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 [   ]
区域竞合互补:经济全球化下的泛珠三角—东盟合作探讨
中国网 | 时间:2006 年3 月29 日 | 文章来源:中国网

(节选)

泛珠三角—东盟经济的互补性与合作前景

泛珠三角—东盟虽然在产业发展、外贸发展、吸引外资上存在竞争,但双方经济发展水平及产业结构的多层次阶梯状态,又使双方在比较优势方面呈现出多样性和综合性,决定了双方产业关系的互补性和广泛的合作前景。

首先是经济资源结构的互补性。一是双方在自然资源方面存在互补。泛珠三角和东盟都是拥有丰富的资源,但都互有需求。泛珠三角除西南省区自然资源比较丰富外,其他省份都比较缺乏。而东盟各国自然资源都比较丰富,如林业资源、渔业资源、油气资源、矿产资源、热带经济作物等,富饶的资源对工业化快速推进的泛珠三角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而且长期以来,东南亚各国在矿产资源的开发和提炼、经济作物的种植和加工、水产捕捞和加工以及热带树木的采伐及加工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拥有许多技术专长。因此,随着经济规模的增长,泛珠三角和东盟4个新成员国将成为自然资源的一个巨大消费者,泛珠三角和东盟在自然资源开发和利用上的合作将不止局限于进口,还可能通过投资联合加工和联合开发来进行。因此可以说,泛珠三角和东盟的资源互补将是长期的、可持续的,资源贸易以及在林业、渔业、矿业等方面的共同开发就成为双方合作颇具潜力的重要领域。二是人力资源的互补。中国是世界上人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而泛珠三角占我国人口的34.8%,而且与东盟相比,中国的熟练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素质较高,价格也比较便宜,与印尼、菲律宾、泰国和马来西亚相比,大约是1∶1.07、1∶1.58、1∶1.94和1∶2.6,而东盟国家中的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均已出现不同程度上的熟练劳动力和高级技术人员短缺问题,老东盟4国在管理技能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而这一优势又是泛珠三角所需的。可见,泛珠三角和东盟在人力资源上也存在互补性。伴随着经济增长和市场开放加快,产业结构加速调整,贸易投资障碍逐渐消除,中国服务业逐步开放,它将为泛珠三角—东盟在承包工程、劳务合作、金融、旅游等领域的合作与发展开辟广阔的前景。

其次是经济发展阶段的互补性。按照世界银行《2004年世界发展报告》中以2002年人均GDP作为对各国收入水平的划分标准和科技发展状况、工业化水平和贸易模式,可以将泛珠三角—东盟的经济发展水平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新加坡、文莱和泛珠三角的大珠江三角洲(包括香港、澳门、广东的珠江三角洲)属于高收入国家和地区,具有高科技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优势;第二层次是马来西亚,属于上中等收入水平,具有中等技术及资金密集型产业比较优势;第三层次为泛珠三角的广东欠发达地区、福建、海南、四川、湖南、江西、广西、云南和东盟的泰国、菲律宾、印尼,属于下中等收入层次,具有自然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第四层次是泛珠三角中的贵州和东盟北部的柬埔寨、老挝、越南、缅甸,属于低收入国家和地区,具有廉价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优势。

经济发展水平的层次性决定了泛珠三角—东盟产业结构分布也呈现阶梯型。新加坡、香港、澳门的产业结构高度化特征明显,第三产业已居主导地位,并开始出现从传统制造业分工中撤出的迹象;泛珠三角的大珠三角有较现代的工业,已经形成竞争较强的制造业生产能力和初步发达的第三产业;内陆9省区中的大部分地区和东盟4个老成员国的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相当,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泛珠三角内陆省区如四川、湖南、广西的工业化水平虽比较低,但高于东盟4个新成员。而东盟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在服务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上优于泛珠三角(见表1)。多层次的经济发展水平组合在产业结构上所体现出的全面性无疑将会更加易于形成与东盟产业之间的互补。

经济发展的多层次性为处在工业化发展关键阶段的泛珠三角—东盟进行梯级穿插合作提供了可能性,有利于形成梯度和点轴交叉发展的模式。通过形成梯度和点轴交叉发展的非均衡发展模式,能够提高经济发展的效率,促进产业转移和升级。在泛珠三角-东盟区域中,大珠三角和新加坡、马来西亚的工业化水平相对较高,而中部的滇、黔、桂,以及越南、老挝、柬埔寨和缅甸等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化水平低。因此,泛珠三角-东盟可以形成两头高、中间低的梯度发展模式,在这种模式中较发达区域可以拓展发展空间,转移夕阳产业、加速产业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中部较落后地区则可以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工业化进程。

再次是产品结构的互补性。在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上,东盟国家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特别是文莱、印尼、马来西亚、泰国基本上保持了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的比较优势,如动植物油脂、矿产品、塑料制品、木材及木材制品等产品,约占泛珠三角从东盟进口额的50%;在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印尼、菲律宾、泰国具有出口比较优势,但泛珠三角在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上的出口的比较优势强于东盟国家。如鞋类、纺织品与服装、金属制品和各式制造品等产品,约占泛珠三角对东盟出口额的五成。在技术密集型产品上,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拥有比较优势,泛珠三角在这块的优势弱于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但高于印尼。人力资本密集型产品上,东盟国家在人力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均处于劣势地位。近几年,东盟向泛珠三角出口的商品主要以石油、天然气为主的矿物燃料和以木材、纸浆为主的非食品原料,泛珠三角向东盟出口的商品主要是以交通工具、机电产品为主的一般机械产品和纺织服装产品。伴随着泛珠三角与东盟双边贸易结构的变化和贸易规模的扩大,双方的竞争优势产品同样也发生变化。在竞争中,泛珠三角的优势产品已经从初级产品和资源性产品转变为各类工业制成品,而东盟仍主要在一些资源密集型产品和部分工业制成品占有优势。

9省区机电产品、成品油、塑料原料、木材、纸板等资源性产品以及植物油等农产品机电产品、传统纺织服装、鞋产品、农产品最后是产业内贸易将保持强劲发展势头。随着区域国际分工的演进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后,亚洲区域内各经济体实力的消长,支撑区域经济高速增长达30年之久的“雁行模式”随着日本经济的长期萎靡不振而出现衰变。随着泛珠三角和东盟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产业结构逐步升级,逐步从传统的产业间贸易走向产业内贸易形式的互补性分工,区域产业内分工日益细化,产业内分工趋势明显,产业内贸易规模在不断扩大。而跨国公司在泛珠三角—东盟区域内的产业内分工投资则对泛珠三角—东盟产业内贸易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近年来,跨国公司在泛珠三角—东盟的投资发展迅猛,在区域内,跨国公司依据各自的投资战略展开产业内分工,将零部件生产分布到区内不同国家和地区,进行专业化生产,以发挥其规模效应。

未来一段时期内,泛珠三角—东盟产业内贸易将主要在初级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和机电产品、电子产品等产业内展开。初级产品贸易方面:东盟可以凭借物流成本优势,抓住泛珠三角经济快速发展对原材料需求的急速扩大的机遇,泛珠三角成为东盟出口工业原料和初级产品的重要市场;劳动密集型产品虽存在竞争的一面,即使是同类产品,双方也可以相互进口一部分在花色、品种上进行调剂,建立在产品质量和差异化基础上贸易格局将使得泛珠三角与东盟相互进口产品之间的互补性增强;泛珠三角机电产品具有优势,潜力较大,而东盟国家的基础工业相对薄弱,机电产品需求较大,每年进口400亿~500亿美元,大部分属于中、低档机电产品,发达国家的这类产品质量较好,但价格昂贵,而泛珠三角物美价廉,与欧美产品相比,具有性价比优势;电子产品:东盟的优势是工业电子产品,泛珠三角是家用电器占有优势。随着泛珠三角信息化的推进,为东盟工业电子产品提供了广泛的市场。

总体而言,泛珠三角—东盟区域合作过程中,既有竞争的一面,又有合作的一面。因此,处理这对关系的过程中,总的基调应该是放眼全球,“扬己所长,补彼所短”,更多地寻求合作,以免在类似产业或产品的过度竞争中两败俱伤。 (游霭琼: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摘自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2006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

编辑信箱 ] [ 打印文章 ] [   ] [ 关闭窗口 ]
国内新闻24小时排行
国际新闻24小时排行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