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 [   ]
2005年农业农村经济形势展望与预测
中国网 | 时间:2005 年05 月26 日 | 文章来源:中国网

2004年是我国农业农村经济普遍上升的一年。尽管如此,由于农业基础薄弱的状况没有明显改变,2005年,“三农”问题仍然是我国经济运行和发展中的突出矛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仍然是党和政府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努力把农业农村发展的好势头保持下去。但是,受外界环境不利因素增多影响,以及农业经济循环阶段性的变化,2005年农业农村经济进一步普遍上升将面临更多的困难。考虑到农业农村经济运行与发展面临的各种条件和自身的规律性变化,2005年农业将继续为实现我国经济宏观调控的目标发挥积极作用。2005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将增长3%,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到14%左右,第一产业和乡镇企业增加值总和占GDP的比重保持在45%左右的水平;城镇化水平估计为43%左右;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所占比重可能下降到33%以下;农产品国际贸易逆差可能缩小,甚至重新出现顺差;粮食总产量可能突破4.8亿吨;多数农产品供求平衡比较宽松,市场价格下降可能性增大;农民增收难度加大,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可能回落到5%左右。综合来看,2005年农业农村经济形势变化虽然受到2004年度延续性的影响,但是进一步上升的难度明显增加,可能性减小,尤其是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两方面的增长都可能出现回落。在农业农村经济可能出现转折的阶段,避免大起大落具有重要意义。

1.农业与国民经济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尤其是食品加工业和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的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快速提高对农产品直接的和间接的需求的增加,要求农业能够保持适当的速度增长。农产品能否满足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相关产业发展的需要,会对整个国民经济运行与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产生重要影响。考虑到2005年农业生产的有利因素比较多,估计农业会普遍增产,农产品市场价格可能稳中有降,这对于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运行将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2005年我国农业仍然会成为宏观经济稳定的重要积极力量,消费者和下游农产品加工企业从充足的农产品供应中获益,农民仍能从农产品销售中获得较好的收入。但是,2005年下半年后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甚至出现明显的不利因素的可能性增大,农业基础的脆弱性更加显现。

受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变动长期趋势影响,我国农业增长仍然会比非农产业慢。估计2005年第一产业增加值的增长将恢复到常年的平均水平,较2004年增长3%左右,按不变价格计算将达到2.2万亿元,增长主要来源于农产品增产,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下降到14%左右。受宏观经济环境仍然对乡镇企业比较有利,乡镇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势头近年来比较旺盛等有利因素影响,各地都设法发展乡镇企业增加农民收入,2005年乡镇企业仍然会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第一产业和乡镇企业增加值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虽然可能略有下降,但仍然能够保持在45%左右的水平。

2004年我国城镇化水平已经达到41.8%,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规模为时间序列,按照二阶自回归模型,估计2005年我国乡村人口可能会下降到7.5亿人以下,城镇化率在43%左右。

农民需求不旺是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农民消费率不高困扰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市场消费增长低迷,是消费率偏低的重要原因。历史经验表明,上年农民收入快速增长也有助于促进下一年的工业消费品市场繁荣。2004年农民收入较快增长,会成为2005年农民消费增加的有利因素。预计2005年农村消费品零售额继续保持2位数增长,总额达到2万亿元左右,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的比重可能降到33%以下。餐饮业仍然将以更快的速度增长,城乡居民生活方式继续改变,在外用餐中消费的食品增多,新食品经济加快形成。

2005年农产品进口将继续增长,出口压力增大。尽管如此,考虑到我国农产品供求关系已经得到较好的改善,国家将通过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优化农产品出口结构,培育农产品出口重点企业、健全农产品出口信用保险制度等措施,促进农产品出口政策体系的完善,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提升,这将有助于扩大农产品出口。估计2005年农产品国际贸易的逆差可能缩小,甚至可能再度出现顺差,粮、油、棉等净进口数量会有所下降。

2.农业经济运行

受农产品市场需求旺盛,尤其是国家促进农业生产的政策影响,农业投入的增加,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积极性的高涨,估计2005年多数农产品仍然会增产,但粮食、油料等大宗农产品的增产幅度会明显低于2004年。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加,将进一步缓解部分农产品仍然存在的供求关系紧平衡;而棉花受市场价格回落过大等不利因素影响,水果受生物生长周期性影响,可能会出现减产,减产幅度和新季的市场价格走势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畜产品产量将有较大幅度增产,但是市场供给量可以根据市场价格变化进行调节,价格可能仍然保持相对稳定。

(1)粮食供求可能实现当年产需平衡。粮食供求平衡关系的变化始终对农业经济运行走势起着基础性决定作用。一方面粮食生产对于全国农户具有广泛的影响,对粮食主产区影响更大;另一方面,粮食供求关系变化引起的价格波动会对其他农产品,甚至全国性物价走势发生重要影响。因此,2005年国家在粮食宏观调控方面的目标存在着一定的矛盾性,既要防止粮食价格下跌,避免对农民增收造成不利影响;又要防止粮食价格暴涨,妨碍通过宏观调控实现全国物价总体水平的稳定。政府确定了粮食调控政策的目标是既要重视切实保护和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现粮食增产,又要高度重视防止粮价出现较大幅度的回落。显然,在实际经济生活中既实现增产又确保价格不下滑的难度比较大。

我国粮食年总需求大约4.8亿吨,年增长率不到1%,与统计误差相比,年增长率可以在短期内几乎忽略不计。尽管我国粮食生产的基础仍然比较薄弱,但2005年粮食还将进一步增产,可以预期突破4.8亿吨,基本实现当年产需平衡。

粮食需求。我国粮食消费中尽管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保持一定的增长,但是,受食物多样化和城镇化水平提高影响,城乡居民口粮消费总体上趋于减少。近年来城镇居民人均家中购买的粮食和在外用餐中消费的粮食折合成原粮估计为105公斤左右,按照42%城镇化率估算,2004年城镇居民全年消费的粮食总量约为6000万吨;农村居民人均消费粮食222公斤,全年消费的粮食总量近1.65亿吨;综合城乡居民口粮消费,人均173公斤,年总消费量约2.3亿吨原粮;饲料粮约1.8亿吨;口粮和饲料粮合计约4.1亿吨;再考虑到工业用粮、种子用粮和粮食损耗等因素,2005年国内粮食需要量4.8亿吨左右。

2005年粮食进一步增产的积极因素。2005年粮食再增产尽管面临着播种面积扩大、单产提高、财力支持、价格上调四个方面空间有限和气候条件不确定等因素的制约,但是,实现粮食增产仍然有很多有利条件。受2004年多数农产品价格基本保持高位运行,粮食生产比较效益提高等市场力量的驱动,农民会进一步扩大粮食生产。农业税免征范围进一步扩大,减免力度进一步增强,种粮农民得到的直接补贴和良种补贴会更多,主产区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政策不会改变;国家仍将加强监管,坚决防止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过多上涨。这些对于进一步调动和保护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积极性会产生有利影响。

国家还会加大农业投入力度,推进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和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的建设;2004年国家对农田基本建设投资的力度明显增强,新增有效灌溉面积98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8%;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30万公顷,比上年增长6.7%。这将有助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新增的粮食生产能力将在2005年粮食增产中发挥作用。

受2004年粮食市场价格比较高和国家扩大粮食生产政策等因素影响,2005年粮食播种面积仍然会扩大,估计将会进一步恢复到1.04亿公顷(15.6亿亩)以上。据国家统计局资料,2004年我国秋冬播的面积比上年增加了133万公顷。其中冬小麦播种面积估计达到2120万公顷,同比增加100万公顷,增长4.95%。因此,只要早稻和秋粮再新增100多万公顷就能够使我国粮食播种面积恢复到2001年的水平。

考虑到我国2004年冬季和2005年春季雨水相对充沛,以及可能增加的粮食生产能力,按照2004年粮食单产水平估计,2005年我国粮食总产水平可能突破4.8亿吨。

粮食价格回落的压力越来越大。尽管我国粮食生产基础仍然存在着相当脆弱的一面,但从短期来看,保持粮食市场价格稳定比实现粮食增产的压力大。进入2005年,我国粮食供求总量已经基本实现平衡。如果2005年粮食实现当年产需平衡,那么随着物价总体水平逐步回落,粮食市场价格下降的可能性也相应增大。一方面,世界粮食丰收,粮食库存处于较高水平,国际粮食价格稳中有降,这一变化会传递到国内市场;另一方面,粮食价格与物价总体水平高度相关,粮食消费价格上涨率与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率的相关系数为0.901。1997年至2003年粮食价格不断下跌和持续低迷与我国多年的通货紧缩有很大关系。国内外市场价格下降最终必然促使国内粮食价格回落。显然,如果粮食市场价格出现明显回落,这可能会对农业和农村工作带来一些不利影响。如果说2004年粮食增产和粮农增收两个目标相互促进,那么2005年这两个目标之间的冲突可能显现。

(2)2005年其他多数农产品供求平衡可能比较宽松。2005年我国城乡居民植物油消费量大约1000万吨。植物油与油料之间的多年平均比例为17%,按照这一比例,估计需要油料5900万吨左右;而2004年我国油料总产量加上进口大豆、国产大豆已经明显超过6000万吨,再加上净进口的600多万吨食用植物油,估计2005年我国油料总量供求平衡比较宽松。

我国纺织品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2005年1月1日起各国将取消纺织品配额管理,这将给我国纺织品出口带来更多的机遇。估计2005年棉花总需求约800万吨,而2004年国内棉花总产量和净进口棉花二项合计数超过了800万吨,因此国内棉花的供求平衡关系也比较宽松。

由于油料和棉花总量供求关系比较宽松,市场价格总体上回落的可能性比较大。但是,比较而言,由于2004年棉花总产量和进口量已经使2005年供求失衡比较突出,预计2005年棉花总产量可能会出现波动;油料增产和进口幅度相对较小,且存在结构性供求缺口问题,估计2005年油料仍然保持小幅度增产。

受前几年农业结构调整影响,蔬菜发展较好。2004年受农作物之间的比价影响,蔬菜种植面积有所缩小,但是由于蔬菜生产季节比较短,2005年市场价格的变动会使蔬菜价格季节性波动明显高于往年。由于2004年水果产量增长幅度较大,2005年新果上市前估计水果价格会在低位运行。按照水果生产的大年小年波动周期,估计2005年新果上市后期可能会出现水果价格的回升。

与农业产品生产相比,畜产品和水产品受气候影响相对较小。受肉禽蛋奶和水产品价格相对较高,比较效益相对较好影响,2004年各地牲畜存栏量增加,农民补栏积极性高涨,渔业生产规模扩大,2005年主要畜产品和水产品市场供给量来源增多。估计2005年畜产品生产和水产品生产继续保持与消费需求同步增长态势,或者略高于当年需求增长,通过增加存栏或者增加库存,能够使市场供求关系基本稳定。

3.农民收入

2005年农民增收尽管仍然存在着很多有利因素,但是由于在2004年农民收入增长中发挥最大作用的价格因素的贡献在2005年可能下降,2005年农民收入增长的最大贡献因子可能要依赖工资性收入,减负和转移性收入仍然可能发挥作用。考虑到农民收入增长的趋势性,以及所面临的不利因素和有利因素,并通过国内生产总值、政策选择以及农业增产增效、外出务工收入变化等对农民收入影响的模拟分析,估计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较2004年的增幅超过150元,增长近5%。

(1)农业纯收入增加会重新面临制约。2004年农业生产经营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最大来源。随着农产品供求关系的进一步宽松,2005年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可能性很小,即使部分农产品价格上涨,但上涨空间估计也不会大,农产品价格对农民增收的作用将会明显减弱。

尽管农民家庭经营中农业收入经过长时间徘徊后实现了较大幅度增长,但其推动力主要归于农产品价格的上涨。而2005年农牧业收入进一步快速增长缺乏相应环境条件支撑。尽管上半年农民仍然能够从相对较高的农产品价格和2004年度增产的农产品销售中保持较好的收益,但新收获季节后农业增产增收的形势总体上可能会发生变化,2005年可能成为农业收入增长重新回归困难期的转折点。

实际上,2004年与1997年相比较,家庭经营中农民人均农牧业纯收入增加了近150元,名义增长约12%,而2004年的农产品生产价格较上年上涨幅度就超过12%。因此,考虑到农产品价格下跌和农村人口绝对数量减少等因素,可以认为农民来源于农业的收入仍然没有摆脱实际收入徘徊的困局。2005年尽管国家仍然会保留最低收购价政策,但对农民增收的影响程度仍然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要进一步增加农业收入,除了有利的价格因素外,还需要农业资源支撑。但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以及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对住房条件改善和生态环境改善的更高要求,耕地减少不可避免。2004年虽然国家不断加大对耕地占用的治理力度,严格控制非农占地,土地资源管理取得成效,但当年净减少耕地仍然达到80万公顷。和耕地资源一样,水资源、农业科技创新资源等都可能制约着农业收入的大幅度增加。

受原材料价格高和运输“瓶颈”制约,2005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压力仍然比较大。2004年由于全国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平均上涨10.6%,用量最多的化肥上涨12.8%,使粮食生产每亩生产投入(不含人工费用)比上年平均增加17.1元。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农业生产成本就会上升,农业效益必然下降,制约农民增收。

(2)农民增收的有利因素。尽管农民增收难度加大,但2005年农民增收也存在一些有利因素。估计2005年工资性收入会成为农民收入增长最主要的贡献因子。受国民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和就业机会相对较多的影响,尤其是城镇建筑业、制造业等对农民工需求大的产业增长强劲,农民外出务工寻找工作的机会相对较多。2004年中央安排了2.5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农民培训,促进了农民技能的提高,这将在2005年及今后农民增收中发挥积极作用。通过国家对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力度的加大,以及2004年部分产业和部分地区出现的农民工供不应求的情况,估计2005年外出农民工的工资水平会进一步提高。为了进一步切实维护进城务工农民的权益,政府会进一步清理各种针对农民进城务工的歧视性政策和乱收费,还会继续在医疗、保险和子女教育等方面为农民工改善待遇,这些也最终会成为农民工增加的积极因素。

农业税的减免力度进一步加大,农业补贴力度会有所增加,将继续在减少农民负担和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方面发挥作用。尽管农产品价格可能不再成为有利因素,但是农产品价格如果能够保持相对稳定,2004年丰产,以及2005年可能的好年景可能继续为农民增收提供支撑。

(本文选自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04—2005年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编辑信箱 ] [ 打印文章 ] [   ] [ 关闭窗口 ]
国内新闻24小时排行
国际新闻24小时排行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68326688