民失去担任公职的机会,他们的某些利益要求有可能会遭到忽视。应当看到,当前社会上出现的很多排斥学历、职称等方面的言行,不仅仅是对学历和职称这种人才标准的怀疑,也反映了不具备职称、学历的人员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要求均等机会的呼声。

因此,在未来人才工作中,我们要按照全国人才工作会提出的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的要求,正确处理好人才群体和社会其它群体的权利关系,给予所有的社会群体以平等竞争的机会、平等表达自身意见的机会,以及平等实现自身利益的机会。 (李建钟)

(详细数据和分析请查阅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2005年中国人才报告》)

编辑信箱 ] [ 打印文章 ] [   ] [ 关闭窗口 ]
国内新闻24小时排行
国际新闻24小时排行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