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 [   ]
珠三角:自主创新与承接国际产业转移
中国网 | 时间:2006 年3 月29 日 | 文章来源:中国网

(节选)

自主创新是改善珠三角在新一轮国际产业分工中位次的前提条件

(一)世界加工厂:当前珠三角所处的全球产业大系统中的位置

1.所谓的“世界制造基地”

当今,珠三角的制造业离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工厂的目标仍非常遥远。尽管珠三角已经初步成为全球性消费商品制造业基地,建立了数以万计的工厂,组成具有一定竞争力的消费品制造体系。东莞生产的电脑主板、扫描仪、显像管、微型马达等,也已占到全球市场份额的15%~40%,深圳的钟表占全球市场的四成以上。但与世界主要工业产品的制造基地相比,仍具有相当大的差距。珠三角企业及其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的信誉度和影响力微乎其微。一是在技术密集型产业和一些资本密集型产业,产业升级还远远落后于工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制造基地。如在数控机床、大型成套设备、交通运输制造主要是轿车和飞机及大规模集成电路这些领域,珠三角与美国、日本、德国差距至少在15年以上。二是工业模仿能力强,但创新能力差。珠三角生产的工业品绝大多数档次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工业研发能力差,珠三角发展最快的这20年来,真正由自己企业原创,被广泛生产和使用的产品一件也没有。尽管广东顺德已成为全球家电生产基地,但彩电生产的核心技术(显像管、大规模集成电路)仍然掌握在发达国家手里,而且数字化彩电的生产技术也主要掌握在发达国家手里。冰箱、空调的更新换代技术也是如此。如深圳的钟表业,从生产量来说,深圳是“世界手表制造之都”,但从品牌来说,深圳应该不算“世界手表制造之都”。因为她没有像瑞士、日本等国家拥有在世界叫得响的品牌,只能走占据中低档市场、生产适合大众消费的钟表发展道路。

1985~2004年广东实际利用外资额从9.19亿美元扩大到100.12亿美元,同期,广东出口额也从101.40亿美元扩大到1915.58亿美元。1990年,广东所有产业的出口中外商投资完成的占24.69%;2003年,所有产业出口的60.69%来自于外国子公司。正是跨国公司根据广东成本和市场优势,选择了广东在其分工体系中承担起全球加工厂的角色,“技术在外、资本在外、市场在外,生产在内”就成为了珠三角制造业的主要特点。可见,严格说来,珠三角充其量不过是跨国公司全球产业链中一个“生产车间”,“世界加工厂”是当前珠三角所处的国际分工地位。200年前,当国际分工仅发生在原材料开采及加工制造之间(三次产业之间),“世界制造基地”显然比“原材料生产地”具有更强的增值能力,具有更高的分工地位。而在知识密集环节与劳动密集环节的分工体系下,在主要来自美、欧、日等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正将更多的生产性环节分包给世界各地的合同制造商,甚至完全退出生产,让特别是集中发展中国家的合同制造商从事生产的今天,“世界制造基地”的位置显然是极为被动且极具风险的,即便是“世界工厂”也并不是最大利益的获得者。在充当制造基地的过程中,珠三角企业及其品牌并没有在世界市场上占据显要的位置,更别说是领袖的位置,这是珠三角目前被冠之以“制造基地”的美名,而却截然不同于以往历史上数个“世界制造基地”的最大差异,也是最值得担忧的。只有当珠三角本土的企业有效吸收并转化直接投资的正向效应,积累起将国内生产要素与外来生产要素融合的竞争力时,才有望使珠三角跨越自然资源禀赋所决定的静态分工位置,成功实现国际分工地位的自主性提升。

2.处于产业链的低端

当前,珠三角参与国际分工比较优势仍然是丰富劳动力要素供给;相对而言,资本、技术、知识要素的供给不具有比较优势,尤其是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不具有成本相对较低的优势。按照比较优势定位的国际分工位次,珠三角多数产业仍处于低端位次上。体现在,相对于货物贸易,广东服务贸易还比较落后。由于服务产品主要是技术、知识密集使用的生产部门,珠三角不具有比较优势。在工业生产中,作为资本技术要素密集型的装备制造业不具有优势,产品也缺乏竞争力。因此,在出口产品中,成套机械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精密仪器、数控机床等产品的比重还很小。

就珠三角引以自豪的高新技术产业而言,也面临着出口量大与产业竞争力弱和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大而获利能力低的矛盾。广东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总量居全国首位,但这种以OEM为特征、外商投资企业为主导而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仍然依赖进口,主要依靠吸纳IT产业转移,自主创新能力依然很弱的产业发展格局,严重制约了广东高新技术产业效应的提高。2002年,广东高新技术制造业增加值率为22.4%,比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低4.2个百分点,与美日英约36%~43.0%的水平相差更远;高新技术制造业销售利润率和利税率分别为4.1和5.3元,比全省工业还少0.4和2.8元。2005年上半年,广东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率为20.4%,比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低4.7个百分点;销售利润率为2.3%,比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低1.8个百分点;资产利润率为3.8%,比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低1.4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为2.3%,比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低1.1个百分点。这说明广东主要是利用外资、抓住信息产业的低利润的生产制造环节向我国转移,而不断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由于广东高新技术产业的根和主动权都在外商那头,技术创新强度不高,直接制约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后劲和产业竞争力的提高。据全国R&D资源清查统计,广东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R&D投入占其增加值比重只有0.84%,明显低于内资企业的1.24%。尤其在工业中,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R&D投入仅占全省工业的29.7%,比其增加值占全省工业的比重57.2%差近一半。

3.处于价值链的低端

尽管近些年来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不断扩大,但总的说来,珠三角目前仍处于国际产业分工的垂直分工阶段,虽然这种分工格局可以发挥接近无限供给的劳动力资源优势,但却使珠三角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处于不利地位。现代工业是一条环环相扣的价值链,包括研发、设计、制造、组装、采购、库存、营销、运输等环节。在产业链中各个环节的技术含量不同,所包含的价值也就不同。一般说来,研发、设计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都较高,制造其次,而组装加工环节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最低。在加工制造业中,通过外商投资和国际化生产建立的生产基地和生产环节,多数还属于中低技术和劳动密集型的生产,主要是搞贴牌加工生产,进行模仿、组装,处于世界制造业价值链体系的低端环节,研发、制造等产业链的中端和高端环节往往不掌握在我们手中,相当部分加工贸易产品的要素报酬较低,加上跨国公司研发和品牌经营两端的挤压,附加值很小。国际纺织品采购价值链中,中国纺织品生产商只能拿到10%的利润,90%的利润都属于品牌拥有者、批发商、分销商、零售商等各个环节,而这些环节大多被进口国垄断;目前,彩电生产企业的利润率已不到5%,消费电子类企业利润只有3%;鞋类中的85%都是中低产品,法国每双皮鞋的平均出口价格在35美元左右,而广东的出口均价则仅为5.5美元。据欧盟材料,2005年1~4月,来自中国的纺织面料鞋、皮鞋、拖鞋等6种鞋类产品进口数量和金额分别比上年同期增加了581%和433%,单价则下跌了28%。2005年1~5月深圳口岸出口钟表3.73亿只,但平均每只表价格不到1美元,总价值3.19亿美元,钟表出口平均每只折合成人民币不足10元。中国加入WTO以及后配额时代的到来,给珠三角外经贸发展带来巨大历史机遇,但贸易摩擦多发期的接踵而至又使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体的珠三角外贸出口面临严峻考验。广东在背上向欧美倾销的“黑锅”同时,却成就了两大赢家,一是境外原料供应商,二是国外零售商。

(二)创新与珠三角在国际产业分工中位置的改变

决定国际分工的要素禀赋差异已经由自然资源转为科技和人力资源,上游产业控制下游产业、无形生产控制有形生产,知识技术创新能力强的国家控制知识技术创新能力弱的国家的特点日益明显,没有自主研发能力的国家不可能成为富裕国家。广东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追上发达国家,归根结底体现在科技开发能力上;在参与国际分工时,广东不能忽视比较优势,但更应该注重自主创新,通过创新使产业链向两端延伸,在保持广东中低端产品或生产环节的国际竞争力的同时,提高和实现中高端产品或生产环节的国际竞争力,在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领域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最终改善广东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位次。必须看到,正是由于技术创新能力的低下,珠三角才选择了数量扩张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道路。未来十几年是珠三角经济腾飞的重要时期,在承接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方面,珠三角仍具有独特的空间和优势,但必须采取积极措施,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基础,以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为动力,以发挥人才优势为主因,在创新中承接国际产业转移。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来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并依靠新的优势使广东在国际产业分工中从纵向分工走向横向合作;通过学习、消化与创新,逐步从简单的加工组装环节上升到制造环节,从产业链条中的低附加值的加工生产边缘环节一步一步地向营销、研发甚至是品牌、先进的核心技术等核心环节逼近,努力提高广东在国际产业分工的位次。

(三)创新与珠三角产业调整升级主动性的增强

2004年珠三角人均GDP达5745美元,按国际通行的工业化划分标准,珠三角已进入了工业高度化阶段。但珠三角主要依靠周边地区的产业转移和技术引进来实现产业升级,以引进国外技术作为提升工业竞争力的主要途径。这种“外来型工业化”模式对本地企业的技术进步与升级造成了严重冲击,自身科技研发与创新的动力和投入都不足,使珠三角的产业结构向低技术部门聚集的程度提高,导致珠三角科技创新能力不足。虽然近年来技术投入所占比重有所提高,但真正通过自身开发取得的成果很少。1999年广东高新技术产品4200个,其中拥有专利的产品只有410个(深圳未统计在内),而发明专利、外国专利仅有144个,代表技术前沿的核心技术和产品极少。很多行业和产业依赖外资企业提供技术。由于我们更多的是通过加工贸易方式参与世界经济循环,本土制造业对珠三角GDP增长的贡献度很低。如果珠三角的产业升级完全依赖技术进口而不是引进与自主开发、健全科技创新环境三者并重,将失去未来工业发展的自主权,将越来越向加工、装备方向发展。随着外资企业在珠三角经济发展所占份额的不断扩大,外资企业主导珠三角产业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上述情况的延续,必然对珠三角经济的可持续性形成威胁。对长期的经济增长来说,最重要的是本土技术进步的速度。  (游霭琼: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摘自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2006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

编辑信箱 ] [ 打印文章 ] [   ] [ 关闭窗口 ]
国内新闻24小时排行
国际新闻24小时排行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