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 [   ]
中国纺织品期待和谐的国际贸易环境
中国网 | 时间:2005 年10 月31 日 | 文章来源:中国网

2005年1月1日,全球纺织品配额取消,给中国纺织品出口企业带来机遇和挑战。在中国纺织品贸易快速发展的同时,贸易摩擦也呈现不断增加的态势。

9月中旬,在谈到中国纺织品贸易的走势时商务部外贸司副司长孙继文说,一体化给中国纺织品贸易出口既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一方面今年前七个月中国出口纺织品615亿美元,同比增长21.4%;另一方面,今年取消配额类别产品,纺织品对美欧出口增长较快,这本身是贸易扭曲消除后正常的市场供求关系的体现,但少数国家和地区频频采取贸易保护主义的限制措施,造成了贸易环境的严重不稳定,给进出口商的正常贸易带来严重负面影响。

2004年,中国纺织品出口达951亿美元,同比增长20%,占世界纺织品贸易的1/4。中国是世界纺织品服装最大的生产国,纺织业在中国已是一个高度国际化的产业。

然而,中国面临的国际贸易环境,尤其是纺织品服装贸易环境并不理想,不但竞争激烈,而且贸易摩擦频繁发生。高度国际化的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期待良好的国际贸易环境。

贸易摩擦加剧

全球纺织品配额制度虽然如期取消,但由于受加入议定书“三大不利条款”的制约,中国难以享受纺织品贸易自由化的成果。首先,“非市场经济条款”为对中国产品实施歧视性的反倾销调查提供了“合法”外衣;其次,特定产品过渡性保障条款,筑起了一道中国出口贸易发展难以逾越的鸿沟;第三,纺织品特殊保障措施,成为阻止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快速增长的另一道屏障。

虽然从世界贸易组织到欧美各国,都在倡导自由贸易,但真正的自由贸易距离中国还十分的遥远,自由贸易的发展始终与贸易保护主义行影相随。

2001年,中国开始享受纺织品一体化的阶段性成果之前的一年,中国纺织品出口534.4亿美元,同比增长2.4%。2004年,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达到950.3亿美元,同比增长20.6%。在中国纺织品贸易快速发展的同时,贸易摩擦也呈现不断增加的态势。1992~2001年,针对中国纺织品贸易的反倾销新立案6起,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日本对中国毛巾过渡性保障措施的调查,经过三年的调查期以后,最终撤销。这个阶段的案例特点是,量少、涉及金额低、影响面小。

2002年以后,针对中国纺织品的贸易摩擦明显增多,2002~2004年反倾销新立案11起,复审案3起。2004年一年的涉案金额就达到6.62亿美元。美国对华三个类别商品实施特保,秘鲁对华纺织品实施临时保障措施,委内瑞拉和尼日利亚对中国纺织品也采取限制措施。以上案例的案值屡创新高,企业波及面广,仅欧盟对35类化纤布设限就涉及中国化纤布生产企业926家。

2005年,纺织品配额取消以后,涉华贸易摩擦更加激烈。1~7月反倾销新立案4起,美国对华19种36个类别的纺织品设限或者准备设限;欧盟对华10个类别的纺织品进行数量管理;土耳其对华42个纺织品类别实施配额限制;哥伦比亚对中国纺织品发起特别保障措施调查,其中已经对袜子设立了关税;其他如秘鲁、墨西哥、巴西、南非等国,也相继准备提起贸易保护措施。

随着中国纺织品贸易的不断发展,各种形式的贸易摩擦呈现出长期化、复杂化、严重化的特点,也使得中国应对贸易摩擦的成本不断增加。中国政府与欧盟、美国就纺织品争端不断进行谈判磋商。

6月11日,中国与欧盟在上海达成《中欧纺织品谅解备忘录》,为中国纺织企业创造了稳定的,并且不断改善的出口环境。与2004年的出口量相比,中国纺织品对欧盟的出口此后将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9月5日,中欧又在北京签署纪要,就解决中国输欧纺织品滞港问题达成一致。此问题的妥善解决,使欧盟的进口商、零售商和中国的企业都松了一口气。9月14日,滞留在欧盟20多个港口近两个月的中国纺织品终于被放行。

中欧纪要的达成,确立了中欧之间纺织品贸易发生摩擦之后解决争端的良好磋商机制,同时,它也给从事中欧纺织品贸易的国内外客商增强了信心--有了贸易摩擦后,通过磋商能够及时得到解决。这个纪要也为在这场纺织品滞港事端中蒙受巨大损失的中国企业挽回了损失。

商务部长谈解决摩擦

 

中欧之间、中美之间一再进行的有关纺织品贸易摩擦的磋商,充分体现了中国政府在应对入世以后出现的复杂局面所表现出来的高度责任感和日益提高的应对能力。

作为中方的主要谈判代表商务部长薄熙来在解决中国输欧纺织品滞港问题的谈判后说,事实上,滞港的输欧纺织品绝大多数都是欧盟的进口商、零售商已经付过款的。滞港卡关的损失主要是由欧盟的进口商、零售商来承担。但是作为负责任的贸易大国,在处理纺织品滞港问题上,中国是合情合理的,并没有袖手旁观。因为中欧经贸合作关系是长远和全面的,不是一锤子买卖。这些滞港货物,产权已经是欧方的,但原产地在中国。所以双方经过认真的磋商达成了协议,使滞港纺织品得以顺利放行。这也说明,双方在处理经贸问题时已经形成了一个较好的机制。

只要秉承互谅互让、真诚合作的精神,中欧两大贸易伙伴就可以拥有一个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共同享有做大的蛋糕。现在中国正处在加入WTO的后过渡期,中国和贸易伙伴的关系还处在一个磨合的阶段,所幸中欧关于纺织品的这两次磨合是成功的。

薄熙来还说,经过这两次谈判,解决了三个问题。第一是数量,第二是环境,第三是机制。一是通过6月11日上海协议和9月5日北京补充协议,中国能够向欧盟出口的产品数量大大增加了。二是形成了一个好环境,因为纺织品贸易需要稳定的、可预见的环境,这对纺织品的生产商、出口商都至关重要。三是形成了一种机制,当遇到贸易摩擦时,能够通过双边谈判化解矛盾。

共同发展实现双赢

9月16日,一年一度的“WTO与中国,北京国际论坛”在北京新闻大厦举行,论坛的主题很有针对性--“中国纺织品贸易发展的战略选择”。

联合国贸发组织全球化司司长Heiner Flassbeck、世贸组织代表Raymond J. Krommenacker、国际纺织服装局(ITCB)执行局长Munir Ahmad、欧盟驻华代表团纺织品事务负责人Olivier Micol、美国纺织品服装进口商协会国际贸易和政府关系(USA-ITA)副主席Julia K. Hughes等人应邀出席论坛并发表演讲,他们与中国的外贸官员和纺织企业的代表们探讨了一体化后中国纺织品贸易的选择和共同发展的契机。

在演讲中,商务部外贸司副司长孙继文说,中国纺织业作为具有比较竞争优势的传统产业,已经有完整的纺织产业链和加工配套能力,拥有大量的熟练纺织工人,中国已经是世界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出口和消费大国。今年的统计显示,很多发展中国家对中国的纺织品出口增幅也很大,例如巴西,今年1~7月,从巴西进口到中国的纺织品增幅达到180%。孙同时承认,中国纺织产品存在着附加值低,利润率低,缺乏自主品牌(据WTO统计,中国出口纺织品服装中多数产品以印牌贴牌为主,自主产品只占10%左右)等问题,而且,在经营权放开后经营秩序混乱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孙还强调,近年来,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稳步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国内消费用纺织品和工业用纺织品需求均呈现增长势头,这同样为全球的纺织产品提供了巨大市场。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提前完成了承诺,2004年将纺织产品进口关税总水平由11.3%降到10.4%。目前,除棉花、羊毛实施进口关税配额外,中国没有任何进口限制措施,在引进外资方面,中国政府也制定了符合WTO规则,符合中国入世承诺的相关政策,鼓励外资进入中国纺织品市场。中国的纺织品市场是开放的,中国与其他国家在纺织行业具有高度的互补性,欢迎各国纺织业同行到中国投资,扩大合作,通过积极的交流,中国纺织业与世界纺织行业可以共同发展,实现共赢。

撰文:安 子

供稿:《北京周报》杂志

编辑信箱 ] [ 打印文章 ] [   ] [ 关闭窗口 ]
国内新闻24小时排行
国际新闻24小时排行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